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阐释学前见理论角度浅谈《诗经》英译

2011-08-15 00:43李琰
群文天地 2011年18期
关键词:庞德原诗许渊冲

■李琰

从阐释学前见理论角度浅谈《诗经》英译

■李琰

《诗经》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其英译版本为传播中华古老文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各个译本不可避免地打上译者自身的烙印,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译者前见的不同。文章试图从阐释学的前见理论角度出发,结合《诗经》几大英译本,浅谈前见对译者产生的影响,以及所带来的翻译策略和版本的多样性。

一、前见理论与翻译

前见理论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重要内容。建立在海德格尔理解的前结构基础上的前见理论认为,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解释的前见。前见不再是传统阐释学所定义的是达到文本正确理解的障碍,而是理解和解释的首要条件。前见由历史、传统构成,个人后天所培养的禀赋和吸收的见解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

译者作为文本的解释者,无法排除前见的影响,在翻译时必然是带着自身的前见对文本进行解释的,解释和翻译时策略的各异在很大程度上也根源于译者前见的差异。解释和策略二者的差异共同构成了译本多样性的内容。译者的前见由历史文化传统构成,同时不能忽略译者个人后天培养的禀赋和修养。

二、《诗经》英译版本的百花齐放

《诗经》是我国古老文化传统的瑰宝,对建立维护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十九世纪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真正意义上的全译本问世以来,《诗经》的翻译就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版本各异,策略繁多。最有代表性作品的分别来自英国汉学家韦理(Arthur Walley)、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中国名家杨宪益、许渊冲和汪榕培等。各大名家的经典译本为中华古老文化的广为传播提供了可行的途经。

三、前见理论视野下的《诗经》英译

在了解前见理论如何影响《诗经》英译时译者对原文的解释和策略的选择时,将庞德和许渊冲这两位名家作为典范,结合节选译文进行比较,其整体特色可略见端倪。

1.庞德与许渊冲译本策略对比——前见之体现

在二十世纪早期,庞德不甚通晓中文,选译《诗经》的部分篇章译成《华夏集》,其翻译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是再创作而非严肃译本。他在保留原文部分精髓的基础上,采用的是自由翻译的方式。人们很难将其翻译或改编与原诗相区分。他也由此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译法,虽然不够贴近原诗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却保留了类似的精神和意趣,语言紧凑简明、朴实平白,不太讲究语法和顺序,重在营造意象,让人在读诗时仿佛置身图画之中。

被誉为中国“译林奇才”的许渊冲在1993年出版了《诗经》的译作。其译本可谓是“音美、意美、形美”三大原则的生动再现。他在准确把握原诗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原诗押韵的特色,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他所译作的诗歌,采用的是典雅而富于韵律的诗化语言,在全面体现了原诗的意境和韵律美的同时,也保留了其内涵。以下一首节选为例:

2.庞德与许渊冲的背景比较——前见之来源

庞德(1885-1972)是美国著名诗人、批评家和译者,对美国诗歌和中国经典翻译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是意象主义的领军人物。在庞德眼中,诗歌的音律很难复制,其视觉感受却可以传达。这里,诗歌的视觉感受值得就是意象。根据意象主义的观点,诗歌应该简明、紧凑和含蓄,强调意境美,抛却过多修饰和不必要的抽象词汇,因为那些代表着准确度和艺术感的缺失。

许渊冲(1921-)在翻译方面的天才和声誉已经反复从他大量的译作和对于文学翻译的深度见解当中得以证实。60余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西跨文化交流。自中学时代,他便通过广泛阅读文学古籍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精准把握,而在大学生涯中,他在外国语言和传统中国文化典籍方面都获得了一流的教育。总体来说,许渊冲的翻译生涯可以归为3个阶段:

1)1943-1958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至反右倾运动

2)1959-1976文化大革命之前以及之中

3)1977-至今从改革开放起

脱离了文化大革命的桎梏,第3个阶段见证了许渊冲事业的高峰期,也正是在此期间,他翻译了典籍《诗经》。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的许渊冲以前所未有的热情醉心于翻译事业,《诗经》翻译全面再现了他所提出的三美原则——音美、意美、形美。

