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征到交互:媒介技术演进中的色彩及其传播形态

2011-08-15 00:44○程
文艺评论 2011年5期
关键词:网页动态色彩

○程 欢 陈 童

从象征到交互:媒介技术演进中的色彩及其传播形态

○程 欢 陈 童

著名摄影师克莱伦斯·约翰·劳林(Clarence JohnLaughlin)说:“我的一个基本感觉是,思想,还有心灵,必须完全奉献给光所创造的灿烂、魔幻和神奇的世界①”。的确,光不仅照亮了我们的世界,使我们能够觉察到事物的形象、纵深和运动,而且其缤纷的色彩元素,还是我们传情达义的媒介符号和传播手段。从亚里士多德对光源于太阳的假设到爱因斯坦对光的绝对的存在的揭示,还是从原始时期的彩绘文身到当代的光色艺术,光与色一直是自然科学和艺术发展中的永恒话题。科学家在不断揭示着光与色的本性,而艺术家则永远在追逐光与彩的魅力,运用光与彩的语言传达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自我的冥想。可以说人类对于色彩的感知与运用是和人类自身的历史同步诞生和发展的,从原始时代人们用固体或液体颜料涂抹面部与躯干开始,到20世纪以来,在现代光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基础上快速发展的色彩学,不断丰富和更新的色彩材料和媒介技术,也为色彩的符号传播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形成色彩的意象传播、动态模仿、交互传播的传播形态史。

一、绘画色彩:色彩的意象传播

在绘画史上,人类对色彩的认知与表现经历了直觉——模仿——自由三个阶段。在“直觉”阶段中色彩的功用在于象征性的体现自然物体的色彩,而在模仿阶段中艺术家运用透视原理和光学原理,如实地描摹着自然界中的色彩。到了自由阶段,画家不再受制于物象本身而完全自由地控制了画面,通过色彩抒发着内心的情感。

1.原始时代至中世纪:色彩的象征性体现与意象传播

绘画序幕由我们的艺术祖先——旧石器时代人拉开。自那时起,象征性便成了古代东西方各民族运用色彩的主要精神内容和依据。多彩的文化世界首先形成于古埃及时代中近东的民族,古埃及人认为白色是神圣的太阳神的理想色彩象征;黑色则象征冥府之色;绿色则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再生,红色则象征着热血与忠诚……这些色彩的象征一直流传至今,通过意象传播着其深刻的内涵。后来西方的色彩象征也主要缘于此。而中国作为人类明显运用象征色彩最早和最长的国家之一,则采用青、白、红、黑、黄分别作为中国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的色彩象征。且在中国喜欢用红色代表喜庆,而悲哀则以白色体现,与西方采用着截然不同的象征方式。

在原始时期,由于绘画材料主要采用较为简单粗陋的矿物颜料、水、动物血液和脂肪等等。这一时期的绘画色彩仅能起到补充形体的作用,只是一种简单的情感色彩,即非写实,也非表现。到中世纪,色彩的绘画形式主要有马赛克镶嵌壁画和彩色玻璃窗画等等,画面造型比较粗简、程式化和概念化。由于理念和材料的限制,整个这一阶段的色彩特点是多为平面的、象征性的,画面简洁素雅,颜色单纯而和谐。

2.文艺复兴至印象主义:色彩的忠实模仿与直觉传播

模仿是人类的原始本能之一。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模仿说”之后,模仿现实便成为了西方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对于色彩的模仿,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便是绘画。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印象主义,画家们始终不懈地忠实于自然和再现自然。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形式主要有湿壁画、丹配拉、油画。此时的绘画色彩主要靠固有色加明暗效果的方法。色彩有素描中的明暗变化,却少有条件色的冷暖变化,这种色彩结构对表现画面的空间感是非常有效的。由于当时的颜料品种不多,使得画面用色比较单纯,画家通过层层罩染来获得丰富的层次和色彩,且西方绘画之父乔托感悟出的透视原理,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应用。此时的绘画虽以表现固有色为主,但其色彩中的明暗关系处理得特别好,因而很好地解决了光影和色彩变化问题。然而这一时期大多数画作的色调都比较幽暗,例如巴洛克艺术虽然在艺术上成就了光的价值,但并没有释放色的魅力。综观文艺复兴以来的画作,除了有限的例外,色彩一直在画的评估中居次要地位,画家和评论家认为色彩不如构图、选题、线条和透视重要。

