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悼亡诗词的审美特征

2011-08-15 00:42丁桂香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郑州450044
名作欣赏 2011年14期
关键词:亡妻江城子元稹

⊙丁桂香[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郑州 450044]

古典悼亡诗词的审美特征

⊙丁桂香[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郑州 450044]

在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悼亡诗词以其情感的真挚、内容的真实、风格的朴实独具特色。其中元稹、苏轼、贺铸的悼亡诗词称得上是顶尖之作,体现出古典诗词的情感美、凄美、含蓄美,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

情感美 凄美 含蓄美

在古代各种题材的诗词中,悼亡诗词以其情感的真挚、内容的真实、风格的朴实独具特色。悼亡诗词,一般专指悼念亡妻的诗词。从西晋的潘岳为悼念亡妻始作《悼亡诗三首》之后,又有唐代的韦应物、元稹、李商隐,宋代的梅尧臣、黄庭坚、苏轼、贺铸,元代的傅若金,明代的于谦、李贽,清代的纳兰性德、王夫之等众多名家的优秀之作。综观这些作品,笔者认为其中三首可以称得上是悼亡诗词的顶尖之作:元稹的《遣悲怀》(谢公最小偏怜女)、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他们的作品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方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一、感情真挚,体现出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①,诗歌的核心即是情,以情动人是诗歌的生命。在悼亡诗中,作者通过抒发真情表达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与怀念。故此思妻、念妻、悼妻即成为其感情基调。

1.选取日常生活场景抒发真情。著名学者刘学锴先生曾认为:悼亡诗是一种主情的诗歌体裁,完全靠深挚的情感动人。悼亡诗在感情真挚这一点上,比任何诗歌都要求得更严格,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

元稹的《遣悲怀》是他悼念亡妻韦丛三首七律中的一首。“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作者从夫妻日常生活的场景着笔:“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看我没有衣服换了,她翻箱倒柜地找寻,我软缠着她买酒来喝,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以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作薪炊。以凄楚艰辛的生活为主线,把夫妻生活中以苦为乐、苦中寻乐的真实情感得以抒发,不矫情,不做作。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是他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人生失意、生活困苦之时即“尘满面,鬓如霜”写的。在梦中作者则选取“小轩窗,正梳妆”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突出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景,构成了一幅温馨、和睦、幸福的生活画面,它是虚幻的,但又是真实的。这一虚幻景象的出现,带给词人强烈的情感波动。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以问句开篇,表现阴阳两隔的凄楚悲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守着空床辗转难眠,独对南窗风雨,贤妻挑灯为自己缝补冬衣的情景历历在目。作者选取的妻子“挑灯夜补衣”的情景,不仅表现妻子不畏劳苦,勤俭持家,体贴丈夫的美德,而且也说明夫妻感情甚好。情之真,才能忆之切。

2.采用白描的手法直接抒情。和其他题材的古典诗词相比,悼亡诗词不以典雅见长,而以朴实取胜。它不事藻饰,不着典故,用语恳切,纯用白描。

元稹的《遣悲怀》只是叙述妻子的体贴善良、善解人意、以苦为乐,以平实的语气叙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不假渲染、铺陈,语言浅近流畅,读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蘅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中评论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②陈寅恪也说:“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莫若《遣悲怀》之七律三首。……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③

苏轼《江城子》中“尘满面,鬓如霜”,生动地勾勒出词人自己的容貌特征,透视出仕途坎坷、心力交瘁之苦。通过容貌能想见其经历,这是白描以少胜多的妙处。通篇没用一个典故,语言浅切,如同口语,“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泪千行”。整首词在章法上紧扣记梦,写出了梦中的悲喜和梦后的喟叹,词章虽有起伏跳跃,词句却无粉饰雕琢,词浅情深,感人肺腑。王方俊在《唐宋词赏析》中有评价: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贺铸的《鹧鸪天》用近乎自问自答的问句,直接叙述故地重游、物是人非、睹物思人、空床夜卧、忆妻补衣的真切感受,日常事,平常语,娓娓道来,不事修饰,语同白话。

