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话乐歌——学堂乐歌的历史担当

2011-08-15 00:42徐亚军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太原030013
名作欣赏 2011年36期
关键词:填词曲调学堂

⊙徐亚军[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太原 030013]

作 者:徐亚军,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

20世纪初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冲破王朝更迭的轨迹,结束了绵延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在此前后,创办新学堂,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体制,开展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当时我国尚不能用西洋技法来创作歌曲,以曾志、沈心工、李叔同等为代表的留学日本和欧美的知识分子自发地用当地的歌曲填上新词,编成新歌在学校教唱并传向社会,这种形式被称为“学堂乐歌”。代表作有《黄河》《送别》等。其形式西化,而内容却绝对“中国”。词句表达方面尽可能通俗谐韵,音乐形式上的拿来主义,内容上的富国强兵理想,是其创作的三个基本特点,它的产生和发展仿佛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变幻年代的社会精神风貌,成为中国“新音乐”的源头,也使新学堂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一代学子投身新时代的起点。

一、通俗:快乐天然,拒绝说教

“学堂乐歌”的歌唱主体是青少年,其歌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流歌词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快乐天然,拒绝说教。此特点源于20世纪初日本提倡的“言文一致”活动,中国的留学生们将这一思想带回中国,并加以发展。曾志先生就曾对歌词提出“童稚习之,浅而有味”的基本要求。

从词文角度讲,学堂乐歌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文。江泽民同志曾深情地唱过一首由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放学歌——《夕会歌》:“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回,今天功课明白未?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吧!同学们,明天再会!”歌词为我们呈现出这样的画面:夕阳、晚霞、少年、歌声……它不仅告诫学生做功课,更重要的是,将“治国平天下”的宏大主题巧妙地植入平实动人的旋律之中,远胜于千叮万嘱的说教,可谓“润物细有声”。

从词史角度讲,如把口头文学置而不论,只就真正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诗歌创作而言,恐怕要从“学堂乐歌”算起。其中有描写课余生活、立志为国的,如《兵操》《赛船》和《春游》等;有寓意于儿童趣味所及事物的,如《促织》和《蚂蚁》等;有借乐歌宣传科学知识的,如《地球》和《格致》等。大多短小活泼、形象鲜明、轻捷明快、童趣盎然。它的流行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

因为年代久远,这些乐歌如今已鲜为人知。2001年,八十七岁高龄的钱仁康先生毕其半生所研结集出版了《学堂乐歌考源》一书,收录学堂乐歌三百九十二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可谓学在百年,功在千秋。至今九十七岁高龄的钱仁康教授仍能唱出《燕燕》“:燕燕!燕燕!别来又一年。飞来!飞来!借与你两三椽。你旧巢门户零落不完全,快去衔土,快去衔草,修补趁晴天……”它用传统的比喻告诫孩子们国家兴亡,时不我待。

丰子恺老先生曾经感叹“:……我惊叹音乐与儿童关系之大。大人们弄音乐,不过一时鉴赏音乐的美,好像喝一杯美酒,以求一时的陶醉。儿童的唱歌,则全心没入于其中,而终身服膺勿失。我想,安得无数优美健全的歌曲,交付与无数素养丰足的音乐教师,使他传授给普天下无数天真烂漫的童男童女。假如能够这样,次代的世间一定比现在和平幸福得多。”

二、拿来:西洋之彩,中华之美

学堂乐歌虽然只是一个短暂的历史现象,但在新旧交替之际,它上承五千年之文明,下启新文化之先声;既汲取异域元素,又不脱本土情调;既保留了旧的味道,又展示出新的气象;既有中华之美,亦兼西洋之彩,是拿来主义的典范。

在歌词方面,学堂乐歌最常用的方法是选曲填词,由中国留学生取法日本。最典型的当属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夕阳下,群山连连,碧草绵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此地的离别之情,美好之缘,天问风景,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意蕴和精神。可谓“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而其曲调来自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旅愁》其曲则取自由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其忧伤美丽的旋律加上李叔同深厚的文学底蕴,成就了传世经典《送别》。