十九世纪初,英国画家透纳作为色彩解放的先行者之一,发展了光与色彩远胜过造型的绘画风格,其对大气和光线的探究预示印象主义革命的到来。印象派主张的绘画不仅是艺术,而且应该是科学的,要经受住光学原理的分析。雷诺阿让胭脂红、玫瑰红、蓝色与紫色和阳光一道在赤裸的肌肤上闪烁,没有人能如此得心应手地运用色彩和光来剖解、分析明暗关系并兼顾色彩的写实效果。新印象派的创始人乔治·修拉在了解了麦克斯韦光学理论和精通了化学家谢弗雷的色彩对比法则基础上,主张用未经调和的原色绘画。用细小的各原色色点来塑造形象,绘制画面,中间色留给观赏者在自己的眼中去调和。新印象派又称为“点彩派”由此诞生。通过用色点排列取代经过调和的色彩,使得画面显得更加明亮,产生出光的灿烂辉煌效果,犹如微波一样铺满整个画面。画家通过灵活多变的笔触与鲜活的色彩模仿着客观自然的瞬时变化。

3.现代绘画艺术:色彩的自由传达与情感传播

绘画发展到20世纪,迎来了现代艺术的风潮,此时色彩的功用超越了“模仿造物”而直指情感。这是因为现代艺术家都在标榜艺术个性,完全抛弃了对自然的临摹,而使得抽象主义成为艺术的主流。康定斯基、蒙特里安等画家在他们的绘画里,将色彩发展至以产生于大脑中的色彩为主导的色彩艺术形式。同一时期还出现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这些画家们颠覆了传统绘画的艺术理念和表现形式,摆脱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写实传统。绘画色彩不再是模仿和再现自然,而是自我表现或游戏,画面色彩变得自由和任性,无所拘束。②最主要的是这些艺术家们都开始注重在他们的绘画中注入活力,表现出动态性、音乐性和节奏感。如,野兽主义通过色彩的对比表现出光线,通过将明亮的色彩配置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放射的光线效果;而立体主义则在追求着一种“空间的同时可观睹性”,即将不同时间、空间或角度所呈现出来的多种面貌,全部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未来主义则在《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中指出其宗旨是:用一切手段表现运动中的人和物;③超现实主义则是建立在一些艺术家借助梦境探知自己潜意识深度,并发掘时间、空间和物质存在及运动在潜意识中的表征和关联基础上的。④色彩在他们的笔下时而优美高雅;时而苦涩辛辣;时而令人悦目赏心;时而生猛狂躁,并最终成为表达人类情感和冲动的媒介。

纵观绘画色彩的漫长发展史,它不仅建立起了模仿与再现自然,科学与美学并重的色彩体系。而且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理念的完善,至20世纪,又使得绘画色彩脱离了模仿与再现的传统、摆脱了自然与科学的限制,最终以主观的、非常个性化的、表现性的色彩形式来表达着画家的“内在情感”与“内在需要”。然而它们都是建立在物质颜料基础上的静态的色彩展现形式,或是以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为代表的在绘画技法上营造一种动态效果。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与人类生命情感活动同构的动态色彩展示形式。

二、影像色彩:色彩的动态模仿

影视艺术是一种时空综合艺术,既表现了空间造型,又表现了时间跨度。相对于其它艺术形式而言,影视艺术在时空综合方面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彩色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可以使观众更加真实、充分、明确和完美地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思想。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观众可以像欣赏绘画一样欣赏彩色影视作品,并且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要比绘画中的色彩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因为那是“动态”的色彩。影视作品画面的审美特性之一,便是它的运动感。所谓色彩的影视化自然就是色彩的运动感。若影视作品的摄影师按照画家的画风拍摄一个彩色画面,如傍晚的太阳,他就应该表现出在日落前后那一段时间中太阳光芒的瞬息万变。这种色彩的运动感便成为构成色彩运动本性的重要因素。

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运动也是人物造型和环境气氛塑造的重要表现语言。色彩在艺术中的存在方式是要合乎艺术规律的,也就是说它一定要依据一些基本的色彩表现原理,遵循色彩创作的基本规律,才能实现艺术层面中的情感交融。影视中的色彩总是以时间态和空间态两种方式存在的,其每一帧画面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个瞬时的空间结构,为了使这个空间气氛的营造具有感染力并且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在进行色彩创作时就应灵活穿插运用诸如对比等色彩表现的手法,以营造视觉感受的起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多彩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把动态影像视为沿时间轴做连续运动的画面影像,那么就又产生了色彩的时间态概念。而在这种情况下色彩的基本属性:如明度、纯度、色相都随时间轴变成了变量,在不同的时间区间中,它们可以形成万千种组合,产生令人目眩的动态影像效果。一个极具色彩感染力的动态影像画面,通常是时间态和空间态的色彩借助色彩心理的不同感受,并辅以恰到好处的构成技巧来实现的。而这些色彩的表现手法均离不开色彩视觉的生理基础,没有对色彩视觉生理基础的理解也就不可能产生时间态和空间态色彩的万千气象。同时,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运动是一种线性的运动,在设计者的安排下,色彩通过在空间态上色相、明度以及纯度的对比变换,在时间态上根据人的视觉心理需要,做到起、承、转、合过程的完整转变。⑤并以此调动视觉对于色彩的情绪感知,为情感信息的传播创造空间。然而,整个过程中受众只是作为一个信息的接收者,被动的接受着影视作品中动态色彩传达的讯息。仍然是一种单向的传播。

