多种叙述视角的完美融合
——《巴黎圣母院》中的叙述视角及其功能浅析

2011-08-15 00:42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209
名作欣赏 2011年12期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雨果叙述者

⊙田 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1209]

多种叙述视角的完美融合
——《巴黎圣母院》中的叙述视角及其功能浅析

⊙田 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1209]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伟大的世界名著,对其研究甚多,但从叙述视角角度的研究寥寥。本文着重研究了文中所用到的多种叙述视角。主要关注了所用到的零聚焦叙述视角和内聚焦叙述视角的使用及其功能,同时还涉及到了两者的转换和融合等相关问题。

《巴黎圣母院》 叙述视角 功能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举世公认的名著,为各国读者所欣赏。有关《巴黎圣母院》各个方面的专业研究也是数不胜数。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所体现的巨大文学魅力更是研究的焦点所在。

一、雨果及其《巴黎圣母院》

雨果是法国的浪漫主义大师。他的绝大多数的作品都贴近现实,内容深刻反映了作品所涉及时代的时代精神,着重表现了作品中所涉及地域的地方色彩。其创作的主要原则即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在此原则的统摄之下,雨果的作品多是通过夸张的对比,把现实生活描绘成一幅崇高与卑俗、美与丑对照的宏大画卷。他的目的在于要歌颂美好,鞭挞丑恶。而这在其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巴黎圣母院》描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丝美拉达;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而舍身。故事主线虽相对简单,但情节却跌宕起伏。雨果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夸张、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反映了15世纪法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小说的主题主要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当时法国禁欲主义的破产,热情讴歌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文学艺术特色,过往的研究多集中于雨果所运用的美丑对照手法,例如徐少邱、林贞燕的《〈巴黎圣母院〉的对照艺术新论》;有的重视作品中丰富的浪漫想象,例如伍之伦的《〈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有的注意到了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人物形象,例如刘露营的《论〈巴黎圣母院〉的人物描写艺术》;有的则关注的是作品文字表面描写背后的隐喻和象征,例如李春霞、陈召荣的《〈巴黎圣母院〉的结构象征》等等。有的则发掘文学作品背后更深的内容,有的人观照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进步性,例如任静文的《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人道主义进步性》;有的从作品深入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黄守友的《从〈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看雨果的心理世界》等。方方面面的研究,不一而足。

但是纵观这么多的研究,从叙事视角的角度审视这部伟大作品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

二、叙述视角

“视角”本是绘画领域中的一个术语,后来为了研究的便利,被文学研究者所借用。叙述视角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涉及不止一门学科。在叙述学、修辞学和文体学中都会不同程度地谈到或是用到叙述视角这一概念,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叙述学多注重话语层面;修辞学则注重修辞效果;文体学更关注的是体式。要想深入研究叙述视角,必须融汇贯通这些相关学科,在此基础之上,再加以分别研究。

简单地说,叙述视角即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按照叙述学来看,小说作为一门叙事艺术,叙述方式即其内容和形式的组织者。作者在进行小说创作构思之初,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选择何种叙述角度或者说叙述视角,而此视角便是作者观察生活的立足点。叙述视角确定之后便参与到小说的叙述当中,在小说的情节铺垫、塑造人物、描写环境等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小的作用。从大的方面讲,小说的叙述视角不但是一种修辞技巧,在小说中承担了修辞的功能;而且它本身也包含着观察者的认知,体现了观察者的情感、态度和评价,并时刻渗透着观察者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各个不同的叙述视角具有不同的功能。

传统上小说的叙述视角主要有三类: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儿童视角、傻子视角、成人视角。这种分类出发点比较简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混淆了“谁说”和“谁看”,导致了研究的混乱。随着认识的加深和研究的深入,进入20世纪以来,不同的叙述视角分类进入小说研究领域。如今被广泛接受的是热奈特、托多罗夫的分类。热奈特从即语态与语式的区别的角度出发,将叙述视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而托多罗夫在小说的叙述者与作品中人物相对比的基础上,将小说的叙述视角分为“叙述者等于人物”、“叙述者小于人物”、“叙述者大于人物”三种。从理论上说,将这两种模型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对任何一部小说的叙述视角进行分析。

三、《巴黎圣母院》的多重视角的使用及其功能分析

《巴黎圣母院》的小说叙述视角颇有些复杂,雨果以其丰富的浪漫想象和大胆的尝试,在文中不间断地尝试各种叙述视角。以下主要谈谈文中所用的零聚焦和内聚焦的叙述视角及视角的转换。

1.零聚焦叙述视角的使用及其功能

所谓的零聚焦即通常所谓的“全知视角”,也就是托多罗夫分类中“叙述者大于人物”一类。用这种叙述视角讲述时,叙述者比作品中任何人物知道得都多,如上帝一般全知全能,不仅知道作品中人物的公开言行,而且对人物的内心深处的私密想法、秘而不宣的情绪和不可示人的动机全都了如指掌。对于《巴黎圣母院》而言,零聚焦的叙述视角可以充分体现叙述者主体意识,对于描述宏伟的社会画卷和一个庞大的故事结构而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全知全能的叙述手法在小说中占据了主体地位。

在读《巴黎圣母院》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感觉到小说的叙述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出现在任何地方;知道所发生的任何细节;过去、未来无所不知;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只要他愿意。

一般而言,叙述者在文本中有很多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叙述者的干预功能。对于作品中的人物而言,零聚焦叙述角度下的叙述者居高临下并全知全能,干预功能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的一个干预功能就是召唤受述者,即小说的读者,以期引起受述者的注意。例如下面这段话:

若承蒙看官同意,我们不妨就竭力开动脑筋,想象看官跟我们一道,夹杂在穿着短上衣、半截衫、短袄的嘈杂人群中间,跨进大厅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看官也许还没忘记那个厚颜无耻的叫花子,就是序诗刚一开始,便爬到红衣主教看台边沿上的那个乞丐吧?

