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强 朱志勇[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布莱克诗歌表现手法浅析
⊙张 强 朱志勇[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其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许多独特地方:简单与复杂的完美结合;对比手法的广泛应用;重复手法的运用;模糊性在诗歌意象上的应用。这些独特的手法造就了他的诗歌经久不衰的魅力。
布莱克 对比 重复的表现手法 模糊意象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著名诗人,英国前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在他的诗歌中,我们不仅看出了他的深邃思想,而且看出了人民的理想世界。布莱克的诗歌涉及范围很广,题材较多,小至儿童大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他写伦敦的每个角落,也歌唱欢快的田野。他抒发劳动人民的心声,为扫烟筒的孩子呐喊,为宫墙内的战士、街头的妓女深思。这些诗都借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向世间展示了英国的面貌、时代的风格以及诗人的内心世界。
读过布莱克诗歌的人一般认为他的诗歌简单、易懂。但这种简单不是一种寻常意义上的通俗易懂,也不是言之无物,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恰恰相反,它的诗歌意蕴深远,在思想理念范畴上极为复杂。它的诗歌简单中突显复杂,复杂蕴于简单之中,是简单与复杂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亚里士多德指出,“言语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是平庸”①。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石,布莱克就是运用简单的文字来写它的诗歌的,但并不缺乏音乐美、语言美。他运用简单形式来构建它的诗歌,还运用简单的意象来抒发复杂的真理。
布莱克素来以其诗歌语言文学的简单性而享负盛名,特别是其前期的作品。在其短诗集《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就像有的文学批评家指出的那样:“布莱克写诗时,用孩子般的简单语言来完美地表达灵魂深处的天真无邪。”②或说其是“文章朴素,形象鲜明”③。诗人诗歌表面层次上的简单性有文字上的简单性、形式上的简单性和意象上的简单性。从文字上来看,他在诗中能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极其深刻的含义。特别是他能用儿童的口吻来写诗,使诗看起来简单明了,表意清楚。从形式上来看,其诗歌主要是可以咏唱的乐曲,而绝大部分为儿歌或摇篮曲。从意象上来看,诗中多数意象源自基督教的《圣经·旧约》(The Old Testament)。
布莱克诗歌的复杂性体现在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和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复杂性,以及二者的水乳交融。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在《天真的预言》(Auguries of Innocence)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一颗沙粒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看出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那一刹那里收藏)④
整首诗中没有出现任何大而怪的生僻单词,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极其简单的基本单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备感意蕴无穷。该诗无论从词汇的选择还是形式上、意象上都朴实无华,没有丝毫的哗众取宠的倾向,用寥寥无几的数行表达出诗人深刻的思想。
从修辞手法的复杂性来看,他的诗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反语、对照、重复、象征和拟人,还有重要的一点便是诗中孩子般天真而难以回答的反问,这些都使得其诗歌颇有争议性,同时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布莱克的诗歌惯用对比手法来表现其思想,衬托其感情。这一特点在它的许多诗歌中得以体现。众所周知,奠定布莱克在英国文坛地位的是其两部诗集《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后者实际是前者的续篇。初次印行时这两部诗集是合订在一起问世的,而且作者自己还特别标了这样的一个总名《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表现了人的灵魂的相反的状态》(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Showing the Contrary States of Human Soul)。在题目上作者运用对比来吸引读者,内容上两者结合起来也确实表现出人的灵魂的两种状态。我们看两首诗歌《扫烟囱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两首诗歌都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谴责当时英国社会残酷的童工制度。然而作者就同一主题却写出了完全不同的两首诗,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技巧:利用对比来告诉英国人民统治阶级的残忍。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前部诗集中的《新生儿的欢快》(InfantJoy),而后一部却只有《新生儿的悲哀》(InfantSorrow)。“joy”和“sorrow”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首用词欢快,读起来比较轻松自然,而第二首多用“s”音,如“struggle,strive,swaddle,sulk,sorrow”等难读的词,而且听起来也不雅。与第一首相比无论是在用词上、声效上,还是内容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读者更加体会到“欢之欢、痛之痛”。
