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的意境——浅析合唱曲《哈利路亚》的艺术魅力

2011-08-15 00:42:44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名作欣赏 2011年36期
关键词:弥赛亚路亚亨德尔

⊙马 斌[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作 者:马 斌,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欧洲文明又被称为是基督教文明,西方音乐正是这种文明的一个产物,因此浓烈地表现出了一种宗教性。合唱艺术是宗教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其发源于古希腊的悲剧,其真正的高峰出现在15世纪。文艺复兴以来涌现出无数重量级的音乐大师,例如,帕来斯特里那、拉索、许茨等,尤其是巴洛克时期的亨德尔,对于合唱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对于后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连现代百老汇的音乐剧中的合唱形式,也直接套用了五百多年前所形成的定式。

清唱剧《弥赛亚》是亨德尔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它直接取材于《圣经》,用音乐的形式讲述了基督耶稣为人类受害,从生到死,又由死到生的整个过程。《哈利路亚》是该剧中最为著名的片段之一,也是被广为传唱的世界名曲。文本将从宗教文化这个角度,深入分析这部作品的特点,以及它所呈现出的艺术魅力。

一、清唱剧《弥赛亚》与基督教文化

作为一部宗教题材的音乐作品,《弥赛亚》无疑具有强烈的宗教文化色彩。其主要讲述了犹太人历经苦难期待救世主能够降临,他们期待救世主会是一位强大的军事领袖,能够领导他们推翻异族的统治从而争取到民族的自由。但是救世主却降临在一个贫贱的家庭之中,不仅如此,这位救世主从不宣扬暴力。犹太人中的一些人对此非常不满,将其出卖给罗马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耶稣并没有因此而抛弃犹太人,放弃自己拯救犹太人的使命,他复活了。犹太人终于信了,耶稣用其战胜死亡,战胜最终审判的方式,让所有的人重归于信,最终获得拯救。

对于熟悉《圣经》故事的人而言,亨德尔的这种叙述显然与传统《圣经》是有所差异的。在《弥赛亚》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新教伦理,新教伦理的核心就是自我拯救,因信得救。亨德尔试图表达的正是拯救并不来自于遥远的天国,而是来自于最为底层的人民之中,来自于内心真正的信。因此,《弥赛亚》所要表现的基督教文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督教文化,而是一种革命的基督教文化,是对于传统基督教文明的一次重新解读。它一经出现就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正是因为它充满了一种激情,一种活力,一种崭新的力量。尤其是这部作品使用了大量的合唱,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极为恢弘的气势,表达出了一种极为强烈的感情,它正是新教改革运动的体现,它充分表达出德国民族走向自由与文明的强烈愿望。因此,它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极具感染力。

二、《哈利路亚》的宗教文化意境

“哈利路亚”在希伯来语中意思为:“赞美主耶和华!”这首大合唱是整部作品的结尾,也是高潮所在。亨德尔使用了较为特殊的手法处理这部作品,他在作品的开头安排了三小节的引子,这种安排从表面上来看过于累赘,但是对于一部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而言,这是必需的,它为之后的庄严而神圣的情感的涌现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通过男女混声反复咏唱“哈利路亚”,不仅在艺术上起到了一种特殊的效果,同时在感情上不断地涌上高潮,让整部作品呈现出极为恢弘的气势。尤其是在高潮部分的女声,亨德尔采用了同音反复这种形式,同音反复对于大多数作品而言,仍旧是显得多余而且累赘的,但是在这部作品中却呈现出极为不同的效果。亨德尔并没有单纯的同音反复,而是在同一个音上做了四度,与二度的位移,这种处理让音乐一方面更具有层次感,另一方面在情感上有了有序的变化,热烈又不失庄重,活泼但不突兀。整首曲目充分表现了耶稣复活后,人们重拾信仰,获得拯救的喜悦之情。

据说,亨德尔在完成该作品后,其仆人曾热泪盈眶地说道:“仿佛看见了天国,还有至尊的上帝。”而这部作品在伦敦首演时,英国国王也热泪盈眶,全场肃立起敬。整部作品中充满的是一种自信,一种喜悦,是由悲伤转为喜悦,由堕落转为崇高,由失败转为胜利。它之所以动人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更是因为它充满了一种强烈的思想性,这种胜利不是神的胜利,不是上帝拯救人类,而是人类的自我拯救。耶稣的出现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引导,耶稣向全人类做了一次示范,一次自我拯救的示范,耶稣并不能拯救你,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因此,当你内心神圣化了,你发自内心的信上帝,赞美上帝,你才能得到拯救。亨德尔的《哈利路亚》正是表达出了这种纯粹信仰的力量,它是一部具有启示神学意味的作品。拯救并不在某个地方等待着你,它就在你的心里。每个人都有获得拯救的可能,因为上帝就在那里听着你的歌声。

