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传媒的发展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011-08-15 00:47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9期
关键词:接受者艺术创作时代

赵 庆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论大众传媒的发展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赵 庆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本文指出大众传媒发展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密切,并对当代艺术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每一个传播媒介主导的大众传媒时代对艺术创作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是既定事实,以及对艺术流派形成有一定推动作用。对于大众传媒,艺术创作应积极合理利用,互成条件,相互依存。

大众传媒;艺术创作;文化传统

一、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变迁

传播媒介的发展经由原始社会的非语言符号时期、印刷媒体时代(报刊、书籍等)、早期电子媒体(电影、电视等),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迅速崛起至今的以计算机、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为主的科技数码时代。传播技术的变迁,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交流障碍,虚拟与模仿的方式制造出更让人信服的虚拟形象和空间形式。信息载体的迁移导致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变化,必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和产物。不同时期的“语言”先后构建的字符文化、视听文化、数码文化成为人们精神文化活动和艺术生产的普遍接受来源。宏观历史发现因受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艺术流派、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创作同样经历着必然的变迁变革。

二、艺术创作简介

艺术创作是对信息极为敏感的反馈表现方式,中西方的艺术创作同是对传媒信息的一种情感表达和思考。在原始社会的非语言符号时期,艺术创作是简单、抽象的非语言文字表现方式是对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环境的信息反馈。例如,西方石器时代的洞窟艺术创造,早期可见的是粗拙的动物、人物轮廓造型,后来艺术创作手法逐渐丰满、富有情态趣味。在非语言的符号时期信息传媒处于尚未开化的阶段,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只是一种对外界的直接反映、客观的复制,这种复制并没有融入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精神意识情感,这个没有媒介的非语言传媒时期刺激了艺术创作的产生发展与深入思考,同时,艺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演变、催生了后来的字符印刷媒体时代。

三、大众传媒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杰姆逊曾经说过:“手里捧着一本小说阅读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时代的表现,因为你只能独自地阅读”。在字符文化占据统治的时代,识字成为普遍化的现象,文字本身作为媒介同时亦借助媒介大规模的扩散了,文字承载着理性与思考广泛传播。艺术创作者作为信息接受主体以一种静观、主观能动的思维方式领悟分析信息来源,是一个独立思考、理智分析的认知过程,接受者集中精力、调动思维、唤起自我的生活阅历同时借助想象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文字成为“符号学”的基础,建立了能指与所指的对立,进而有所谓本质与表象的对立,进而形成了西方社会所谓的“两个世界”的理念基础。面对字符形成的文学创作,接受者需经过深入的思考以及对文字的精研考究,达到对字符蕴含信息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的理解和感悟,才能“走进艺术的世界”,才能切实感受“艺术创造的是什么,什么创造了艺术”。在印刷媒体时代大众化与精英化的矛盾得到某种程度的化解,印刷术使艺术创作作品更趋向大众化、普遍化,而不是少数人所能接受掌握的精英文化。以媒体印刷批量下的传播信息为例,书籍、报刊渗透进了日常生活,媒体的表达信息以最为直接方式传播给接受人,接受者则无意识的落入这个预设的信息圈中,很难从信息文本中得以解脱,接受者亦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自己的视角被预先设定好的状况。在这一层面上,接受者起初就处于一个消极与被动的立场。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催生下的商业化、通俗化、娱乐化的艺术产物,这些媒介作为隐喻象征着民族性格与抱负,进而成为一种精神文化。波普艺术(POP ART)的产生就是应大众传媒而生影响至今,早期波普艺术是对高雅、精英艺术的反抗是彰显个性的情感表达,而后发现批量的印刷生产不仅廉价、流行还更具有商业性质,这相对于传统的艺术创作是不可预料的冲击。古典高雅艺术的严肃、永恒精神在此黯然失色,艺术家需要花费更多心思与时间才能完成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的对于少数的精英人群对象都得以颠覆,在印刷媒体时代,艺术创作开始大众化、商业化、廉价化,艺术创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瓦特•本雅明预言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尤其是电影的诞生及其‘胞弟’电视的横空出世,它们逐渐从‘杂耍式玩意’的狭小天地中走出来,凭借技术的力量和优越的技巧先后荣登‘第七艺术’和‘第八艺术’的宝座”。在相互竞争排挤又通力合作中催生出以图像试听为主导信息符号的文化生态,并对传统的字符文化大举进逼,形成问鼎之势,由此引发了一种迥异于凝神观照的、以娱乐消遣为主的艺术接受方式。电影是“受压迫者一种打发时间的活动,是没有教养的深受痛苦折磨的社会下层人士经过疲惫不堪的老作进行的一种消遣活动……一种戏剧,丝毫也不需要专心致志,并不以思维能力前提条件……它没有点燃人心灵的焰火,而只能引起那些可笑而荒唐的希冀,某一天在洛杉矶也成为一个明星。”电视(影)的镜头或画面多是直观反映我们可能熟悉或似曾相识的客观世界,对于观看者有着直接的意义,不需要通过阅读在进行理智思维的分析理解与思考。在早期电子媒体时代,影像影视技术作为特殊的媒介传达信息符号和表意,其图像画面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使信息轻松传播与被接受。这一时期艺术思想的交流沟通不在局限于一个区域,电子媒体扩宽了艺术创作来源的视野。新的艺术形式与这个时期环境相适应,艺术与传媒不再是分割独立的概念,包括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教育与商业无不是这个传媒娱乐的附庸,艺术创作同时借助电子媒体造势提升艺术价值。电影同样作为艺术创造结果的产物,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思和动态再现,兼具复杂多样的情绪,因着本身商业价值需要再次借助电子传媒二次传播、宣传扩充影响力。广泛的说艺术创作不再是个人情绪表达,而是艺术创作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从而对自身做出调整与之适应发展。当然,仍然有坚持独立艺术创作不与大众媒体合拍的艺术群体艺术流派。

