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巧到精神的借鉴:析《觉醒》中的印象派绘画元素

2011-08-15 00:42黄春燕
飞天 2011年20期
关键词:埃德觉醒印象派

黄春燕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99年出版的小说《觉醒》直到20世纪60年代,它才随着美国文学经典修正和重读的浪潮重新进入批评家和读者的视野。究其原因,除了其女性主义特色,小说所包含的印象派绘画元素和音乐元素也功不可没。诚如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创始人之一伊莱恩·肖沃尔特所评价的,肖邦对印象派绘画元素和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使该小说“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技法转向了印象派顿悟与情绪相调和的表现手法”,其叙事形式则与“即兴曲”的结构相吻合。文学评论家迈克尔·T·吉尔摩也认为:“肖邦在小说中所营造的意蕴深长、充满感性的氛围,显然类似于19世纪60、70年代印象派画作中所展现的情境。《觉醒》与印象派绘画在题材和技巧上都有相似之处。”本文将着重探讨小说中的印象派绘画元素,剖析肖邦是如何像印象派画家那样,在文本中实践“阳光下的写作”的原则,再现视觉背后的情感,寻求叛逆性的自我表达。

一、阳光下的写作

印象派有这样一个共识:“光”是绘画的主人。他们主张把画架搬到户外,在自然的光线下作画。他们强调光影效果下的色调变换,力求展现出真实多变的自然景色,所以印象派绘画也被称为“阳光下的绘画”。塞尚在1866年秋天写给左拉的一封信里曾这样说过:“在户内,在画室内所作的画,从来也不会像在户外画得那样好……我下决心只在户外画画。”

肖邦深谙印象派“阳光下的绘画”之道,她在《觉醒》中多次点明了“阳光”的重要性:“天气阴暗多云时埃德娜无法作画。她需要阳光来使她的情绪酝酿成熟、稳定,达到最佳状态。”肖邦用文字实践着“阳光下的写作”,她不厌其烦地描写阳光下的鲜艳色彩:

“他(蓬特利尔先生)紧紧地盯着一把白色的阳伞,它正以蜗牛般的速度从海滩过来。他能清楚地看见它在瘦削的黑栎树干之间并跨过一大片黄色的黄春菊。海湾显得深远,迷蒙地融入那蓝色地平线。那阳伞继续缓慢地过来。在粉红色条纹的伞下是他的妻子,蓬特利尔夫人和年轻的罗伯特·勒布伦。”

这幅画面中,颜色占据了主体,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黄、绿、白、黑、蓝以及粉红色,这几种印象派画家调色盘上的主要用色在小说中频繁出现。时常白衣飘飘的埃德娜、总是穿着白色衣裙的勒伦布夫人、一身黑衣的无名老妇人、蓝色的海湾、蓝绿色的六月禾草地、粉红色的遮阳伞等等,明亮的颜色、鲜明的对比以及不言而喻的象征意义,展现出一幅幅层次丰富的立体画面,使得人物形象从背景中跳脱而出,呈现出各自精确的体态与外貌、性格和心理。从构图上看,蓬特利尔先生的观察方式一如印象派画家的视角:他的眼睛不是凝视于一点,而是同时观察映入眼帘的所有事物。遮阳伞、树干、地面、大海和天空都一并进入他的视线,并被调以颜色,就好像是画家在作画时“用笔触来作为一种描绘的手段,完全通过不同调子的颜色小片来构成各个面。”这种舍近求远的描绘手法,也是印象派绘画的一个特征,因为不少印象派画家往往“着重描绘充满光线与空气嬉戏的户外远景,而不强调对近景的轮廓勾勒。”

除了色彩的运用、笔触的处理以及画面的构图,肖邦在小说中所描绘的人和事物也大多是印象派画家所钟爱的题材,而小说中尤其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埃德娜在海边的场景:

“充满泡沫的小浪向她那双白晰的脚卷了上来,像蛇盘绕在她的脚踝上……水深了,不过她把她那雪白的身体抬了起来,以一种长长的,大幅度划水的姿态把臂伸了出去。大海的触摸给感官以快感,大海以它那柔和、紧密的拥抱把这个身体抱在了怀里……此刻她没有往回看了,而是不停地游下去,想到她还是小孩子时走过的(蓝绿色的)六月禾草地,相信它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埃德娜感性而又略带忧郁的女性形象让人仿佛看到了雷诺阿的《阳光下的裸女》和《静坐的浴女》、方丹·拉都的《那伊阿德斯》,而绚丽多变的色彩和神秘梦幻的气息则与莫奈的《日出·印象》和《睡莲》中的情境有那么几分相似。

二、视觉背后的情感

用文字创造出与印象派画作异曲同工的视觉效果,只是肖邦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段。在这一表象之下,是她对印象派美学理念的贯彻。在她笔下,色彩、光影和明暗所营造出来的视觉效果与情感交融,主观精神在客观世界得到观照,繁复变化的外部世界表达出人物内在的精神诉求。

首先,小说中的每一种色彩以及它们之间强烈的对比都被用来烘托和表现人物的个性或者传达作者的态度。埃德娜渴望摆脱家庭婚姻的束缚,试图寻求自我、独立和爱情,但在她所处的克里奥尔社会,完美的已婚女性应该是像拉特诺尔夫人那样的“良母型女人”。对于这样的完美女性,作者的态度如何?不妨看看下面这段对拉特诺尔夫人美貌的描写:

“梳子或发夹都不能约束的金丝般的头发;蓝宝石一般的蓝眼睛;噘起的两片红唇是如此之红,人们看见它们就只会想到樱桃或者其它一些美味绯红的水果…人们不会希望她那雪白的脖颈略少一点丰满或者她那双美丽的手臂更修长一些。”

艳丽的色彩和落入俗套的比喻,使人联想起17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的爱情诗,从而怀疑作者的真正用意。

除了色彩,肖邦还用光影的变换以及明暗的交替来渲染氛围或表达情绪。印象派画家擅长用“光”这一元素去解释全部自然。莫奈的系列作品《睡莲》和《干草堆》就是“追逐阳光”的杰出作品。在《觉醒》中,“光”也肩负着“解释”的重任。肖邦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诸如 sunlight,shadow,flame,gleam,illumination,radiant,glow等与光线及明暗有关的词,这些词不仅是自然的真实再现,更直指内心,阐释着女主人公饱含痛苦与挣扎的觉醒之旅。

埃德娜的觉醒之旅始于她第一次学会在大海里游泳。在那个非同寻常的夜里:“月光洒在了大海和陆地之上,没有沉重的黑幕,也没有阴影。银色的月光像那神秘而轻柔的睡意降临在这个世界上。”突然获得的“新的征服力”让埃德娜欣喜若狂。虽然已是午夜,“她的两眼闪发出明亮而强烈的光芒,丝毫不带倦意”。这样的眼神缘于她燃烧的内心以及无意中获得的觉醒意识。于是,面对丈夫的无理要求,她第一次进行了反抗。第二天,在谢尼埃岛之旅中,埃德娜在罗伯特的守护下坠入了一场香甜深沉的睡眠,醒来时,“她的眼睛明亮,毫无倦意,她的脸焕发了光彩。”爱情进一步唤醒了埃德娜曾经沉睡的自我,她在觉醒之路上越走越远。

光与影的微妙变换伴随着埃德娜意识觉醒的过程,也透露出恋爱中的她内心的秘密。当埃德娜爱上罗伯特后,罗伯特却突然决定离开小岛前往墨西哥,保持沉默的他直到临行前才匆匆来和埃德娜告别。曾经有过的希望与甜蜜,让此刻的她,只觉得夜更黑,痛更切,一切都失了颜色:“罗伯特的离去在某种程度上带走了每一样事物的光辉,色彩和意义。”饱受相思之苦的埃德娜到赖斯小姐那里去寻求安慰。当她在赖斯小姐的钢琴弹奏声中读着罗伯特的来信时,她感到“那音乐像一阵光辉穿透了她的整个身心,温暖并照亮了她心灵中的黑暗之处”。

