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的听说能力,它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是一种做事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和交往的能力,更是一个能否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能力。因此,培养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农村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为此,文章从蒙城县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低下的现象分析入手,结合本人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以求解决实际问题,使口语交际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促进蒙城县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总目标是:“(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从“学会倾听”的角度提出的要求,“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2.从“学会表达”的角度提出的要求,“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3.从“学会应对”角度提出的要求,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以上内容尽管我们沿用听、说、交流三个角度进行分类,但其着眼点不在听说上,而是在交际上。交际不是单纯的听,不是单纯的说,也不是简单的听说合一,它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静止的、定向的,而是互动的、多变的。
1.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过程,可以说是师生和谐共创的脑力劳动的过程。既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又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因而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激发其对说话训练的兴趣,要让学生认识到U语交际能力训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名言、俗语、传说等。
2.思维性原则。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是一种言语训练,但其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训练,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思维的高低决定了他说话的逻辑性、条理性,口语交际的速度反映了思维的速度。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是互相促进,又是互相制约的。
3.激励性原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靠长期的训练,而要学生的积极性得以长期有效地发挥就必须遵循激励性原则。如果每次训练老师都带着挑剔的眼光对学生求全责备,学生一见训练就发怵,那么会连原有的热情都荡然无存。
4.示范性原则。身教胜于言教。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教学语言的高低直接制约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字正腔圆、口若悬河、抑扬顿挫或口齿不清都会直接影响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1.倾听方面。蒙城县初中生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还能够做到“耐心专注地听,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倾听的礼仪规范。
2.表达方面。蒙城县初中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的特点主要特点表现在:(1)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学生的乡音很重,有许多不良的发生习惯,导致别人听不懂他说的话。(2)平时说话能力尚可,正式场合表现差。
3.应对方面。蒙城县初中学生在口语应对方面的特点主要特点表现在:交际意识缺乏,沟通能力差。
1.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口语交际的环境,使学生在有交际实感的情况下养成口语交际能力与态度。”语文教师只要处处留意生活,就能收集到大量的生活化的口语交际训练材料,例如问路、购物、打电话、访友、讨论问题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交际情境的设置均可调动学生生活的感知和生活的积累,在这些生活情境中进行交际,不但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为“学会生存”奠定了基础。
2.确立主体性地位实现双向互动。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更多锻炼的机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口语交际的主体。
3.采用多样化形式开展多种活动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口语交际课上要采取不拘一格的训练方式,如讲故事、谈话、介绍、辩论、报告、模拟日常生活情景等等。
虽然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已根深蒂固,左右着人们的口语交际教学,但依托新课标的理念,通过一线教师的努力,即使有考试指挥棒的无形影响,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教学,最终提高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相信口语交际教学也是大有可为的。
[1]陈景宏.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J].学语文,200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