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跃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
徐 跃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是近年来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目前全球化的进展,用于跨文化交际的场合越来越多,因为本身的文化背景不同,在思维方式、讲话规则、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方面的语用差异会令交际形但是解决语用失误的问题要比解决语言失误更难,它所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语言本身,更揭示出深层次因素,如语境、社会文化甚至是人类的认知心理情况。
跨文化 语用失误 成因
语用失误最初由英国语言学家Thomas提出,指的并不是来自语言本身的语法等方面的错误,而是交际双方因表达理解的差异而导致的错误。也就是在实际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发生的失误,所以也因此有了语用学的研究。
而在我们国内,何自然教授首先开始了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比较缺乏的是如何解决语用学中的失误问题,因为在语用失误方面,类型是比较好解析的,但是解决语用失误的问题非常复杂,它所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语言本身,更揭示出深层次因素,如语境、社会文化甚至是人类的认知心理情况。目前来看比较可靠的就是强化英语教学。
交际语用失误的成因有很多,也有不少的理论对其进行过研究,不过其中最易于解释的就是图示理论,图示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和理解外界新信息时,要把大脑中已知的图示联系起来,为认知提供依据,以达到理解交流的目的。人们的交际过程实际上是新的信息和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
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因为在这种社会情况下,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交流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多。当然跨文化交际一般是以是否具有同样文化的民族来划分的,一种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比如美国人与法国人之间的交流;另一种是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例如美国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交流,由于彼此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等,所以这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也可以称为跨文化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常常用到的名词是语用失误,这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语用失误主要是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源于学习者对非本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错误使用。具体理论上可以进行一些不同角度的划分,比如Grice的合作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和Levinson的面子体系等等,但是概括来说语用失误的原因都大同小异,情况大致有几种:
第一,使用者对目的语还不够深入的了解,在实际运用中跟学习多有脱节,所以无法始终如一的发挥而导致的失误。
第二,使用者的母语对于外来语言使用中存在着干扰,由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文化差异,而母语已经影响了使用者太多年,对其的影响太大无法改变,而在使用目的语时经常会影响语言形式选择。
第三,由于教学误导引起的错误也是存在的因素的之一,由于在大多数的外语教学中不太注重对方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所以长期以来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是始终是失语的状态,导致学生对具体的语境缺乏了解 ,因而导致语用失误。
(一)母语表达习惯的影响
这种情况主要是指母语的语言习惯套用到目的语中,违反目的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目的语的其他表达方式,常见的有:滥用完整句;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对言外之意不理解;用汉语的习惯进行表达等。很多人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都会有语用失误,比如
A:Can you see the flowers clearly?
B:Yes.I can see the flowers clearly.
如同上句中的问题,在很多英语使用者进行言语交际时都发生过,因为我们的母语汉语中,别人如果问你能不能看到那里的花,一般你会回答,能看到的,这个“的”字包含的意思就是那里的花,于是就出现了问题,在英语中没有相同句式,于是主观上使用者为了不犯错就完整的回答了“我能看到那里的花”。这就违反了英语中的会话法则,在实际交往中会让对方感到别扭,以为你是有什么特殊的意思或是在强调什么。其实正确的回答只需“Yes,I can.”即可。
(二)同义结构的使用失误也很常见
一般而言,这样的错误常常出现在不同场合的同一个词汇的混淆,以为此既是彼。其实不然,词汇的使用应该随着英语语境的不同发生一些变化,所以要求使用者要对目的语言有很深入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例如 :一位外籍经理对秘书说:
“Thanks a lot.That’s a great help”
“Never mind”
其实外籍经理的意思是谢谢秘书的大力配合和帮助,用这句话来表扬秘书工作比较出色,秘书应该想说的是 “不用谢”,彼此间用的都是委婉的辞令,但是秘书却说了“Never mind.”这就形成了一种误用,而这种误用就是在不恰当的场合所引起的。“Never mind.”经常用于对方表示感谢,这是没错的,但是在这个词汇中同样包含着本人已经不介意了,经常用于安慰对方,用在以下场合比较合适。
“I am sorry that I could not helping you for this”
“Never mind”
说话者可能是对方让其帮忙但是他是在能力有限帮不了的情况下说了抱歉,这个时候对方回答“Never mind”是比较合适的,表达了自己不太介意,尽管帮不了忙,还是非常感谢他的意思。
(三)社交用语使用失误
而一般在社交过程中,语用失误会更加常见,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错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不同价值观等方面有关,而不仅仅是因为个人对于目的语的了解等等形成的,比如在彼此的称呼辞令上,中西双方的差异非常的打,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领导时,往往用体现长幼尊卑的词汇,而在英语国家,一般都是直接叫名字的,在信件上无论男女老少一般的称呼都是dear 某某。而且在西方,就是称呼长辈和老师一般也是直接叫名字的,例如 :
Xiao Li: Hello,Cousin!
