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化境”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评论研究

2011-08-15 00:45:37张丽萍
大家 2011年3期
关键词:管锥化境钱钟书

张丽萍

钱钟书“化境”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评论研究

张丽萍

本文主要从时间的角度分析钱钟书“化境”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后人对其“化境”思想的研究和评价,以期能抛砖引玉,使钱氏思想能为广大学人所关注。

化境 翻译 研究

钱钟书是当代中国最为博学的大智者,名震国际的大学者,被一些学者和专家誉为“文化昆仑”。他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哲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美学、诗学、历史、语言学、修辞学以及文本批评等等。很多人认为钱钟书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阐释,因为他最重要的批评性著作《谈艺录》和《管锥编》,都是用近代中国通行的文言文写成的。在钱钟书的学术研究中,的确包含了中国古典文化从语文学到哲学,从文本批评到文学批评的精髓。但是,钱钟书以其真正的世界性的视野,区别于沈曾植、黄侃和他的父亲钱基博等中国的传统学者。他对于西方文化了如指掌,所以钱钟书还不同于像王国维、严复、胡适甚至陈寅恪这些所谓的“新学学者”。在他的代表作《管锥编》中,他引用了一千多个作家超过一千七百条的名言警句,涉及英、法、德、意大利、拉丁和西班牙语在内的六种语言。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钱钟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典范。

一、“化境”的形成过程

虽然钱钟书只翻译了有限的几个长篇文章,但他在《谈艺录》和《管锥编》中翻译的引文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钱钟书不是一个翻译大师,他没有意识到翻译中的理论问题。然而,我们仍然可以称他为翻译理论家,因为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停止对于翻译问题的探讨。

早在1932年,钱钟书还在清华大学外语系读书的时候,就在评论蔡廷干所译的《千家诗》的文章中触及翻译问题,这也代表钱氏翻译研究的最初阶段。在这篇文章中,钱钟书认为蔡廷干的翻译“遗神存貌”,即保留了中国诗的形式,却失去了神韵,因为“其译例见自序中以中文一字当英诗一foot或二syllable,故pentameter可等中国诗之五言,hexameter差比中国诗之七言。”这一时期他还提到了翻译特别是译诗之难。1934年,钱钟书在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家》(The Chinese Critic)第七期中发表一篇文章,名为A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文中谈到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晚清时期最重要的翻译家和最进步的翻译理论家——严复,他评价严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观点在他后来的《管锥编》中也没有改变。同年,钱钟书在《学文月刊》上发表了《论不隔》,他借用了中国“新学”最伟大的大师之一王国维的一个文学思想“不隔”,作为“好的翻译”的评价标准。纵观这一阶段钱钟书的翻译研究,其主要兴趣在于挖掘翻译的历史资料以及把文学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

20世纪40年代末,钱钟书在《书林》(Philobiblon)上发表了一系列的英文文章,其中一篇是《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An Early Chinese Version of Longfellow’s“Psalm of Life”)。在这些文章中他主要关注的是中西方的文学交流,同时再一次触及诗歌的翻译问题。后来,他应张隆溪的建议,把这篇文章改写并译成中文,根据这篇文章改定本的脚注,钱钟书本来计划写一本论述晚清输入西洋文学的书,这篇文章是书中的片断,但他的计划没有实现。钱钟书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谈艺录》出版于1948年,在书中他不只一次的谈到翻译的问题。所有这些都进一步的加深了他对文学翻译本质的理解,特别是诗歌的翻译。

