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是高飞的思想
——读冯骥才《灵性》

2011-08-15 00:42:44天津时世平
名作欣赏 2011年10期
关键词:冯骥才灵性意象

/[天津]时世平

灵是高飞的思想
——读冯骥才《灵性》

/[天津]时世平

冯骥才先生是当代作家中差不多头衔最多的,作为作家、教授、国务院参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者,他的生活极其忙碌,作家坦承,没有时间再写大部头的小说,或是需要加工润色的文章,但是,他又不得不思考,于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忽然掠过脑袋的思想与心灵的片断”(《灵性》自序,第1页,下引此书只注明条目及页码),以简短的散文诗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些作者日积月累而得的四百五十一条诗样的片断与哲思般的格言、警句式“思想与心灵的片断”,包括了作者对自然、生命、人生、艺术、历史、社会等诸多范畴的沉思和感悟。这些作者“精神海洋的一颗颗珍珠”(自序,第3页),最初发表在冯先生的个人博客中,一经出现,就被不断引用或评论。作者因感叹无暇回复博客读者留言而产生“编印成书之想”,并将这种想法付诸实施,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2009年10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灵性》。

自我世界的个性独语

《灵性》是一部散文诗的结集,冯先生一向以小说著称,乍听起来这让人觉得奇怪。诚然,忙碌的生活让作家无暇构思大部头的小说,因为小说需要构思、修改。对于这一点,海明威、契诃夫都曾有过形象的描述。海明威说,写作的时候要尽快地把你心里的感受和激情抛在纸上,修改的时候,就要讲究语言的简洁性,修辞的美,这些都是要在修改里面实现的。契诃夫也强调说,文章是改出来的。每一次修改的过程都是一次深入,有时候一旦加上一个修辞、一个定语,境界马上就不一样;加上一个细节,文章立刻丰满立体起来。如果没有修改的过程,文章就会比较平面。对于忙碌的冯骥才先生而言,很难有时间致力于小说等需要长时间构思、修改的写作。正如作家在自序中所说,“出于写作的本性,我的灵感常常是一些句子……无论是诗样的片断,还是哲思般的警句,都不是思维的结果,不是苦心孤诣的营造,不是虚拟的美文,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一种生发,一种流泻和创造”(自序,第1页)。对作家而言,无论小说还是散文诗,都是其思考的结果,不同的只是表现在运思的方式上罢了。一如之前所出版的《散花》,它“是作家现在的写作方式”,作家总是处于很随兴的状态,将纯粹的心灵和思想的随心所欲散播纸间。如果说《散花》还是散文的话,《灵性》则是一种诗,一种心灵智慧的闪现。可以说,灵性是作家“忽然掠过脑袋的思想与心灵的片断”,它记载了作家灵性忽至的一瞬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不可名之以小说,因为小说需要构思,而这种片断的抒写,在《灵性》中表现为格言、箴言、警句与诗句。作家自称是他心中的金银绯紫,我们则将之视为一种灵性光辉下的神思片断。唯有如此理解,才能解释在这些短小的散文诗中所见出的大智慧、大灵光,“无限美妙,通彻透明,充满灵性,好似带着天赐和神示的意味”(自序,第2页)。作家坦言:“我为之自豪的财富——是我富有用之不竭的灵性。”(第263条,第74页)

可以说,《灵性》以其高飞的思想,记载着作家的心灵,以及心灵里无限广阔的宇宙般不可言说的神秘,而这种神秘,本身就是作家自我世界的个性独语,它不需要听者,也不需要读者,甚至可以说,它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独语,一种排除了他人的干扰,深探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包括潜意识)的一种完全摒弃了肉体的哲理思考。这些思考,并不是诉诸笔端的有形文字,有形文字需要打磨,而打磨就将这种灵性做了包装,这种包装无异于对灵性的扼杀。它是一组组的意象,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神思统一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记录了作家“生命的真实”,这种真实,是一种智者的智慧,一种发自心底的对于人生的终极思考。

在内容上,《灵性》中表达了作者对于艺术、历史、人类、人生、先辈、神、自我、大自然的四季与万千生灵的思考,而在其背后,总是闪现着冯先生的智慧灵光以及个性思考,它已经超越个人层面的意义而升华为一种人类智慧。可以说,这是作家心灵中对于整个外在于个人层面的大写的人类的启示录。如对于人生,作者认为,“生活的真正意义就是创造每一天”(第3条,第5页),就是“热爱生命”,“不浪费生命”(第18条,第9页)。“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第50条,第18页),“全部人生,不过为了创造几件刻骨铭心的往事而已”(第208条,第58页)。因此,每一天,我们都要带着全新的面貌,将生命的空格“一样样地填满”。面对人生的考验,我们要勇敢面对,因为“人生如斜坡”(第233条,第65页),那陡峭的斜面不能站立,或者滑下去,或者勇敢攀登。因此,面对人生的重大考验,我们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直面人生,“用思想站着”(第450条,第126页),在“地狱中找到天使”(第197条,第55页)。可以说,人生前进的目标,是将高飞的理想,筛去不切实际的梦想,只有如此设定目标,才是真实的(第301条,“理想-梦想=目标”,第85页),也只有如此,希望和现实这两条平行线,才能在我们手中相交(第342条,“希望和现实是两条平行线,它们只能在你的手中相交”,第97页)。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诠释一种生命的可能”(第201条,第56页)。而这种可能能否实现,全在于人,哈姆雷特将之称为万物之灵、宇宙灵长的人,因为人的“生命的力量就是不顺从”。