MISS chen:what?
对于小李的称呼,陈小姐感到无法适应,是因为在西方,大多数称呼上不加身份,所以以上对话应该改为:
Xiao Li: Hello,chen Ming!
MISS chen: Hello,xiao li!
在路上,小李看到一个老奶奶正吃力的走过马路,于是上前去想帮忙扶她过马路。
Xiao Li: gradamother,may I help you?
The older: I am not your gradamother,sorry.
在西方,这些称呼完全是不必要的,你可以上去直接打招呼:hello等,但是不用加称呼。
在交际用语方面再打个比方,比如某人在国外要乘出租车去机场,他对司机说:
乘坐者 :Would you kind enough to send me to the airport?
司机:?
司机大部分会愣了一下,然后告诉你well,而在下车的时候,中国人通常会是乘坐者说thank you,但是实际上在西方,如果乘坐者这么说司机会觉得非常的奇怪,这句话应该是司机来说的。因为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乘车者已经付钱而上出租车的,是有偿服务。 既然是有偿服务,那么怎么需要这么客套的交际辞令呢?
另外在社交当中还会经常出现本身语句没有发生错误,但是涉及了个人的隐私和一些不礼貌的问题,这些情况并不少见,潜意识中把东方文化和英美文化等同起来。我们必须了解西方人对于年龄 、收入情况、婚否、宗教信仰这几件事是比较避讳的,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如果我们随便询问会让对方反感或是不愉快。比如以下问题在西方会被觉得很不礼貌: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What is your salary?
也许问话者的初衷是为了了解和关心的意思, 更加有可能只是见面无话可说的一种客套语句,但是到了西方人的理解里会认为文化者太多管了,从而造成不愉快。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母语和目的语的习得者是否能够在两者中运用自如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的,光靠理论还不能够完全的习得,实践与理论是相等重要的。在实践中,纠正社交语用失误要比纠正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麻烦得多。使用者应当系统全面地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在交际中提高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减少或避免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在提高对文化差异敏感性 的同时 ,还要提高运用交际文化的能力,这包括语言的语法和词汇使用知识、说话规则,知道怎样使用和回答不同类型言语行为。结合不同语境,了解每一语境下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并在交际中细心体会,从而提高交际能力。
对一种文化的不了解势必会造成不同文化群体在彼此交际时产生障碍。有时即使很好地掌握了一门外语,也不能准确恰当地使用,甚至常常会遭遇尴尬,发生冲突。所以,当与来自不同文化的群体进行交际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解,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种种现象和原因。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对增加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人们通常认为为达到有效的交际和正确理解,交际者只掌握语言的形式规则是不够的,还需要懂得语言的使用规则,即语用规则和社会语用规约。对语用失误本质和成因的深入研究将使我们更加意识到增加跨文化语用差异的敏感性的重要性,进而增强提高语用能力的紧迫感。 本论文在回顾了国内外语用失误研究有关的文献基础上,明确了对语用失误的界定,指出了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存在的问题,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跨文化语用失误从文化、认知、语境、言语行为和礼貌原则的角度进行了理论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在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许力生.语篇跨文化对比的问题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2]郝钦海.广告语言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简析中译英广告语言[J].外语教学,2000.3.
[3]寸红彬.人际距离行为的文化差异——近体学初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徐跃:阿坝师专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法,宗教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