3.庞德与许渊冲的译本解析——前见映射下的多样性

由于译家对《诗经》的理解和解释从而采取的策略的各异必然导致译本的多样,向世人传达的文化传统的内涵也自不相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诗经》译者自身前见的差异,也就是其文化环境和个人禀赋的差异。

1)文化环境

文化承载着各种社会现象,语言则是人类所属社会特定文化的生动体现。正是基于翻译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操作和完成这个事实,它与文化关联的紧密度不言而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空间当中,译者往往在翻译时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立场,这种文化立场势必影响翻译的结果。那么,译者所处文化环境的不同导致了解释和翻译策略选取的大相径庭。对于来自中西两种文化的庞德和许渊冲在理解和翻译时做出的选择自然是可见一斑。

诗歌2:鄘风·柏舟(第一小节)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庞德的译本: Pine boat a-drift in Ho,

Dark drifts the tufted hair.

Mated we were till death

Shall no one keep faith

Mother of Heaven,

Shall no one keep faith!

许渊冲的版本: A cypress boat

Midstream afloat.

Two tufts of hair o’er his forehead,

He is my mate to whom I’ll wed.

I swear I won’t change my mind till I’m dead.

Heaven and mother,

Why don’t you understand another?

对于意象—柏舟的解释两个版本各有差异。庞德在理解原诗时相对表面和浅层。比如“髧彼两髦”指的是一种发型,于是庞德简单地将船舶与优雅的髭发相联系,好似诗中主人公看见柏舟便念及死去的丈夫。然而,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许渊冲倾向于将该诗与旧时代某些社会问题和情境进行关联,认为随波逐流的柏舟象征着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好似诗中的主人公无法决定自己的婚姻。在下面的译文当中,两位译者更是将这种文化理解上的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庞德诗中的连用两个问句“Shall no one keep faith?...Shall no one keep faith!”充分表达主人公忠诚丈夫的决心,而许渊冲版本中的主人公对于无法决定自己婚姻而呐喊出“Why don’t you understand another?”似乎在批判当时残酷的社会礼俗,超出了庞德对于原诗表层的解释。

2)个人禀赋

如果说文化环境带给译者的前见是宏观的外在的,那么个人禀赋毫无疑问折射出的是译者在翻译文本之前于个人生活中慢慢吸收和培养的观点以及获得的成就。庞德便是此中上佳的例子。庞德因意象主义而享誉西方诗歌界。意象主义要求诗歌简明、紧凑、含蓄,重在意象的唯美,抓住瞬间情绪的复杂性,形式并不是关键。因此,庞德的翻译也深受影响,关注的是单独甚至分离的意象之美,并非严格的语法和形式。在他的翻译理念中,语境整体的意象甚于字面意义的呼应。此外,诗人的身份难免让他在翻译《诗经》的过程中更注重诗歌本身的“质感”而非挖掘其中隐含的儒家内涵。

诗歌3:周南·桃夭(节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O omen tree,that art so frail and young,

so glossy fair to shine with flaming flower;

that goest to wed

and make fair house and bower;

O omen peach,that art so frail and young,

giving us promise of such solid fruit,

going to man and house

to be true root.

原诗旨在祝贺新娘,愿她幸福、富裕、子孙满堂。而庞德的译文改换了原本的含义,读者不再能够从中感知祝贺的气氛。他偏离了原诗的意义和形式,仅仅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韵律。简明的词汇以及句子的片段流动在整个译文之中,比如:“O omen tree”,“so glossy fair to shine with flaming flower”,“that…”,“and make…”,让读者眼前宛若浮现出图画,觉察到情感在伴随词眼的位移而流动。

四、结语

探究各种译本的差异局限于对其本身风格的钻研固然可以得其法,而站在译者这个翻译过程实施者的角度来考查问题,会更有助于全面了解译本解释和策略迥异的缘由,即来自文化环境影响和个人禀赋锻造的译者自身的前见在翻译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通过《诗经》译本的浅谈和对比,阐释学前见理论影响译者翻译的问题,可以从中窥得一点端倪,也藉此拓宽了译文比较研究的视野。

[1]包延新,孟伟.《诗经》英译概述.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6).

[2]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建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蒋洪新.英诗新方向——庞德、艾略特诗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吕叔湘,许渊冲编著.中诗英译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李 琰,女,讲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猜你喜欢
庞德原诗许渊冲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峨眉山月歌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改诗为文三步走
庞德子
海明威学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