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决定了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之间不但要相互借鉴,而且要进一步走向渗透。文章介绍了这两种方法的内涵,阐述了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且探讨了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渗透的三个层次。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充分发挥科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科学方法,主要是指自然科学的方法。自然科学方法,是探求自然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手段、途径、程序和技巧。自然科学方法有一般方法、特殊方法和个别方法之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的思维方式,人们往往将之看作是非理性的直觉、想象、体验、理解。”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则要考虑人的能动性、参与性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无非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精神、情感、心理、文化等各个方面。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强烈的主体性,极易导致科学研究偏离客观性。人文社会科学从研究对象到研究过程再到研究目的,都渗透了主体性。自然科学方法本身一般不考虑人的能动性、参与性,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没有人的自发力量。人文社会科学要达到客观性,就要尽可能地排除主观性,这就需要我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实验和观察保证客观地认识对象,保证认识的客观性。
(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轻视实验方法,单纯地依赖理论研究,是现在制约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实验方法是自然科学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复杂的自然现象进行粗估分析,创造一些自然状态下不易得到或得不到的环境和条件,成功地捕获一些稍纵即逝的环境机制,使研究对象在一定时候多次重复出现,使模型和模拟方法的使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一)从哲学上,理性认识是基于感性认识之上,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的确,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任何理性认识都是对它们所依据的材料的反思、概括、解释。”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研究者都必须从广泛地收集材料开始,通过实践环节而拥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必要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加工,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理论。
(二)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逐步在走向融合,人文社会与科学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中需要人文关怀,但同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也越发需要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促使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使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精确更具有预见性,使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科学化。
(三)从科学史上看,自然科学独立发展的时间要比人文社会科学稍长,其科学研究方法的水平、效能及成熟、完善程度也远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因此,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自二十世纪初开始便被广泛地、大量地移植和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像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数学与逻辑方法、观察和实验方法、模拟、类比方法和新三论方法等。
(一)方法论观念的渗透。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观念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和表征。我们前面阐述的认识的“非中心化”观念,对客观性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观念,以及既重视经验事实、经验检验又重视数学方法、科学抽象,既强调人类思维的规范性又强调其非理性等方法论原则,都属于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具有普遍性的一般科学方法的渗透。由于其研究对象的普遍性,这类方法成为和逻辑思维方法同样普适的科学方法。如系统科学方法(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非线性科学方法、模糊方法、概率系统方法、模型方法等综合性方法,都具有这样的性质。这类科学方法往往同自然科学的原理、概念一起,通过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移植和渗透,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三)自然科学中某些学科的专门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的移植和渗透。社会科学研究不仅采用属于自己的社会科学方法,而且也大量地借鉴自然科学方法。这类方法在自然科学中往往只是在一个学科中有比较广泛地使用,但对于某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也可能是适用的。如人类学在科学方法上就与古生物学、地质学、天体演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相近,生物学方法对社会学有很大影响,经济学家常常运用公理化方法,追求像物理学那样严密的公理化体系。
[1]孙显元.论自然科学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1992(5).
[2]陈其荣,曹志平.科学基础方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洪长安.论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J].广西大学学报,2004.
[4]袁汪海.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困境与出路[J].天府新论,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