布莱克的诗歌中多用重复手法来增加力量。有的是一个字的重复,有的是一句话的重复,还有的是一个句式的重复,乃至整个诗节的重复。在一般读者看来,简单的重复会使诗歌枯燥,听起来也单调,可在布莱克的笔下,这一简单的重复并不枯燥;相反,在扫烟囱的孩子这首诗歌中,一个“sweep”的重复道出了多少贫苦人民的儿子的悲惨命运。我们来看他的“London”这首诗:
I wander through each chartered street,Near where the charteredThames does flow,And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Marks of weakness,marks of woe.(我漫步走在每一条特辖的街道,附近有那特辖有泰晤士河流过,在我所遇到的每一张脸上,我看到衰弱的痕迹与悲痛的痕迹交错。)
在这首短诗中,诗人充分显示出他惊人的洞察力。诗人在该诗中用的最多的就是重复这种修辞手法。既不显得累赘,又干脆利索、简洁易懂。如诗人在开篇的第一节中用了两次chartered(独占的),这就意味着资本家已垄断了伦敦的一切。就连曾经自由流淌的泰晤士河也不例外,用了三次“every”,更加突出了下层人民的痛苦是普遍的现象。而在该诗中的第二节则连用了五次“mark”,这就特别强调了贫苦人民无一幸免的悲惨命运。虽然短短的几行却使无尽的诗意跃然纸上。虽一“every”却把全伦敦的贫苦人民都包含了进去。
我们在读一首诗时,常常会感觉到许多意象都是不言而喻的,比如”rose”象征爱情。但在布莱克的诗歌中,意象所含的主题就不那么好理解了。作者经常给读者几种理解,发人深思。他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诗人的那些rose(玫瑰)、pinkcheer(红脸颊)等习惯的比喻,他独辟蹊径,创造了诗歌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他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的深远含义。这就是他真正超出前人的地方。更令人惊讶的是他总是运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深邃的思想。因为无论哪一种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有深刻的思想的,而他的这种复杂深刻的思想的流露,是与他的意象的复杂性分不开的。这就是笔者所指的布莱克诗歌的复杂性所在。通常深刻思想感情的表达同诗人所用的修辞手法,即诗意是紧密相关的。正如现代文学大家王佐良先生指出:“深刻的思想感情溶入诗意,诗意又使思想感情进一步深化,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是一体。”我们来看他的名篇《老虎》(Tyger)。对老虎这一意象的不同理解一直是研究者们的兴趣所在。此诗表面来看是在夸耀和赞扬老虎的威力,但老虎究竟象征着什么?评论界却一直没有定论。这就是布莱克给予读者的多角度的理解。老虎是不是就代表上帝的伟大,神的力量?或是代表一种革命力量?或是整个人类的力量?唯一能够确信不移的就是老虎代表一种强大的破坏力量。但究竟老虎象征什么,没有人能够明确说明。特别是孩子天真无邪的提问“Did you who make the Lamb makethee?”⑤(难道他创造了你也造了羔羊?)这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也引起不同的争论和解释。有人认为“Lamb”(羔羊)就是其一般的象征意义,代表和平,善良和纯洁。而有人认为,此词的大写显然代表另一种含义:它代表耶稣基督上帝的羔羊,人类的救世主。总之,对这一简单问题的回答一直没有确定的答案。这也许正是布莱克诗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正是他的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独特之处,才使其诗歌具有永久魅力。对比、简单的语言、重复手法,还有意象的复杂性造就了他的诗歌,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关于布莱克的诗歌的表现手法还有许多不同的见解,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研究。
① 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东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9页。
② Bernard D.N.Grebanier.English Literature(vol.2)[M].New York:Baron’s Educational,354.
③ 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13页。
④ Stevenson W.H.,Selected Poetry,(Penguin Books,London,1988).P27.
⑤ William Blake,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plate.42.
作 者:张 强,河北北方学院教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朱志勇,河北北方学院教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诗歌研究。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