三、叛逆性的自我表达

肖邦在写作技巧上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她有着和印象派画家一脉相通的叛逆精神。他们认为画家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才是艺术的本质,感性重于理性。一部分印象派画家抛弃了传统的宗教题材,把目光转向更为现实的“世俗社会”。他们的一些画作因此被冠以“粗俗”、“丑陋”或者“淫乱”的骂名。

因为叛逆和创新而遭到不公正的待遇,肖邦在这一点上与印象派画家何其相似。在《觉醒》中,肖邦不拘泥于当时尚处于主流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而是更多地效仿她所推崇的法国自然主义大师莫伯桑,塑造了一个敢于越界的新女性埃德娜;她追求艺术上的自由和真我的表达,让“感官的快感”战胜理性;她痛恨道德说教,借埃德娜表达出了自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和放弃。和印象派画家一样,肖邦也为这种“转向”付出了代价。小说一经出版就遭到了暴风骤雨般的抨击,肖邦本人也被排挤出了当地的文学圈。

肖邦把自己的叛逆精神全部赋予了埃德娜,把她塑造成了一位不愿为家庭而放弃自我的艺术型女性。当家庭和婚姻已经变成牢笼,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逃离,她独自一人从豪华的大房子搬到了小小的鸽屋。为了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独立,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埃德娜拿起了画笔,成了一名崭新的“职业女性”。在感情生活上,她更是离经叛道:她在精神上依恋罗伯特,在肉体上又禁不住阿罗宾的诱惑。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出轨使她被薇拉·凯瑟讥讽为“克利奥尔的包法利夫人”。

肖邦曾在她的一部短篇小说《一位正派的女人》(1897)中对女主人公作了这样的描述:“除了是一位正派的女人外,她也是一位非常明白事理的人;而且她知道,在人的一生中,有些时候只得孤军奋战。”觉醒之后的埃德娜也是如此,为了自我和自由,她进行了一场一个人的战斗。在小说结尾,埃德娜再一次来到海边,她突然发现,“赤裸着身体站在天空之下,这似乎是多么奇怪而庄严啊!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她觉得就像一个新出生的生物;在一个它从不了解然而又熟悉的世界上睁开了它的眼睛。”埃德娜终于用自己的眼睛看清楚了这个世界:一个只对女性说不的世界、一个摆脱不了孩子牵绊的世界。面对无力改变的残酷现实,埃德娜“宁愿痛苦也不愿麻木”,她用投身大海实现了叛逆性的自我表达。

对于擅长描绘女性的雷诺阿,印象派画家的最佳捍卫者米尔博曾评价说,雷诺阿“比任何一个同时代的画家更知道如何表达出她们的灵魂,以及这灵魂的悸动。任何地方和光线都可以成为他画中女性的背景,只要它可充分展现她时而清新欢喜,时而忧郁哀伤的美。”这段评价同样也适用于肖邦。在《觉醒》中,肖邦用色彩来拼贴,用小的笔触来点画,悉心观察局部事物在整体环境中的效果,努力呈现视觉背后的细致情感。她巧妙地把印象派绘画的多种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实现了对印象派绘画从技巧到精神上的借鉴。难怪美国学者肯尼思·埃布尔在一篇名为“一部被遗忘的小说”的评论文章中把她与雷诺阿相提并论:“(小说)融场景、情绪、动作以及人物为一体的写作手法,与其说让人想起这是一部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雷诺阿的印象派画作”。

[1]Christensen,O.Erwin.The History of Western Art.London:The New English Library Limited,1959.

[2]Eble,Kenneth.“A Forgotten Novel”,The Awakening:An Authoritative Text,Contents,Criticism.Ed.Culley,Margaret.New York:W.W.Norton&Company,Inc.,1976.

[3]Gilmore,Michael T.“Revolt Against Nature:The Problematic Modernism of The Awakening”,New Essays on The Awakening.Ed.Martin,Wendy.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4]凯特·肖邦.觉醒[M].程锡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5]约翰·雷华德.印象派绘画史(上下册)[M].平野,殷鉴,甲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埃德觉醒印象派
19世纪法国学院绘画的生命和创造
——读马萧《印象派的敌人》
名家/[法国]毕沙罗
埃德娜·沃林的澳洲大利亚风情园
大项目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分析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
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