文中所谓的“看官”即读者,叙述者直接将受述者引入叙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和参与其中之感,另外也带有提醒读者注意的作用。

除此之外,叙述者还可以采用评论性的干预。评论干预主要用来对文章的叙述进行补充说明,或是表达叙述者本人对被叙述的事件和人物的态度和观点。基本上,叙述者可以随意地对叙述中的人和事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及好恶的评价等等。例如下面这两句话:

此人长着一张精明、聪慧、狡诈的面孔,兼有猴子般嘴脸和外交家相貌的一种面容。

但是,对于可怜的红衣主教来说,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与这般没有教养的人为伴,看来这杯苦酒非饮到底不可了。

这种干预性在《巴黎圣母院》中随处可见,也成为本文的一大特色。其主要的功能就是补充情节,引导受述者的注意力,这不但有助于文章结构的紧凑和完整,也可以使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这种干预也可以增加叙述者所叙述事件的真实性,尤其是引入召唤叙述者进入叙述,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让读者信以为真。例如下面这段话就体现了上述的两方面功能:

台子的旁边,那个身穿黑布褂儿、脸色苍白的人,到底是谁?唉!亲爱的看官,那是皮埃尔·格兰古瓦及其演出序诗的戏台。我们大家都把他丢到脑后去了。而这恰恰是他所担心的。

2.内聚焦叙述视角下的《巴黎圣母院》及其功能

内聚焦经常被称为内视角,即托多罗夫分类中“叙述者等于人物”一类,叙述者的视角和作品中某一人物的视角相重合,一般为第三人称视角。使用内聚焦叙述视角之时,叙述者和作品中的某个人物知道的同样多。对于作品中事件的来龙去脉,在作品中的人物未发现之前,叙述者不能向受述者提供任何信息。例如下面这段话:

这个男人,这个冒失鬼,就是那个秃头,不大会儿之前他还混在波希米亚的观众里,用可怕可恨的话吓唬过那可怜的姑娘。他穿着教士的服装。当他从人群中跳出来的时候,一直没有注意他的甘果瓦立刻就认出了他。

“真的,”甘果瓦惊呼道,“这是我那艾尔美斯式的老师堂·克洛德·孚罗洛副主教呀!”

这段话的叙述者还是作者,但是他的视角却和作品中的人物甘果瓦的视角完全一致,受述者从叙述者接收到的信息完全和甘果瓦得到的信息一致。甘果瓦看到了平常令人尊敬的神甫克洛德本质上并非如表面那样的严格禁欲者,他只是一个受到宗教枷锁禁锢的人,面对着诱惑,他的欲望同样毫无顾忌地表达出来。而读者读到这里,对神甫的观点和甘果瓦也是一样的。

内聚焦叙述角度利用作品中的人物来叙述,自然就会令读者感到亲切和真实。尤其是一些人物内心隐秘的东西,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来袒露比通过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更真实、更可信。即使作品中人物的话语有所夸张或自谦,不符合叙述者所述的已知事实,读者也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剧中人物的角度上把这当做人物性格的表现,而不会过多苛责,反而会感同身受。例如下面这段话:

在篝火与人群之间的一块空地上,有一位姑娘在跳舞。……她个儿并不高,但是她优美的身材亭亭玉立,看起来仿佛很高似的……

3.多重视角的使用和转换

在《巴黎圣母院》中,上面两种基本的叙述视角被作者不间断地轮换使用,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故事的全貌以及多层次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这样,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都显得更加饱满,并给读者以立体感。零聚焦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很好地展现了情节的全貌、人物的整体特质;而内聚焦的第三人称视角很好地关注了情节的细节与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而且难能可贵的是,雨果很好地驾驭了这两种叙述视角的转换,例如第九卷第一章《昏热》:首先采用了零聚焦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叙述克洛德在爱斯梅拉达被卡西莫多救走的时候的一系列动作,接着很自然地转入了内聚焦的第三人称视角,刻画了他复杂的心理活动。然后又转为零聚焦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描写了克洛德碰上了他的弟弟的情景。两种不同视角的完美融合,不仅克服了零聚焦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专断性,同时也弥补了内聚焦的第三人称视角的片面性。

总之,《巴黎圣母院》中的各种叙述视角的使用及其完美融合,不仅帮助了于雨果顺利地完成了这部小说的情节推进和人物塑造,同时文本叙述视角本身就是一大创新,值得我们关注并继续研究。

[1] 王伏仙.论《巴黎圣母院》的创作特色[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7).

[2] 董海梅.小说叙述视角论[D].西安:西北大学,2010.

[3]罗文敏.《巴黎圣母院》的球体空间对衬叙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4] 梁西智.叙述视角与《了不起的盖茨比》[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作 者:田 华,硕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商务英语。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巴黎圣母院雨果叙述者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雨果剃发
跟踪导练(二)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
巴黎圣母院起火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雨果剃发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