“本雅明‘机械复制’的声音余音未绝,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的引吭高呼又一次响彻了宇宙寰宇。”从机械复制到数码复制,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国际互联网迅速占据了人类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媒介成为一种杂糅字符、影像、动画、声色传播为主的数码科技。这种“超文本”的载体方式通过“利用链接(Link)”在网上结点(Nide)上的信息串联而形成具有相关性信息的一种非连续(Non-sequential)的文本信息呈现方式。数码媒体特有的“非顺序式”结构,具有非空间、非时间、非等级的指向特征,这种状态使接收者阅读信息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仿佛电影里面的蒙太奇,是一幅全面解构的图景,是一种超越了时间、超越了传统物质限制的乌托邦之旅,也是一场漫无边际而又旷日持久的“人机对白”。这种超媒体不仅提供给人信息,也给人以参与创造信息的权利,接受者不再是被动接纳、采集的对象。

在数字媒体时代,接受者拥有自主创造的权利,接受者与接受者同样有传播、交流的自主性。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是一个杂糅的产物,艺术借助数码科技创作作品,直接利用数码科技创作艺术产物。三维视觉艺术、声光电展示艺术、数码影音演示艺术等,都是在数码传媒的影响下艺术创作的变革,处在这个时代,接受者进入了一个空前自由创造的领域,摆脱了“被迫”接受信息的限制,可以同时享视听说的自由权利,这个时期的大众媒体令艺术迸发创作激情和无限可能。艺术创作有更多自由发挥主观情感的客观环境,同时迅速传播艺术理念与价值贴近日常生活,无论是高雅艺术、精英艺术甚至是非主流艺术流派,跨过时间、空间的局限都能获取信息。

四、结论

循着历史发展规律,不难发现,大众媒体变更交替和人的收方式中居住轻重的角色,大众媒体对艺术传播、艺术创作的影响,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为影响条件的状态。本雅明的一句话有必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他说:“往往尚不显著的社会演变谋求着恰恰有益于新的接收方式的变化。”

[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2]赖阿福、高健智.《多媒体制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吴伯凡.《孤独的狂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赵庆(1987.8—),女,四川省南充市,现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艺术硕士,研究方向: 室内设计。

猜你喜欢
接受者艺术创作时代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