荩李晓春
声乐演唱三步骤
荩李晓春
一首声乐作品之所以能激起听众的浓烈兴趣和共鸣,离不开作品本身词、曲的魅力,更离不开歌者具有生命力、富有个性的演唱,要做到这点,则需歌者在选择作品、理解作品、表现作品方面做一番研究和斟酌。
选择一首适合自身特点的声乐作品是歌者正确表达艺术形象的前提。歌者在选择声乐作品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嗓音特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歌曲曲目。歌者的脾气个性对于歌曲的处理也有一定的影响,《史记·乐书》上有这样一段话“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因此,任何类型、声部的歌者最好选择适宜于自己声型和个性的歌曲,这样,才会使歌曲的基调不致于走形。另外,歌者在择曲时最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否则,就会象在《淮南鸿烈·诠言训》中讲到的:“……故不得已而歌者,不事为悲;不得已而舞者,不矜为丽。歌舞而不事为悲丽者,皆无有根心者。”勉强唱歌,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歌者在对一首新的声乐作品作二度创作前,首先要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蕴与内涵。要做到这点,歌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歌唱家贝基讲过“我一再坚持演唱时,必须做到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不然无法唱出感情色彩。”对于歌者来说,首先要对歌词逐字逐句地分析与研究,反复吟诵,分析歌词的语言节奏和逻辑重音等等。当然,对歌词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其表面含义,而要挖掘其内涵。要能识别出词作者在歌曲中要说什么和怎么说。如日本歌曲《北国之春》,旋律优美,不少歌者把它唱得十分抒情和悠然自得,这显然未能真正表现其深刻内涵。这首歌曲其实表达了一位远离家乡,常年在北国工作的人的强烈思乡之情。所以这是一首蕴含缕缕乡愁的抒情歌曲。
其次,曲作者富有独创性的音乐创作,会使歌词的内涵通过音乐发挥到极致。因此,歌者正确体会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其创作风格,认真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搞清楚每一个音乐符号的含义也是相当重要的。
表演艺术的生活体验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体验,如要表现一首乡村生活情趣的歌曲,可以直接去乡村体验一番。还有一种是间接经验,很多声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民族性,通常是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如要演唱抗日题材的艺术性独唱曲《嘉陵江上》时,歌者可以通过欣赏与此有关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图片、书籍等来获得间接的经验,并把这种间接获得的历史现实生活的依据和当今的艺术观和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给逝去的历史生活赋予新的生命力再现在舞台上。
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它的词、曲终究只是写在纸上的无生命力的东西,要将它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则要靠歌者在合理选择、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用娴熟的发声技巧来生动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并达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悚然六月寒”的效果,以此感染、打动观众。
音乐是情感艺术,用心、用情演唱,是歌者传达歌曲意蕴和与观众交流的最佳方式。《史记·乐书》中说道:“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麤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可见,古代音乐思想家对于真情实感在表现声音方面早已有了独到的见解。
每一个的歌者要重视研究歌唱艺术语言的发音规律,掌握在歌唱发声时咬字吐字的正确方法,做到“字里传情”、“字里含形”,通过正确的歌唱语言来传情达意。要在演唱中正确地表现歌唱语言,达到艺术的美感,咬字吐字必须具有清晰性、共鸣性、统一性和连续性。清晰性就是指咬字吐字要清楚明了。这需要歌者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咬清字头、咬准字音,收韵规范,并能根据歌曲音调的需要作调整,使听众能清楚地听懂歌曲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领会歌曲的形象与意境,否则,就会影响歌曲内容的正确表达以及情感的抒发。如有些歌者在演唱《二月里见罢到如今》中的“牵牛花开羊跑青”一句时,把“牛”唱成了“刘”,结果听起来令人费解;又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中的“熟”字是卷舌音,而有些歌者唱成了平舌声母,听起来就成了“吐鲁番的葡萄馊了”,一字的读音之差把歌词所要表达的含义完全颠覆了。
歌唱中的语言,其咬字吐字要求具有丰富和谐的共鸣色彩,从而保证字音的共鸣性,给人以完整、优美的音乐感。使其在发声中达到优美悦耳的音响效果和表现音乐和情感的艺术效果。
咬字的统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歌唱中的每一个字,不但具有共鸣和谐的性质,还应在头腔共鸣的位置上,取得咬字吐字共鸣位置的统一。另一方面指歌唱咬字的方法要统一,要求歌唱咬字中的每个声母,都要有其规定的动作,并保证其在任何不同的组合形式或乐曲中都统一。否则,咬字容易走样,演唱效果也会给人支离破碎缺乏严谨结构之感,更谈不上情感的抒发了。此外,在歌唱中还要注意声母与韵母的自如过渡,使歌词具有连续性,以保证歌曲内容的完整性。
“完美的歌声,是由三种美的因素构成:一是歌声的音色美和音色的变化美;二是歌声的音乐旋律美;三是歌声饱含着人的丰富的情感色彩美。”在过去甚至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歌者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只注重声音的发挥而忽略了对作品的内在情感表现。其实,声与情两者在歌唱中是相辅相成的。
声音的强弱对比并不是音量大小的问题,而是歌曲内容的表现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在具体的运用中,还要针对不同的歌曲、不同的歌词、不同的音乐、不同的情感的需要,做出适当的变化。
歌唱中力度的强弱变化,除了根据“情”的需要和作品的要求按音乐节拍的强弱规律来处理外,有时也要根据语言的逻辑重音来进行强弱的对比。
歌唱的快慢,既指歌曲本身固有的速度,亦指因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临时做的速度变化。为了使演唱不呆板无神,歌唱要有速度变化,但要控制得当,快不可“赶”,强调旋律的流畅、连贯和稳定,要唱得干净利落;慢不可“散”,要强调音乐的流动感和情绪的饱满度,防止因拖沓而唱得无精打采,支离破碎。
顿挫是指歌唱中断和连的关系。歌唱中一般是一句一断,但有时为了突出主要部分,强调语气,可在字句的逻辑重音字上和句段中主要的词语上或一些衬词上,有目的、灵活地运用顿挫的方法。这种方法若使用得当,能使曲情表达更加深刻,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另外,声乐作品中的休止符往往是歌者容易忽略的地方。休止符的出现虽然意味着音响的中断和停止,但感情线仍然继续,即所谓的“音断意不断”,有时甚至是情感力量的最高点。
声音的明暗是指由于音色的变化而形成的色彩感。音色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共鸣管道的长短粗细及共鸣腔的不同运用调节而造成的。如果共鸣管道加长,气息流动的距离拉长,声音位置靠后,则音色浓厚,色彩暗淡;如果共鸣管道缩短,则声音位置靠前,音色明亮,亲切感人。
综上所述,要完美地演绎一首声乐作品,是需要歌者在选择作品、理解作品、表现作品等方面下一番功夫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从声乐作品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刻苦钻研,才能唱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美妙声音。
李晓春,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