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华
阳光体育背景下河南省农村中学民俗体育对策研究
王保华
旨在探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民俗体育在农村中学发展的必要性及价值体现,以期对河南省民俗体育和校本课程的深层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农村中学 阳光体育 民俗体育 课程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阳光体育背景下河南省中学民俗、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编号:2010-GH-145)。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民俗、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编号:SKL—2010—2432)。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及各民族多元的民俗体育文化,构成了十分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民俗体育既有很高的娱乐身心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化指引价值,符合当前中学课程改革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思想,把民民俗体育融入中学学校体育,不仅是对学校体育内容的补充和发展,而且会极大地丰富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对满足“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全面推进农村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学校体育存在课程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教材,体育资源的开发也主要依靠学科专家,虽然课程开发的资源在学术性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缺乏差异性与多样性,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等问题。问卷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村中学大部分学校大多都在开发和利用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初中占90.5%,高中占87.7%),这对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体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起了积极的作用。从整体上来看,河南省大部分农村中学受到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严重不足等制约,民俗体育开展还普遍存在开发着数量较少,且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变革的现象。而广大教师在改造传统项目、开发新型民俗体育项目上有积极性不高和认知有限的情况。而来自学生反映:大多数学生认为民俗体育的内容有主要是武术的项目和游戏,并且学生都非常愿意参与进来。通过调查发现篮、排、足球等西方竞技体育方式为主的“阳光体育运动”在农村中学中开展受到场地器材、指导教师缺乏和运动量大、技术要求高的影响,活动过程有“突出竞技性”的目标单一性缺陷,满足不了学生的各种需求。中华民俗体育的目标内涵比西方竞技体育更加丰富多彩,能吸引不同性别、不同爱好、不同锻炼需求学生的参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趣味性的民俗体育内容诸如大陀螺、放风筝、荡秋千、滚铁环、丢沙袋、跳皮筋、拍纸片、骑竹马等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达到健身娱乐身心目标。
我国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现状虽有广泛的社会和家庭因素,但教育也有不可推卸责任。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学校为完成升学率是造成学生缺少时间锻炼的要因。其次学校的场地器材,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并不能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民俗体育的丰富多彩,对增强学生体质是科学和行之有效的。民俗体育既有丰富的趣味性,又简便易行,可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锻炼,并且吸引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是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不竭资源。
(一)在广大的农村中学大力宣传民俗体育
必须借助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手段来宣传、介绍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价值和健身价值。摆脱长期受西方竞技体育模式的束缚,认识民俗体育的多功能性、民族性、适用性,以及进入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唤醒百姓的民俗文化需求,使这一项目在农村学校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加强培训民俗体育师资力量
采取多种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可邀请国内民俗体育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艺,进行跨地区的广泛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民族文化修养。有条件的体育师范院校应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相应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并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自主课程开发,适时地加入民俗体育的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内容,确保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能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程目标。
(三)利用民间、民俗节日,注重课内外的整合,实现民间、民俗的项目价值
民俗体育项目不仅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它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更适合在课外开展。要努力利用各民族节庆、“体育节”、“传统项目节”等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将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四)将学校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结合,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民俗体育锻炼,使民俗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传播、发展
多彩的民俗体育所包含的健身、娱乐、艺术、民俗知识、品德修养等丰富的内容,更符合全民健身的实际,而学校教育的可控性,又能弥补民俗体育在自然发展中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继承、传播、发展问题。二者结合可促进学生家长以及民俗体育的擅长者成为教学指导者,从而有利于民俗体育向着家庭化、经常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体育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农村体育人口的形成;有利于建设一条具有乡村特色的全民健身之路。
(五)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加大民俗体育的经费投入
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决策层应对民俗体育在农村学校教育和乡村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重新定位和认识,鼓励开展探索性的试点工作,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将民俗课程开发的建设纳入课程改革计划中,必须树立开放的观念,保证资源共享,保障课程开发及其责任主体能够得到落实。在法规方面,要保障民俗体育课程开发的合法性。
(六)加强民俗体育教材建设力度
应广泛发动体育理论界、民族宗教界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展开讨论,组织编纂适合于农村中学试用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指导教程。教材的编写要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教育性、健康性、兴趣性、发展性原则,力求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体现出多样化和本土化,内容的构建要有较大的弹性和选择性。
(七)建立民俗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地
优选一批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学校作为试点,有目的、分步骤地进行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根据项目的地域特征、季节气候、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确立适宜在中、小学各个年龄段实施的项目,在基地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试点试验,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八)利用民俗体育丰富的趣味性进行娱乐教育,推动“阳光体育”的全面发展
“趣者则行也”,意为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事物爱好的开始。“兴趣”是使少年儿童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民俗体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有趣为中心,身心愉快地进行双边活动的过程。应充分挖掘我国趣味性的民俗体育,诸如大陀螺、放风筝、荡秋千、滚铁环等,使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爱好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根据不同条件,对民俗体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增加民俗体育各个项目的娱乐性。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世界,对我国少年的培养不单是智力一方面,而是全面素质发展,其中对少年体质的提高非常重要。国家推行“阳光体育运动”就是一种“少年强则国强”的伟大举措。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少年的体质。民俗体育具有丰富性、趣味性,是深受广大儿童少年喜爱的体育活动。
[1]叶涛著.中国民俗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1985.
(王保华: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和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