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枫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存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这其中就包括宁夏小曲。曲艺作为说唱艺术,虽有悠久的历史,但一直都没有独立的艺术地位,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上,说唱艺术曾归于“宋代百戏”中,在瓦舍、勾栏(宋代民间演伎场所)表演。到了近代,则归于“什样杂耍”中,大多在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徐家汇、天津的“三不管”、开封的相国寺等民间娱乐场所进行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给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说唱艺术一个统一而又稳定的名称,统称为“曲艺”,并使之走入剧场。
宁夏小曲在民间被称为小曲子。流行于宁夏银川、永宁、贺兰、中宁、同心、平罗、惠农等地。宁夏小曲子形成年代不详,方志上无文字记载。据老艺人的回忆,清朝中后期宁夏境内已有民间小曲艺人活动。清光绪年间,宁夏小曲的演唱广为流行,此时期宁夏小曲的卖唱艺人也逐渐多起来。银川、永宁、吴忠、石嘴山等地也有了卖唱班社,这些班社对宁夏小曲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坐唱是源于宁夏小曲的坐唱表演形式,又称“银川说书”。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吸收了小曲轻快悠然的特点,同时根据时代的转变融入现在曲艺艺术。据银川城区志记载:1958年,宁夏文工团的郝振民、崔钧、马福海、陈维检等文艺工作者经过长期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创作出《老汉我爱读毛主席的书》二人坐唱的表演形式,并搬上舞台。随后银川市说唱艺术团的徐明智在1978年宁夏坐唱的第一个曲目——《年轻的老汉》,获得了自治区第一届文艺评奖一等奖。
一直以来宁夏坐唱表演时是二人合演,两人身穿回族服饰,端坐在舞台中央,一人操三弦边伴奏边唱,另一人左手执渔鼓和撞铃,右手击打渔鼓帮腔。二人分角摹声,表演时形成逗哏和捧哏的关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宁夏坐唱同其他艺术一样,也面临着改革创新这一课题。
首先,在乐器方面进行了改革,一个三弦、一个渔鼓和一块简板是宁夏坐唱所必须的乐器。徐明智借用了“夏花花”的撞铃,把撞铃放到简板上,这样在演出时就方便了许多。其次,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改革。2000年以后,徐明智尝试着改变20年来宁夏坐唱一直是两个人坐着说唱的形式。经过多次的改革和实验,宁夏坐唱在2003年之后,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他的搭档换成了女演员渠爱君,她能唱、能舞。同时舞台上的人数也从过去的两个人发展到了12个人,让助演演员也参与到表演中,但依旧保留着宁夏坐唱中“坐”的成分,只是需要的时候可以站起来进行舞乐,这样就加强了视觉效果。再次,在音乐中加入现代元素。宁夏坐唱不但吸收了宁夏小曲而且还借用了西北“花儿”,使音乐元素更丰富,同时又增加了摇滚乐和现代音乐的元素,借用了多种现代艺术形式。这就使得宁夏坐唱有了更多现代感,会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最后,就是深度挖掘宁夏地方方言。在上世纪90年代时期,因为经费不足缺乏良好的创作班子且演唱后继无人,使得宁夏坐唱萧条了一段时间。而且几十年来,宁夏坐唱就只有徐明智一个人在创作。经过不断地尝试和改善,1997年,他创作出了《百字经》,获得了文华奖,这也是宁夏首次获此奖项。
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如何保护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并且使其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如何使传统文艺能够重新走出一片新天地?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传承。中华五千的文明创造出了多少宝贵的文化艺术瑰宝。然而在岁月的痕迹中,又有多少种民间艺术得到了保存,又有多少种民间艺术消失灭亡。能保存下来的无一不是有着健全的传承系统。
一个健全的传承系统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有一套完善的民间文化艺术系统;有一批老艺人或者行家充当带头人;有一批兴趣爱好者学习并且发展这项民间文化艺术。客观方面: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某一地区或者地域有着广泛的影响;政府和各种团体的大力支持。
宁夏坐唱现在同时面临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问题:(1)没有一批兴趣爱好者学习或者说只有极少数的人学习。千百年来,地方戏曲和曲艺不断演变,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从艺人员代代相传,观众也是一代代被培养出来。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多的喜欢流行音乐,而戏剧逐渐被淡忘,而老一代爱好戏剧的人也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没有条件再去观看。这就使得学习宁夏坐唱的人越来越少。(2)在物质社会的今天,经济利益往往被放到第一位,个人或团体举办演出,更多的是为了获取利润。没有收益甚至造成经济亏损是这些人或团体所不愿看到的,所以他们往往不愿举办这些演出,这样就逐渐削弱了宁夏坐唱在宁夏甚至西北地区的影响。(3)没有一套完整的宣传体系。宁夏坐唱只是一部分人喜欢和热爱的戏剧,不说在全国范围内,就仅在宁夏当地就有好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宁夏坐唱。
所以,传承是宁夏坐唱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完善的传承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宁夏坐唱。
一件好的事物或者优秀的文化艺术能够不被历史的痕迹所磨灭,不仅要有完善的传承体系,还要有发展和进取的思想。在文化多元素的今天,一味地从古守旧,这种文化必然灭亡。从古至今,每朝每代都有着自己文化风格和文化元素。那些传承千百年的文化,总是不停地改变自己,融合自己,吸收不同的风格和元素风格,在保留自己特色的同时还进行着创新,满足当时人们的文化需求。
