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尧
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胡尧
四川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四川省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地形亦较为复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川西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藏族人口同样不少,总数位居全国各省份的第二位,也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集地,正是这种多民族聚居和融合的特殊氛围,造就了川西得天独厚的民族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受到各类自然因素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川西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受到严重的束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这也是川西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必须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在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体系的构建中,一定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和应用,进而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不断推行,都客观带动了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且迅速成为川西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四川省旅游产业的收入统计中,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收入总值在不断增加,但是在今年呈现出明显回落的态势。
川西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其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横断山脉与高山峡谷的交汇处。川西地区与甘肃、青海、西藏、云南等省接壤,大致包括阿坝、甘孜、凉山、雅安等行政区域。川西地区的风景名胜主要包括:黄龙自然生态旅游区、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寨沟自然生态旅游区、九曲黄河第一弯、四姑娘山、米亚罗红叶风景区、贡嘎山-海螺沟自然生态旅游区等。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川西地区共有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的自然生态旅游区17处,其中大部分旅游景区都开展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族生态旅游项目。但是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川西地区的交通较为封闭,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象也较为严重,所以在开展民族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对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否则难以实现旅游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目前,在川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也面临了日趋严峻的经济与环境矛盾,如何有效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与相互促进,成为川西民族地区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川西民族地区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应注意坚持如下原则:
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构建和发展,不但是一项新型的社会经济活动,而且是促进民族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活动。在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必须注意到地域间、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利用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底蕴和魅力,使旅游观光者切实感受和体验到有别于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文化氛围。在我国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实现物质、生态、精神文化的统一是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坚持文化性原则的重要基石。
所谓的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在自然、生态、文化资源方面,旅游区域必须具备其独有或其他区域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进而全面展现旅游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属性。川西民族地区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要通过对于各民族优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面展现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自然和文化资源,特别是从本区域聚居的藏、羌、彝等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入手,逐步实现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最终形成具有川西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在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对于各类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即一切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都要以市场需求为主要依据,在最大限度满足旅游观光者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加大生态旅游保护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同时,在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中,一定要减少盲目性和主观性,尽量实现生态旅游资源与客源市场相匹配,这对于促进川西民族地区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新形势,以及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川西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构建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理念,这对于实现区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重点要解决的就是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将因旅游资源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内。结合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现状,其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川西地区民族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而言,其大部分区域属于主体功能区,但是也存在大量的限制开发区域,即国家或省市政府划定的生态涵养区。但是在民族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中,由于旅游资源所属的管理部门不同,如果不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极有可能导致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因此,在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必须理顺各种关系,加强协调管理,尤其是要建立完善、科学的领导机制,对于旅游区域开发与管理的监督权要集中到区域旅游、环保等部门,进而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达成一致,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的协调管理。
在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必须加大投入资金,完善生态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以高品质的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新时期旅游观光者对于民族文化的渴求。同时,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要加大技能、信息、知识的投入力度,重点开发智能化的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体系,逐步提高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以利于进一步延长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生命周期。
川西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有可能导致其生态效益的损失,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的明显下降。同时,部分地区在发展生态旅游时,片面重视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个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因此,在川西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旅游开发企业在获取项目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时,必须承担因此而带来的环境破坏与压力承担责任,对于景区的生态损失进行有义务的补偿。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生态补偿机制中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保护群体利益,这对于促进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资源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2)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开发企业有义务对资源环境的破坏进行一定的补偿。
在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这对于协调民族地区的内外需求结构,增强民族地区的资本积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川西民族地区既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又要解决自然、环境与社会的矛盾,这对于促进川西民族地区的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融合,为共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固的基石。
[1]张广瑞,刘凤明.浅谈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4(04).
[2]毛振宾,曹志平,赵彩霞.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2002(02).
[3]彭万臣.关于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0).
[4]吴楚材,吴章文.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湖北旅游学刊(生态旅游版),2007(01).
[5]韩光明.川西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综合效应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06).
[6]高阳,蒋明,孙晓林.川西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4).
[7]丁赛.川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