钱钟书对翻译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论述见于《林纾的翻译》,这篇文章写于1963年,发表在1964年的《文学研究集刊》上。在此文中,他不仅仅表明了对于林纾的翻译的几个具体观点,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在文章的开始,他通过对一个汉字囮的创造性解释,提出了一系列的见解:“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这篇文章奠定了钱钟书的翻译理论基础,也可以称得上是二十世纪翻译史上一篇很重要的汉语文章。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文化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这部超过一百三十万字的著作,涵盖了十部汉语典籍中的所有学术问题,其中当然也涉及翻译理论和翻译史。关于翻译研究方面的论述集中起来大约有二十页。自那时起,钱钟书就很少出版论著了。在《管锥编》的序言中,钱钟书暗示这本书还没有写完,至少要再加入五本典籍的研究才能算完成。他还计划用英文以Sensations, Conceptions and Thoughts为题,把他对西方经典的研究和评价写出来。假如这个计划实现的话,他将继续在《管锥编》的续篇中探讨翻译的问题。总之,钱钟书在他已出版的文章和著作,各种各样的演讲、笔记和与他人的书信中,留给后人大量与翻译研究有关的文化遗产,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专家在翻译领域进行不懈的学术探索。

二、对“化境”的研究和评论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对钱钟书翻译的研究像对他的学术研究一样,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备受瞩目这样一个过程。1984年,《翻译论集》的出版成为中国翻译研究和钱钟书翻译理论研究的里程碑。这部论集的编者罗新璋以《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为题给论集作序。在序言中,他将我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归纳成“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四个重要部分。罗新璋的这篇序言可以看做是我国翻译学“文艺”派的宣言(相对于“语言学”派)。因此,罗将钱钟书放在上述演变过程中,表明钱钟书属于传统的艺术学派。这部单卷的论集,提高了钱钟书以及其他学者的翻译观点的知名度。钱的翻译理论由此引起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和注意,他的“化境”理论也在翻译界广泛传播。钱钟书的“化境”说被看做是中国翻译理论中艺术学派发展的最高阶段,所以许多人自然而然地把它作为鉴赏和评价钱钟书及其他人的译作优劣的标准和原则。郑延国和许渊冲在这方面可以说是领军人物。郑延国在《中国翻译》、《上海科技翻译》上分别发表了两篇文章,赏析钱钟书在《管锥编》和《谈艺录》中的精彩译句。许渊冲连续写了三篇文章,鉴赏钱钟书翻译的诗歌;通过分析他和钱钟书之间来往的书信,整理钱钟书对于翻译理论的见解;并且回忆了钱钟书的翻译经历。在“化境”说的基础上,许渊冲提出了他独创的著名的翻译“竞赛论”,鼓励译者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

迄今为止,已有多名学者对“化境”说进行了评论。蔡新乐认为不能盲目地接受钱钟书的“化境”思想,因为它是对翻译行为本身的否定。但他承认钱钟书的“不隔”思想为现在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郑海凌认为钱钟书的“化境”说强调了译者的创造性,从而修正了传统译论中“求信”的美学原则。朱志瑜撰文回顾了由傅雷和钱钟书分别提出的“神似”和“化境”之说在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上的演变过程。朱宏清认为“化境”说“不仅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和译学理论的研究走出‘沉寂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蔡新乐.翻译学的“起点”问题—翻译学研究的中国哲学化自议[A].2002.

[2]罗新璋.翻译论集[C].商务印书馆,1984.

[3]钱钟书.钱钟书散文[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4]钱钟书.谈艺录[M].中华书局,1984.

(张丽萍:牡丹江师范学院西语系。)

猜你喜欢
管锥化境钱钟书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化境
宝藏(2021年4期)2021-05-27 08:11:00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新教育(2018年27期)2019-01-08 02:23:30
视觉万象 化境心源——学术性与思考型意象油画家任传文
油画艺术(2017年1期)2017-05-20 09:09:28
化境(外一则)
读者(2016年19期)2016-09-19 10:57:35
何来《管锥篇》
甘肃教育(2016年4期)2016-05-14 04:35:51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论钱钟书《谈艺录》中引文翻译的创新性
一种具有最优收敛速度的正则化境面下降算法
计算机工程(2014年6期)2014-02-28 01:26:29
悟稀赏独
读书(1988年1期)1988-07-15 01: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