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珠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安兰珠
就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实践证明,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 模拟电子技术 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隐含在一个或多个典型的“任务”当中,并创设与“任务”相匹配的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既完成了“任务”,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提升。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自思考、亲身体验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本文将就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骨干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模拟电子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该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必将影响到大学生对后期专业课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纵观近年来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情况,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三中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讲解、板书、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力求把知识讲透、讲精、讲细,教会学生能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完成学习任务。现行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模拟电子技术领域的发展需求。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没有从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出发,使得学生的个性、创造性难以发展。从学生各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该课程的教学要求。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师生围绕“任务”互动,学习是以完成“任务”为标志。
(一)任务为主线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任务的设计,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任务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1.“任务”设计要目标明确
教师在制定“任务”时,要先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的任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既含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包括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技能。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点的学习,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任务”设计要遵循真实性原则
教师设计的任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把任务和学生的前概念相联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3.“任务”设计要具有可行性
教师设计的任务必须可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程度,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过自主探究能够完成。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学生能够通过安装实际的电子线路来完成任务。
(二)教师为主导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
1.任务的设计者
教师分析教学目标,制定包含教学内容的任务。教师在创设任务时,必须考虑到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要肯定学生解决问题的多重观点,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任务情境的设计者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较真实的任务情境。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景中,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得出结论、完成任务。
3.任务的评价者
教师要制定一些评价标准。学生任务完成后,需要教师做出一定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4.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有效的帮助,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三)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执行任务过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就感、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中蕴含着所有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学情景中,发现疑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设想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协作、交流的意识
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仅仅是与教师交流的过程,还是大量的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研究表明,学生在互动中,通过交流,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完善自己的观点。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将学习置于接近真实的环境中,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迁移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向,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
教师的教学过程基本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计任务,创设情境
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掌握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和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设计任务的原则,设计教学任务。
一个好的任务同时需要一个好的任务情境,这个任务情境必须是贴近学生的,同时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二极管、开关、灯泡、直流电源组成串联电路,改变电源的正、负接线,灯泡会由亮到灭。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会对二极管的特性产生好奇心,促使学生设计其他电路来探究二极管的导通条件。
(二)讲、练结合
讲、练结合阶段是学生明确任务后的解决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任务的探究与解决是主线,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形成是主体。围绕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要讲解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特别要让学生看到自己操作过程背后的思考分析过程,让学生看到自己对任务是怎样分析的。例如在学习“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时,教师创设了教学情景,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得出了二极管单向导电性的结论。教师应详细介绍PN结内的载流子电子和空穴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绘制“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电路设计。
[1]姚琴.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倪宝童.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辽宁师专学报.2004.
[3]刘梦龙.运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职大学报.2003.
(安兰珠:邢台学院物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