伴随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在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网页,人们迅速快捷地传达和接受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将人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人们越来越渴望有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引发进一步的感官刺激,这便促使了网页中视觉表达的进一步发展。它将超越传统色彩对时空的限制,创造出一个与现实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视觉虚拟空间,并利用动态的视觉效果吸引和影响着受众。而且,其动态色彩的“交互性”特点将贯穿于整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当中,充分体现出光色与人体生命活力及艺术情感灵性关系异质互动的时代特质。

三、网络色彩:色彩的灵性互动

当今,网络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色彩艺术的表达和接受供了新的手段,并在传媒生产出的潮水般的视觉符号中,为我们构造了新的生活空间。在这视觉传播日益成为人类主导传播方式的时代,网络中动态色彩的视觉展现形式正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流。然而,网络通过运动的色彩表现的决不是单纯的视觉效果,由于其特殊的生成性,使它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艺术色彩的诸多新特征:

1.网络媒介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实现色彩的动态传播

首先,网络技术将实质材料变为虚拟材料,通过虚拟使材料本身脱离物理时空的现实让人随手可得。从而使得网页中动态色彩与其他色彩可以通过交互产生随机性变化,使用者再不用靠色彩之间的静态对比产生心理性联想,而是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色彩这一视觉信息的实时变化与传输。

其次,程序的设定是对动态色彩的一种掌控方式,使得人能够控制色彩的整个变换过程。同时也给人提供了与网页中动态色彩进行交互的机会。在这样的条件下,网页色彩的变化不再是单一、固定、死板的,而是将人的生气灌注的过程。在互动下,网页色彩的变化是通过其变化的节奏、内容、韵律来展现人的情感的过程。区别于静态色彩以色块填形的构成方式,动态色彩在应用中强调以色造型,也就是利用色彩的变化表现事物的形态,并进行信息的传达。

再次,通过虚拟的方法,使得只能在实质材料上出现的凝固性色彩变为能够可观其变化过程的数字动态色彩。通过抽象的表现手法,将动态色彩表达为可视的形象,将色彩变换中的共性进行提取加工综合成一种动态的符号,再将动态符号加以组合形成的作品本身就富含艺术性与节奏感,使其在媒介整体信息传递能力加强的情况下,打破了视觉传达“静”的状态,运用流动、变幻的色彩构成视觉的“不平衡”状态,使网页更具有生气和感染力,以及突出目标的特征和强烈的节奏感。也使得信息经过二次传播,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将个人的生命意象延绵开去,实现其基于“仿像”时代动态色彩中人类情感的实时释放。

2.网络媒介实现色彩的双向传播,受众成为传播主导

网页作为一种新媒介的出现,不仅合于人的生命活动的多方面需要,而且其中动态色彩呈现出本质亲和力和表现力,为人们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与多空间、多材料、多变化的光色艺术形式互动。色彩的运动在使得网页中的视觉语言更加生动、丰富和多变的同时,也使得网络信息传播赢得广泛的受众,引发了网页中人们自觉的灵性互动。

在一个完整展现的网页内,以其呈现方式是否包含变化为依据,可以将网页中的色彩分为动态色和静态色两类。其中动态色彩又可分为以时间为条件变化的色彩和以交互因素为条件变化的色彩两类。而含交互因素的动态色常见于按钮、热区、超文本等具有交互功能的屏幕对话构件中。例如当用户光标移至感应区域时,按钮或文本变为较之前明亮、高饱和度的色彩或对比色以吸引注意。对于已点击过的内容,则以区别于未点击内容的色彩,如亮度、饱和度较低的颜色显示。既可有所区别,又不至于造成过度的视觉干扰。而整个交互过程中,信息的接收者一直在起着主导作用,影响着色彩传播的变化。而且,现在网络上五花八门的动态网页,在进一步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同时,通过不停变换的色彩使作品本身富含艺术性与节奏感,这远比传统的海报更能取得好的宣传作用,吸引更多的观众,引起共鸣,并最终得到认同。富有韵律的色彩运动和组合所造成的网页交互设计,在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同时,更能引起人们从美学意义上了解和鉴赏其表达的形象和内容。