在曲调方面,主要是拿来:日本,欧美,后来还有中国民间曲调。这点与我国古代词人按曲牌填词颇为相似。日本曲调,一推一板,优雅动听;西洋之乐,浑融嘹亮,慷慨雄壮,而其各种艺术形式如进行曲、少年儿童歌曲、舞蹈游戏歌曲、摇篮曲等都别有一种高尚之风;同时独唱、重唱、齐唱和简单的合唱也非常适宜于宣传社会、激励民众。这样,日、法、德、英、美的歌调开始大量被介绍到中国,并被填上了中国的歌词。沈心工在1904—1907年所做的学堂乐歌三集,绝大部分是日本乐调的填词歌曲。《勉学》来源于美国艺人歌曲《罗萨·李》,《拉纤行》来源于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话别》来源于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甚至于,这种形式后来还成为激励人们反帝反封建增强国民信念的有力武器:欧洲儿歌《两只老虎》的曲调,被填词为《国民革命军军歌》,红军也曾利用学堂乐歌《中国男儿》的曲调填词,创作了《工农兵联合起来》一歌,而此曲调则来源于日本校园歌曲《学生宿舍的旧吊桶》。渐渐地,中国民族曲调也开始被学堂乐歌“拿来”。比如《茉莉花》,曾被填词为《飞艇》《红梅》《蝶与燕》《剪辫》《上课》和《退课》六首歌曲。根据《茉莉花》的变体进行曲填词的学堂乐歌在十年内战时期成了《劳动童子军歌》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冲锋号》。此外,《采茶歌》《算盘子》和《凤阳花鼓》等传统曲调也都进入了学堂乐歌的涉猎范围。

辛亥革命,西学东渐;旧曲新唱,宣传国民。无论是选曲于国外,还是填词于传统,学堂乐歌都是辛亥先辈们富国强兵理想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向近代化转折的开始。

二、图强:底蕴深厚,催人振奋

多难兴邦,经世致用,体现中国精神,是学堂乐歌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色彩。

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传唱出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兵操》(1912年更名《男儿第一志气高》):“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后来“龙旗”改为“五色旗”。当时上海学堂的校园里经常能听到留日学生的消息:陈天华蹈海赴死,邹容《革命军中马前卒》,秋瑾慷慨就义。《中国男儿》最能体现他们为革命牺牲的血性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1904年冬,日俄为争夺殖民地,在大连、旅顺引发日俄战争,清政府竟宣布中立。在日留学的湖南诗人杨度感怀国家积弱已久,备受欺凌,写下诗作《黄河》。留日学生沈心工为《黄河》谱曲,这是最早由中国人自己谱曲的学堂乐歌。1992年11月16日,充分体现中国精神的《黄河》被评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第一首金曲!

艰难时世,国人自强。这些作品都以优美雄浑的旋律唱出了流畅的诗句,以简短的形式表达了高尚的情操,以娴熟的白话陶冶了一代学子的爱国之忱。

歌曲是启蒙民众的利器。借助西方的美学情调,推崇中国的精神内核。“学堂乐歌”,一是善于在异域音调的使用中通过填词酿造出中国韵味;二是善于在现成的音调中表达爱国思想、平等意识和童心童趣;三是将古典文学的精深与现代白话的通俗珠联璧合创作出学养深厚的时代强音。乐歌的创作者们以艺术为国实现历史的担当,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文学创作的先河,在20世纪一代学子中开启心智,颐养性情,培养爱国精神和国民意识,引领着此后的左翼文艺、抗战文艺和解放区文艺在深邃沉郁、简洁铿锵的意境中延伸。

参考资料:

[1]陈煜斓.近代学堂乐歌的文化与诗学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6,(03).

[2]傅宗洪.学堂乐歌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J].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06).

[3]陈煜斓.渴求新知与崇尚传统——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文化取向及其意义[J].社会科学,2007,(04).

[4]刘豫红.李叔同与学堂乐歌[J].山东文学,2009,(06下半月).

[5]李莉.学堂乐歌中的“经世致用”思想[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

[6]关心.近代中国音乐与国民意识[J].史学月刊,2010,(12).

[7]田耀农.从学堂乐歌到通俗歌曲——兼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建架与发展[J].中国音乐学,1994,(04).

猜你喜欢
填词曲调学堂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填词莫忘“词中对”
Section B
Step 4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填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