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欣
论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范 欣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自主创业就成为拓展就业渠道的新途径。面对大学生创业群体,帮助他们自主创业,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创业能力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省大学生创业状况和创业环境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B10ISH12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推进创业教育”。教育部在今年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创意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支持、创业服务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格局,并提出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使更多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上世纪90年代创新创业教育在一些高校悄然兴起,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开展十多年来,让就业重压下的大学毕业生找到了希望的出口。但是,由于开展创业教育时间短,高校创业教育尚存在不足之处:
(一)创业教育就是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
一些高校将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开设几门创业课程,学生也不能仅靠课堂学习来掌握创业技能。大学生创业必须具有综合素养,高校应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定位于创业型人才培养、创业精神的培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底蕴,培养大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而不是职业技能培训或创办企业前的辅导。
(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边缘化
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但把创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的“第二课堂”,基本上还是属于“业余教育”。一些高校则热衷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比赛,有些高校将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主要交给行政部门来承担,尤其是很多高校没有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从事的教师也往往缺乏实战经验,达不到实施创业教育的目的。在校园内不管是开展的创业大赛,还是创业讲座,大多也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没能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其功利化色彩往往大于活动本身的意义。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要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接受创新思想,形成创新思维,树立创业意识。同时加大创业师资培训力度,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增加专业教学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创业的知识储备。
(三)创业教育只面对精英人才
长期以来,创业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少数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因为创业所要求的素质不是每名大学生都具备的,绝大多数学生创业条件不具备,真正能够走上创业这条道路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精英毕业生。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类似创业中心的组织,也经常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业之星大赛,但是参加大赛的只是少数敢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学生,因此,很多高校没有把创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今年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创业教育不是对少数创业精英的创业指导,而是面向所有在校生,培养每个人的创业意识和素质。高校通过创业教育目的是让所有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培养他们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
大学生是创业活动的生力军,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培养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自主创业,把创业作为推进大学生就业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促进高校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推动大学生创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要旨是培养学生具有敢于创业的精神和勇气。有了这种精神和勇气,才敢于创业勇于创业。从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来看,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有创业愿望,并具有创业的激情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些都是创业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素质。据调查大学生想创业的多,而付诸实践的并不多,创业成功者更是凤毛麟角。许多大学生有畏难心理,怕风险太大,总觉得自己去创业没有保障,为别人打工风险不用自己担。因此,高校创业教育不仅传授关于创业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着重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强化创业意识,敢于创业、勇于创业,能够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备敢于迎接挑战,坚毅果敢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推动大学生创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不仅需要勇于创业的激情和思想准备,更需要个人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很多,而创业素质和能力则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因此,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从创业启蒙、创业知识训练、创业大赛、创业实践、从校外邀请创业专家授课、开展专家报告、成功创业事例等多个环节、多种形式,让大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如何创业,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独立的创业人格,为学生提供体系完整的创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让学生在创业中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并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三)推动大学生创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业意志。大学生创业,除了要有强烈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能力外,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大学生主观上愿意创业,客观上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大学生创业率为什么那么低呢?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面对自主创业时,由于对创业项目的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能力、大学生的人生经验、面对困境的容忍度等都不成熟,对于成功创业过于理想化、应对危机心理素质较弱,部分大学生创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很多大学生创业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以至于心高气傲一败涂地。创业需要理智而不是冲动,需要冷静而不是狂热。对于缺乏创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学校创业教育提供正确的引导帮助显得尤为重要。
(四)推动大学生创业,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大学生合作意识缺乏是创业难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创业的大学生,由于没有什么经验,加上资金缺乏,多数都是合伙创业,能否处理好成员间的关系,能否形成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创业者展示个人魅力、创业能力,能使你的组织指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很多人不善于团队合作,处理不好团队内部人际关系,导致创业失败。高校创业教育要善于培养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让创业者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领导管理能力;要具有宽阔的胸怀,具备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爱惜人才的能力;处理好、协调好内部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聪明才智和积极主动精神的能力。
[1]赵婀娜.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丁立群:创业教育需“内外兼修”人民日报,2010.
[2]杨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光明日报,2010.
(范欣:邢台学院社科部,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