在新的网络语境下,网页作为其主要的存在形式,包括了技术也包含了艺术,几乎囊括了当今计算机时代中所有的视觉传达活动,并且已渗透到科、教、文、卫等众多领域。且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传达也不再是单向的传播过程,而是人机互动的过程,是传播主体、接收者和计算机三者共同完成及应用的过程。由此可见,动态光色艺术的完成是个性的创造与普遍性参与的多重交流互动。受众成为贯穿其整个色彩信息传播的主导,且扮演着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角色。它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创作,通过网络光色艺术变成无界限的动态交流,实现艺术家个性与集体共性的和谐互动。

3.网络媒介实现色彩由“沉思式”审美向“沉浸式”审美的转变

苏珊·朗格将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且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提出艺术应当表现“生命的逻辑形式”,并将这种生命形式的基本特点概括为有机性、运动性、节奏性和不断成长性,进而认为艺术创造应当把握这些特征、自觉运用艺术直觉捕捉艺术形式与生命的逻辑形式之间的“象征性联系”,创造出“与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相一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即幻象符号。⑥网页中动态色彩便充分利用了这一理念,通过色彩变化的生成过程,使受众产生沉浸其中的感受。

借助于数字技术,电脑网络建构了一个与以往经验世界迥然不同的虚拟世界。基于“视觉”观念的网络传播更加注重对于视、听等感官欲望的开发与满足,动态色彩的运用进一步拉近了信息接收与人的本能欲望之间的距离,更直接地满足了当代人的心理诉求。因而,它比语言艺术的理性模式更能彰显人性和人文精神。色彩运动的增多又造成了视像与文字的互文性,(即视像是对文字内涵的补充,而文字是对视像含义的诠释)给信息交流增添了意趣和快感,有效地弥补了话语表达的不足和静态接受的枯燥感,使得阅读文字信息和静态图像变得更为生动、更具有亲和力。而且,动态色彩带给人们的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和影像造型构成的虚拟空间,使人们消失了审美距离感,由“沉思式”审美向“投入式”审美转变。⑦吸引人们从原始的被动接收信息变成主动的搜索信息,并沉浸在这一运用流动、变换的色彩构成的信息空间中。

总之,色彩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在科技的支持下,尤其是数字技术诞生之后,开始了向虚拟化方向的新转化,它以电子光学和数字化信息为媒介,以其独有的空间结构和动态结构形式作为基本媒介符号,形成了由传统的静态形式向动态形式衍变的新视觉艺术。而且,网络中动态色彩艺术传播的本质意义在于,光色信息实现了对人的生命和情感机能的动态激活,而不仅仅局限于视觉衍射或错视。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正实现着光信息图像与生命活动的全面和谐。它预示当代人在人造的光色信息互动中,呈现出人类自远古时代,原生态知觉场中开始的色彩造型与生命活动同一的梦。⑧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动态色彩使信息承载者沉浸于融合了身体存在的物理空间与动态色彩引发的情感空间之中。并引发了当代人类活动已进入无限的物质——非物质“光信息效应”创造的运动形态空间之中的重大变革。让当代人普遍参与到网络信息交流的新影像、新经验以及新思维的不断的永动创造之中,在变换的色彩中实现了人类生命情感与信息传播的完美融合。

可见,在数字技术的催生下,网络中的色彩发生了新的转变,即开始了由静态构成向动态构成的新转向。它以电子媒体作为其传播的载体,变幻无穷的彩色光线在历时的空间里多向释放、自由互动。载体和活动性质决定了它不同于传统艺术创作的表现方式。动态的色彩变幻促使网页的使用者与之进行互动,并介入参与到整个信息传播与交流过程当中。使用者也经由和网页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网页中色彩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它以传统色彩媒体无法抗衡的敏感性、综合性和互动性,以及强烈的在现场感,大大加强了观众对当代信息传播活动的参与程度,明显改变了我们在传统艺术传播和感知理念之间的断裂。

①[美]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2。

②马立华《西方绘画色彩的发展与演变》,《艺术百家》,2007,(5):205-206。

③施大宁《物理与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1。

④施大宁《物理与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5。

⑤廖宏勇,张晨《色彩的时空之维:谈动态数字影像中色彩基调的运用》,《美术大观》,2008,(11):78-79。

⑥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⑦唐骅《多媒体视觉艺术的文化特征》,《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4):24。

⑧王晓博《光效应艺术的再认识》,《艺术探索》,2008,(2):61-64。

黑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554101)和哈尔滨工业大学985人文社科专项基金项目资助]

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

猜你喜欢
网页动态色彩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动态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搜索引擎怎样对网页排序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