二、格调低沉,体现古典诗词的凄美

古典诗词之美,有优美、壮美、凄美。优美者如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读其诗如沐春风,心旷神怡;壮美者如苏轼、辛弃疾、陆游,读其文字如见惊涛骇浪,热血沸腾;凄美者如李商隐、柳永、李清照,读其词如观残花,神伤黯然。由于题材的原因,悼亡诗词不像其他诗词那样,抒写作者壮怀激烈的情怀,老骥伏枥的志向,奔腾澎湃的激情,愤世嫉俗的愤懑,它抒写的是死者永逝、生者永痛的凄婉哀愁,读来令人伤感。

1.凄婉感伤的情调。由于题材的特殊性,悼亡诗词大多以孤独凄凉、沉痛悲伤为基调,追忆往事、痛悼逝者是其主要内容。

元稹的《遣悲怀》追忆妻子曾经和自己度过的苦难岁月:“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而今自己做了高官,有了较高的俸禄,妻子却撒手人寰,把无限的愧疚与感伤留给了诗人。

苏轼的《江城子》中,词人将现实和梦境、生者和死者交织在一起来描写,上阕写现实,下阕写梦境。把生活的辛酸、心境的悲凉、情感的真挚,挥之不去的哀思浓缩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声胜有声,万语千言,孤独寂寞、凄凉无助,凄美之情蕴含其中。

贺铸的《鹧鸪天》,其词牌又名《半死桐》,既符合词中悼亡的寓意,又奠定了词的基本格调。词人用“同来何事不同归?”来表达自己的凄凉和孤零,用“谁复挑灯夜补衣?”来抒发自己撕心裂肺、悲痛欲绝的沉痛心情,把哀婉悲切之情推向高潮。

2.忧伤凄怨的悲情。与白头偕老的美丽爱情不同,悼亡诗词表达的是刻骨铭心的丧妻之痛。这就使得作品带有浓重的忧伤凄怨的感情色彩,引人共鸣。

元稹的《遣悲怀》“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把妻子曾与自己“共苦”而不能“同甘”只能以祭奠来自慰的遗憾与负疚之情表达出来,诗歌便充溢着浓重的忧伤情调。

苏轼的《江城子》开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使全词都笼罩在阴沉凄凉的悲剧氛围之中,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贺铸的《鹧鸪天》把物是人非,同来阊门(苏州城西门)不能同归之痛得以抒发,孤寂悲凉之情跃然纸上。

三、情景交融,体现古典诗词的含蓄美

古典诗歌为了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经常借用具有表现力的事与物,并采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营造独特的意境,从而达到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的有机融合。

1.借助具有表现力的事物,含蓄蕴藉地表达情感。元稹的《遣悲怀》中用“搜荩箧”、“拔金钗”、“野蔬充膳”、“落叶添薪”这些富于表现力的事物,塑造了一个与丈夫患难与共,千方百计为丈夫解忧的贤惠妻子形象,对妻子的感激怀念之情不言而喻。

苏轼的《江城子》借用“小轩窗”,含蓄地表达妻子的装扮,爱意弥漫其中,夫妻恩爱温馨的场景跃然纸上;用“短松冈”,即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表现亡妻长眠在千里外的松冈之下的孤寂与冷清,同时也使词人重又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巨大悲哀之中,其凄凉之意,悲痛之情,萦回不绝。

贺铸的《鹧鸪天》用“梧桐半死”、“鸳鸯失伴”独特的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景结合,情事统一,浑然天成,形象地刻画出词人丧偶后的孤独与凄凉,含蓄地表达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

2.借助独特的写作技巧,间接地表达情感。元稹的《遣悲怀》采用今昔对比、细节刻画的手法,通过追忆艰难岁月中夫妻的患难之情,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与感激之情。苏轼的《江城子》采用将现实和梦境,生者和死者交织在一起,时分时合,时虚时实,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谓是一字一泪。贺铸的《鹧鸪天》用痛彻心扉的两个问句“同来何事不同归?”“谁复挑灯夜补衣?”来表达词人心情的无比沉痛及深深的追念之情,读来催人泪下。

三篇悼亡佳作,都写出了作者怀念亡妻的真挚情感,引发人们感情上的共鸣。在美学上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体现出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

①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

② 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85年6月第1版。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4月版。

作 者:丁桂香,汉语史硕士,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汉语史的教学与研究。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亡妻江城子元稹
元稹:你不懂我的忧国忧民
江城子
江城子1
元稹: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共苦的爱
老人定制亡妻人偶就像看到了年轻的她
赵学敏书法作品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
江城子
江城子·悼诗人陈超先生
亡妻作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