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教学中的“师古人”与“师造化”

2011-08-15 00:47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大众文艺 2011年21期
关键词:物象古人中国画

孟 萌 (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潮州 521041)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艺术,中国画以高度概括、洗练为特征,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独特的审美规律及特殊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法。中国画的教学内容通常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个部分,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其教学大都是从临摹开始,然后写生、创作循序渐进,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这是一个“师古人”与“师造化”的过程,是向古人与大自然学习的过程。通过临摹,学习与继承优秀的传统,汲取前人之精华;通过写生与创作,学习把客观自然景物和主观情感熔铸于艺术形象之中,将状物与抒情、摹景与运情相统一,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读画、摹画、临画,先会古人之心,与古人对话、交心,从而揣摩优秀作品的意境、气韵与笔法、墨法,同时,还要注意深入生活,观察自然,要让学生懂得古人之理法与自然之理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创造和创新的能力。

临摹是学习传统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中国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通过分析研究前人的作品,学生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分清精华与糟粕,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用笔、设色及构图的各种技法与表现方法。临摹的过程不是表面地模仿其面貌的过程,而是从本质上体验与领悟中国绘画艺术之真谛的过程。古人曰:“取法乎上,得法其中;取法乎中,得法其下。”精心选择优秀的临摹画本,认真“读画”,研读作品的意境神韵,分析表现内容、画面情趣及形态结构与表现语言;研究用笔用墨、着色技法以及场景的气氛渲染等;进一步分析画面的意境、构图、造型、色彩、技法等因素,注重画面的视觉效果。

中国画的临摹实践,是由认识上的“心读”到实践中的笔临过程,这个过程是学习与研究传统中国画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的第一阶段。中国画的学习即要“师古人”,更要“师造化”。学生要逐渐地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之中,拜大自然为师,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维,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双手去绘画,去表现。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十分注重对自然的观察与研究,无论是工笔画,还是水墨写意画,都是把真切具体的形态描写与意境表现放在重要的地位。绘画时首先要目的明确,然后认真选择表现对象,同时认识、分析对象,做到胸有成竹,有感而发。这个过程要锻炼学生具有“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的塑造能力。

中国绘画精于形象而意味横生,在表现客观世界时不是简单地再现,也不是可视物象的真实复制,而是画者对客观世界“物象”的“意象”表现,意象造型的原则可以使画家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和利用形象的各种因素,自由地组织画面。表现对象时,适度地概括,夸张和变形,并且移入画家个人的情感、意趣、个性,使中国绘画的写意性、抒情性、表现性和艺术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写生物象进行由表入里的观察,是深刻认识客观对象的第一步。任何对象,要表现它,首先要了解它,弄清它的特性,如果要画花卉,就要观察与研究其生长规律和形态结构,掌握它的外部特征与内在精神。这个过程的观察要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研究其共性、个性等特征,认清其本质面貌。自然形态的花卉生动丰富,在写生与创作时既要忠实于客观对象,又不能满足于简单的直观描绘,而是要表达我们对生活、对表现对象的整体美的感受;要尊重自然形态的基本规律,同时调动主观能动性,用提炼取舍等手法,创造性地进行艺术加工,变自然形象为艺术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创造性地构成画面,画面的组织方式不仅可以使所表现的对象变得更完整,同时也培养与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了画面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优秀的中国画作品,都是经历了由外至内,因物动情,进而由内向外、寄情于物的思考与酝酿过程。对描绘的对象仔细观察与认真研究的过程,是把客观物象与作者的艺术思维相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作者的创作思想进入他们描写的对象,产生一种创作的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把自然形象变成艺术形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绘画创造与创新的过程。

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①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是其在表现物象时,既不轻视造型,也不拘泥于“形似”,而要求画出能“传神”的,体现审美理想“传其真”的艺术形象。从而使得中国绘画作品“象”有尽而“意”无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②唐代画家张躁的这一不朽名言,概括了中国画艺术形象创作的全过程,是中国画家特有的感受生活的方法和创作情态。绘画是一种创造,要透过物象的外貌观察研究它的内在本质,画家一方面要研究具体形象,另一方面又要集中概括,表现其内在的神韵。唐代张彦远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③中国绘画气韵生动,以形写神,不是简单地对物象作纯客观的描摹,而是要赋予物象感情,渗入作者气质与品格,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艺术境界。

学习中国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深入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这样必然和当今时代绘画美学思想、理论探讨等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借鉴运用传统技法,目的还是在于表现自己对现实的感受,反映时代精神,创作出有自我个性的作品。历代的许多画家总是不断研究传统文化,同时以大自然为师。宋代郭熙饱游饫览,“胸贮五岳”;元代赵孟頫“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吾师”;明代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作画;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近代画家齐白石案头养螃蟹,日夜观察,画出了栩栩如生、姿态多变的螃蟹。深入了解自然、了解生活,把握自然万物之灵魂,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精品。学习中国画离不开传统文化,脱离不了自然造化,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在中国画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好、处理好这个基本原则。

中国画的创新,意味着画家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世界的美相契合,通过借物写心抒情的途径,实现物我合一以及畅神的目的。客观与主观的和谐统一,情与景的相互交融,使画家笔下涌现出来的艺术形象既不是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简单再现,也不是随意拼合,而是客观物象与画家主观情思交融后提取出来的形象,是画家主观的精神情状的显示。“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④这就是中国画家创作中的最高艺术追求。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画家是以即高且远的心灵眼睛,以小观大俯仰宇宙。中国画的审美基础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临摹不仅仅是学习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要求;写生及对自然的研究是创造“天人合一”理想世界的前提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表现力也更为丰富,中国画的教学,不仅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与继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的因素,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画作品。

①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第20页,文化艺术出版社 1884年6月.

②王伯敏 《中国绘画史》第2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883年.

③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1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④道济《石涛画语录》第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年.

猜你喜欢
物象古人中国画
意象与形象、物象、意境
——“意象”阐释的几组重要范畴的语义辨析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敦煌壁画中的中秋节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远方》中国画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也为颜值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