三、《哈利路亚》的艺术特点

《哈利路亚》全曲共分为五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可以分为八个小节,有三个小节的前奏。在这个段落中,我们可以反复听到“哈利路亚”的咏唱,在三大和弦的基础之上,先从男低音开始,然后是男高音,接着是女中,然后是女高,这种咏唱是具有连贯性的,并且在情感上不断地递增,它不是突然地升高,而是不断地,这就有了一种逻辑上的连贯性,充分展现了人类对于上帝的爱,对于上帝的信是不断升华的,这种爱与信是可信的。最终,所有的声音都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音乐的洪流,情感的洪流。第二段则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手法,这使得作品出现了新的层次,不会因为之前的反复咏唱而显得过于单调。第二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由十个小节组成。第二段的第一部分呈现出一种内部的对立,但是这种对立不是一种对抗式的,而是一种问答式的,因此最终形成了有机的统一。第二段的第二部分则呈现出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引导着整部作品向前发展,在情感上突显出一种强烈的戏剧性效果。第三段中同样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八个小节构成。主要由和声构成,在情感上尽管没有第一段那种波澜壮阔,但是出现了一种超出寻常的宁静与肃穆,仿佛令听众置身于天国之中。第二部分则有十个小节构成,仍旧延续了第一段中男低到女高的形式,让作品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中,这种处理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一种情感上的起伏。一方面不至于过度强烈而失去庄严感,另一方面不至于过于舒缓而让整部作品表现得沉闷。

第四段则由十八个小节组成,形式上主要采用了伴唱的形式。采用这种形式,一方面作者考虑到必须给听众一个舒缓情绪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让听众在这种状态下,无意识地进入到音乐的情境之中,同时为之后的高潮做一次铺垫。第五段也就是总阶段,延续了之前段落的主题,但是采用了复调以及和声手法的相互交替发展,因此呈现出一种持续不断的高潮,最终整部作品在这种高潮中结束。

正是这种独特编排手法,令我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喜悦。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胜利,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永远也无法实现,但是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去实现。它让我们感受到耶稣基督最为博大与宽容的爱,他曾经被抛弃,被背叛,被人唾弃,但是他从来就没有放弃。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他有着无比崇高的信仰与爱。最终他获得胜利了。这种胜利是一种永恒的胜利。就像革命的意义不在于一时,而正在于这种永恒。因此,耶稣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只有当我们每个人成为这样的革命者时,我们才能够获得拯救,这正是这部作品给予我们的最为重要的启示。

《哈利路亚》是一首非常杰出的合唱曲目,历来备受推崇。它不仅具有非常高超的艺术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首先,就艺术风格上而言,它兼具了英国的质朴,德国的严谨,法国的高贵,因此,尽管它是一部宗教题材的作品,但是它已经超越了宗教文化的范畴,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其次,就这部作品的思想性而言,它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革命性,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来自于天国的,而是来自于人间,来自于最底层的人。亨德尔想要告诉我们的正是拯救来自于我们自己,来自于最底层,耶稣就在我们身边,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最底层的人,耶稣可以成为拯救者,我们同样可以成为。这就是这种革命性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是这部作品的感人之处。它鼓舞人们不断向前,创造出更为美好的生活。

[1]周白玉.在合唱中感受我心中的哈利路亚[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03).

[2][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3]钱仁康编著.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胡郁青.析杰出的意大利歌剧大师罗西尼[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5]胡郁青.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现象透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6]陈晓明.试论音乐的审美本质——情绪力结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1).

猜你喜欢
弥赛亚路亚亨德尔
亨德尔,三更半夜偷学琴
琴童(2019年3期)2019-04-18 00:44:50
弥赛亚:故乡的小城与市井
中国三峡(2017年2期)2017-06-09 08:15:30
巴洛克时期的亨德尔
德裔英国键盘艺术家亨德尔
艺海(2016年9期)2016-05-14 06:13:01
“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时间”
——透析阿甘本的弥赛亚主义
音乐圣殿的领路人
——亨德尔
音乐生活(2014年3期)2014-03-12 01:03:30
考题太偏太难
快乐念念咒
弥赛亚(一首)
诗歌月刊(2009年4期)2009-05-22 03:38:04
《水上音乐》诞生记
琴童(2009年5期)2009-05-21 0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