宁夏坐唱在实行创新的几年中荣誉不断。因其紧贴现实,观众越来越多,也逐步向年轻化发展。至今,宁夏坐唱在宁夏专业舞台和民间经常演出,并且成为宁夏曲艺的主打曲种。2004年,宁夏坐唱团赴广西南宁参加了由中国文联、国家民委和中国曲艺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曲艺演出。《塞上古城看新貌》获得了一等奖。2006年,徐明智等人创作的宁夏坐唱《鱼奶奶回家》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2007年,宁夏坐唱《新农村真美气》在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中,获得了一等奖。这些年来,宁夏坐唱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中国曲艺界争得了自己的席位。事实证明,有创新就有生命力。
宁夏坐唱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创新,已得到老百姓和专家的认可,但其发展之路依然崎岖。资金是首要的制约条件,这就要求政府、团体和个人三方共同努力。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宁夏坐唱列为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派出专员负责整理和收集资料,并投入专项资金进行保护。团体和个人也逐渐看到了宁夏坐唱巨大的市场空间,开始逐步开拓演出市场并且多次举办演出,使更多的群众有了观看宁夏坐唱表演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因素,群众们越来越喜欢宁夏坐唱,开始参与并且学习宁夏坐唱。在参与和学习的同时又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使宁夏坐唱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欣赏口味,同时又会吸引更多人来观看、参与和发展。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生生不息的循环。
2008年,除了“花儿”、雕版、刺绣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外,宁夏坐唱也被列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重点保护对象范围内。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以及地理位置的影响,宁夏形成了黄河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伊斯兰文化、西夏文化和中原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体系。这就使得很多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和祖传秘方在这里诞生。这些文明记载了现代文化发展的全部过程。这些文明一直流传在部分群体中。自上世纪80年代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就着手挖掘和保护民间文化,并积极向国家申报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各市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活动。截至目前,保护中心已接到各市县申报180多件,其中初步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保护项目有10多种,包括“花儿”、回族服饰、宁夏坐唱等。
近年来由于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人民又重新开始关注民间文化。宁夏坐唱有了新的崛起机遇。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在老一代艺术家的教导下,逐渐走上了舞台。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参与并学习宁夏坐唱。团体和个人不断地举行演出,推出自己招牌曲目。宁夏坐唱在国内各大赛事不断摘取奖项,广泛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宁夏坐唱就像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拥有着无限的未来。
综上所述,宁夏坐唱虽然很“年轻”,但其艺术价值和内涵可以与任何一种古老的曲艺相比肩。它经历了“发展—低谷—从新焕发”这一过程,形成了一套独立完善的体系,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多元文化交流的今天,大部分古老的剧种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逐渐有消亡的趋向。新一代的年轻人很少去观看这些曲艺,更不要说去学习、发展和继承。虽然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逐年加大,但还是阻挡不了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和衰败。
我认为,对于坐唱的保护不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更多的应该以人民为主导。从古到今,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而坐唱能发展至今并且形成了内容丰富、文化多样的戏剧体系,更多的是依靠人民的智慧。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唯一永恒的就是变化。坐唱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应该更多的融合现代的文化元素,不能一味地守旧。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和展开各种各样的坐唱比赛。这样才能从感觉上、视觉上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年轻人参与的同时肯定会创作出新的文化作品,这样就会使坐唱更好地与现代文化融合,形成并适应现代元素的坐唱。
宁夏坐唱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重新打造和包装宁夏坐唱,加大其影响范围,完善其文化内涵,开发其文化价值。这样才能使宁夏坐唱成为真正的“成熟曲艺”。
[1]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2]武宇林.中国“花儿”通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3]黑格尔.美学(第 1卷)[M].商务印书馆,1979.
[4]李泽厚.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邓显超.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6]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