再如,对于艺术,作家认为,艺术是一种灵性的外在显现,其要做的就是要“把瞬间变为永恒”(第193条,第54页),而“伟大的艺术的秘密是天才,天才的秘密还是天才”(第337条,第96页)。因此,艺术的修养“不只用眼睛,而是用心去发现美”(第446条,第125页),同时,它需要艺术家必须有着“音乐般的好伴侣——想象”,而更重要的,还要有着“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第441条,第124页)。这种思考,是灵光一现的天才之辉,是“艺术家生命天空的闪电”(第301条,第85页),它留给世界的,只有历史“从艺术海洋中筛出的”富含“个性”的艺术品(第405条,第114页)。作家进而指出,“真正的美不需要夸张”(第423条,第118页),它需要艺术家切实地体验生活,“吃进去所有简单的东西”而变得“丰富”,“消化掉一切丰富的东西”(第410条,第116页),从而将繁复多变的外在世界及丰富的内心世界借诸艺术发挥出来。一首小诗,一段旋律,抑或涂色抹彩,悬腕沉笔之间,都可以显现艺术的神韵天成。因为在作家看来,“音乐是心灵的百叶窗,你和我都用它调节心中的光线”(第252条,第70页),“有时一架钢琴给予你的,会比整个世界给你的都多”(第272条,第77页)。真正的艺术浸染了艺术家的生命光晕,正如作家所说:“诗人死去时,把他的生命留在诗里。”(第186条,第53页)

意象的呼应与超越

细读全书,我们发现,在散文诗的表达中,出现了大量的意象。这些意象既有自然意象——撕裂黑暗天空的闪电、冲决坚固岩岸的海潮、针孔与山谷的小与大对比、作为光明的花苞的烛光、自大的咬了狮子的蚊子、努力地期待辉煌的树根、铁块与磁石、冬天的太阳、两情相悦的两棵树、沉船与大海、飘飞的柳絮等。也有社会意象——生活之笔、人生的车厢、面具等。借助于这一个个的意象,作家将自己心中之意尽显纸端。如闪电意象,在《灵性》中,自然的精灵“闪电”,它那撕裂天空的闪亮的光辉让整个天宇为之震撼,它代表一种解放,一种灵性智慧的解放。因此,作家呼吁灵性的闪电“从幽闭的心中飞出来吧”。而相似的意象如“烛光”、“海潮”,正如作者所坦承的,“烛光是一朵光明的花苞,光明就是它的芬芳”。海潮的一次次不屈的冲击,冲毁了岩岸,化为一片美丽的石子。这种反抗黑暗、阴郁、不屈服的意象,让作者的内心之思升华。再如两棵树的情谊,就在于虽“相距很远”,但都尽量伸高枝条,为了使对方看到自己,即使在它们中间隔一张网,它们的枝条也会穿过网眼相互牵手。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内在的抽象心意,而象则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达到以象尽意、以象寓意、以象传情,达到“神与物游”,“会景而生心,体现而得神”。中国古代诗歌中多用意象,尤其自然意象更是俯拾皆是,最有代表性的如“风”、“花”、“雪”、“月”等等。这些大量的意象群,由于历代诗家的沿用而意义固化,风格不同的诗人,会偏爱某一类意象,并进而在意象的选用中突显自己的独特风格。如屈原的风格与其诗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源于神话的意象相关。而李白的豪放风格,与其诗中大鹏、黄河、明月、剑、侠等,以及其他许多想象、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这些成功的意象的运用,成为后人借鉴的对象,进而成为一种经典意象。在《灵性》中,既有传统诗歌的意象,如风、阳光、树、船、月等;也有现代意象,如琴键、磁石、照片、平行线、底片、车厢、白纸等。这种传统意象与现代意象的交迭使用,使得《灵性》具有传统的厚重感,与传统诗歌建立起了呼应,这种呼应可以让我们在字里行间读出一种古今相互呼应的神思;同时现代意象又让全书虽源于传统,但又超出传统。因为现代诗人重视“兴生于中,无有古事”,这种强调现代感兴的独特性的意象,使得全书的意象营造呈现出自我特色。琴键、底片、平行线等独具个人特色的意象,让全书突显出作者个人的艺术独创性,这也是全书读来既不失传统,又极富现代色彩的原因。另外,寓言意象的妙用,如“蚊子咬了狮子一口,从此以为自己成了英雄”源于《伊索寓言》,“能人大多死在自己的能耐上”源于《庄子》“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此种寓言意象韵味深长,作为寓言故事的现代互文,以寓言阐明道理,升华为一种人类之大道理,极具普遍性与启示性。

正如全书副题目所示的“冯骥才的文与画”,《灵性》是一种别样的图书。在哲思的诗文中,作者还将其近作二十六幅画置入其间,这些画也如作者所言,“亦多缘自灵性”。这些独抒性灵之作,基本系四季风物,自然景致,画面的构图、层次以及颜色的运用都匠心独运,不管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抑或是人处其中的洪流等,处处显得灵动,意境高远,“澄澈唯美”,与全书的哲思文字亲和、相融相生,在诗与画中透射出作者通彻透明的灵动之思。

如果说,以小说名家的冯骥才先生不创作小说是一种遗憾,也是我们读者的一种损失,那么,如《灵性》一样的散文诗写作却向我们展露了冯骥才先生的另一面,一个始终有着灵性智慧的思考者,他思考人生、社会、历史、自然四季与万千生灵……《灵性》所记录的,是作者的“生命的真实”,是作者艺术人生中最闪亮的灵性之思,拥有了这种灵性,伟大的艺术得以产生,艺术家的高伟人格得以确立。

作 者:时世平,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编 辑:孙明亮 mzsulu@126.com

猜你喜欢
冯骥才灵性意象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 09:10:38
冯骥才携新书亮相全国书市
商周刊(2017年12期)2017-06-22 12:02:01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性”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22
冯骥才称赞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