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悦娜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若干原因探究
周悦娜
我们面临着一个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跨文化交际。而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进行交际时就免不了会产生分歧、误解甚至是冲突。本文立足于此,重点就跨文化冲突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
跨文化交际 文化冲突
人是社会的动物,个体必须通过交际活动同他人结成某种关系构成社会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从交际的方式上看,人类的交际活动包括语言的交际和非语言的交际,语言交际最为重要。其他交际手段,如手势、实物、图画、身态、服饰、体距等等,都是辅助性的,但在交际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人类是能够运用符号交际的动物,这符号就是语言。文化冲突是社会冲突的基本形式之一。世界文明冲突和共存发展是辩证的,没有冲突就不会有共存,没有共存,冲突也会因为缺乏张力而失去存在的意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如下:
由于中华文明的基石是农耕文明,以此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导致了家国一体的封建宗法制,人们普遍重视血缘关系,并且等级森严。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儒家思想强调“仁”,讲究“仁者爱人”,从家庭向外推延,爱己并爱人,讲求人际感情,强调家庭成员休戚与共。因此,中国人会很自然以家人之间的心态来关心朋友,并且以对方的切身问题作为话题,以此来联络感情,体现通达事理。但在这种温馨的感情背后还应当看到它的另一面严酷的等级制度。
在价值观方面,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分别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身份重于集体身份,个人权利优先于对集体的责任义务,个人需求也先于集体需求。集体主义则强调集体身份重于个人身份,对集体的责任义务也优先于个人权利,集体的需求也高于个人的需求。跨文化交际研究表明,掌握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价值取向差异,对于我们理解东西方意识、行为的差别将会有很大帮助。
思维方式是相对定型化呈现出来的社会理性活动的思维样式和思维结构,它具有习俗化的特点,并且广泛地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情感和行为方式等各个领域,即所谓的思维定式。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一个民族典型的思维方式,是一切精神文明生产的基础,它必然表现在多个方面”,思维方式因人而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人之间,其差别就更大,各种文化群体的人有共同的思维规律,也有在自己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认知和思维习惯。
思维模式的差异所带来的干扰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在所有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负迁移原是教育心理学术语,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现象。文化负迁移,顾名思义,就是以往掌握的母语文化知识对新的文化知识的干扰,即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
同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双方使用共同的语言,按照同一文化规约进行,这种规约是自然习得的,是该文化内的人们所共享的,故曰“习焉不察”,所以本民族内交往时一般不会出现文化差异,交际双方的差异只是个人知识水平、文化修养、信息上的差异。但跨文化交际的情形就不同了,这里不仅有语言问题,同时也隐含着文化问题。盛炎在《语言教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人们在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这种自我认同跟第一语言息息相关,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形成一种自我疆界。”这种在自我认同情感基础上而形成的自我疆界主要是指跨文化交际前,交际者就已经形成的以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语言模式等为主要内容的本民族的文化模式。由于文化是不自觉的,因此在接触另一文化时人们往往以自己的文化为出发点和参照系对另一种文化作出评判,有时表现为先入之见,有时表现为“民族中心论”。跨文化交际时,交际者常常以“先入结构”为基础,用自己已有的语言模式和与之相应的文化观念系统来对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进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比、评价和筛选。相同的就顺利接受,对相异或部分相异的就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抵制情绪,在运用时,又将自己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模式套入到新的语言文化中去,用旧的框框套新东西,套不进去的地方,就按自己原有尺度对新东西进行“削足适履”式地改造,这就难免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文化上的误解,或两者兼而有之。这种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母语文化模式对第二语言的干扰,我们称之为文化的负迁移。
由于本民族的文化影响根深蒂固,母语文化多多少少要对目的语发生负迁移作用。交际双方文化背景差别越大,文化的负迁移作用也就越强,语用失误也就越容易发生。以bat为例,西方人常把它和丑陋联系在一起,认为蝙蝠是一种凶恶、吸血的动物。英语中有as blind as a bat,crazy as a bat,have bats in the belfry等说法。而中国人却把蝙蝠看作是吉祥、幸福、健康的象征。
民俗习惯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规范。它表现在衣、食、住、行、生产、交易、民间信仰、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很多方面。民俗习惯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构成民族生活文化史的主体内容之一。任何民俗习惯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由民族内部所有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并由社会普遍传承的。所以民族性和集体性是它的两大特征。一种民俗习惯一旦产生,就会对该民族的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大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带有信仰性的风俗习惯,约束力就更大,哪个环节没有做到或没有完全做好,都会有不安之感。这种约束力,是对社会法律的重要补充,有时起着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特定的表现内容和要求,每个民族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着特殊的情感,有的引以为自豪,有的奉为神圣,不仅自己恪守不移,而且不容外人亵渎侵犯。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由于不了解对方的民俗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的交际失误,重者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冲突。
禁忌是跨文化交际中最敏感的问题,也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应注意的方面之一。说什么,不说什么,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而是受禁忌的规约和严格限制的,如果不可避免地谈论到禁忌内容,也要注意言谈方式,大多采用委婉含蓄或暗示的表达法。语言禁忌的内容各个民族有所不同,在语言上的反映也有差别,如渔民最忌讳的是“翻、沉、破、住、离、散”等字眼,为避“翻”字讳,船上称“幡布”为“抹布”;锅盖因为有“翻扣”的意思,故不叫锅盖,叫“捂气”;为忌“沉”字,把“盛饭”叫做“添饭”,为忌“住”字,称“箸”为“筷”,为忌“离”字,称“梨子”为“圆果”,为忌“散”字,称“伞”为“竖笠”等等。
欧美文化对13这个数字噤若寒蝉,认为13是不祥之数,他们尽量避免与13打交道。日本文化中忌讳4和9,日语发音中的“4”同“死”相似与中国相同,而“9”的发音与“苦”相近。所以交际双方只有了解彼此风俗习惯的差异后,这方面的摩擦和冲突才容易避免,心理上也较容易适应。
[1]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马勒茨克(德),潘亚玲.《跨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周悦娜: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