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兵
感悟漆道
——关于漆画语言构成的思考
张 兵
漆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漆画这个脱胎于传统漆艺的新生画种之所以能够在当今画坛立足,除了其特殊的创作技法之外,更重要是由“漆”这一特殊材料所诠释出的美学内涵。任何一种绘画形式的产生、发展都是在一个反复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并形成独有的艺术语言,漆画艺术也是如此,中国几千年的漆艺发展史给漆画创作提供丰厚的资源,这是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深入分析、研究漆画语言的构成,才会使我们在不断的漆画创作中真正感悟“漆”那独有的艺术魅力。
大漆 重构 材料语言 工艺语言 绘画语言
漆画这个脱胎于传统漆艺的新兴画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漆画是以“漆”为主要创作材料而进行的绘画创作,漆画与其他画种具有相同的艺术属性,“漆”与“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专有名词”。有人将漆画称为“磨漆画”,使人们觉得漆画只是用“磨”这个创作手段来完成的,“磨”只是漆画丰富的创作技法之一,过分强调其工艺手段会使人对漆画产生误解,而忽略了漆画艺术的思想性与绘画性。还有人将“漆画”称为“蛋壳漆画”,甚至有些人认为漆画就是用蛋壳贴出来的,“蛋壳”被漆画家巧妙的引入漆画创作中,弥补了漆画色彩表现上的先天缺陷,人们看到这废弃之物在漆画中得以“重生”,自然惊叹无比,也就认为漆画中如无“蛋壳镶嵌”就不是漆画了。漆画是传统漆艺在新时期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漆画用它的材料语言和技法语言倾诉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在“漆”中徜徉,感悟漆道,通过“漆画”这种艺术形式一方面将我们的传统漆艺传承与发展,另外一方面使“漆画”这种新兴的绘画艺术健康发展。
漆画的主要创作材料就是“大漆”,乔十光先生曾这样评价“大漆”:“素白的宣纸与墨黑的漆都极美,朴素大方之美。是历经考验几千年而不被淘汰之美……”“大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漆碗”开始至今,“漆”已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大漆”的材料之美所孕育出的艺术特征是“漆画”最为主要的艺术语言,经过打磨和推光后的“漆”,具有一种其他材料所不能产生的韵泽,汉语中形容黑至极致为“漆黑”,“漆”本身在视觉和触觉上都具有朴素的美感。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化学漆也被用于漆画创作中,因为它不具备大漆那种深邃与含蓄的材料美,严格意义上说算不得“漆画”。任何材料的运用都有一个“尺度”的把握,过分夸大材料的语言特征,反而会使作品失去其艺术价值而沦为材料的堆砌。我们分析漆画的材料语言,并不是一味的守在传统漆艺材料上,随着时代的进步,漆画的材料也会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还应在不断的探索新的材料语言,至于成败与否,要让时间去验证。
我国著名漆画艺术家乔十光先生曾说:“漆艺的工艺之美,也创造着漆艺的精神之美。罩染后的蕴藉含蓄、研磨后的朦胧变幻、刻画后的锋利尖锐、堆雕后的阴阳凹凸……使漆艺的精神之美得到了多姿多彩的凭借。”从乔十光先生这段话中,我们看出漆画创作技法的丰富性所营造出漆画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思考漆画的工艺语言离不开传统漆艺,明代黄大成《髹饰录》中就总结、记载了近500种漆艺的表现技法,几千年的时间积淀了我们先人的智慧,就目前的漆画创作现状来看,我们不是受到了传统漆艺技法的束缚,而是对传统漆艺了解和认识的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对传统漆艺技法重新解读,这不是对新工艺的排斥,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研究新工艺给漆画发展带来的可能,这也是漆画得到发展的重要保证。
任何艺术创作都是通过创作技巧而形成思维观念的审美体现,漆画正是通过“髹”与“饰”而进行的一种绘画活动,可以说在任何艺术创作行为中均具有“工艺语言”的特征。
漆画属于纯绘画艺术的范畴,是艺术家精神层面的视觉再现,它具有一切纯艺术的共性以及作用和目的,其最终目的是升华和陶冶人的精神世界。漆画从最初的注重装饰语言逐渐在延展其绘画语言,其绘画语言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传统漆艺语言的继承与重新审视上,决定漆画绘画语言形成的关键在于漆画自身精神内涵的挖掘以及“形式美”的研究上,绘画大师吴冠中先生曾言:“艺术要强调形式美,形式与内容不应分离。”强化漆画的独特性和深化其绘画性,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否定”与“肯定”,使漆画的绘画语言越来越丰富。
[1]乔十光.漆艺[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2]乔十光.谈漆论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4.
[3]吴冠中.吴冠中文丛[M].团结出版社,2008.
(张兵: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