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小吃:豆粥

2011-08-15 00:49文/袁
辽河 2011年8期
关键词:爱喝豆汁米粥

文/袁 文

有一天看电视上闲聊,两位相声界的老前辈正在讲北京小吃的掌故,还说到一位早年移居美国的老朋友,就在那异国他乡,捧着一碗从北京捎去的豆汁,尝一口,潸然泪下……

我能理解那位老人喝下北京的豆汁,为何热泪长流。自己不也是如此吗,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天南海北地跑过一些地方,可常常忆起的还是旧时家乡小吃。

爱喝老街卖的——粥。字典上对粥的界定是,用米熬的较稠或半流质的食品。好多地方的人都把它叫做“粥”,而在我的老家偏偏不这样称谓,我们喊它“稀饭”,那粥另有做法。

家乡的粥是以黄豆做浆,再加上适量小米粉煮成的,熬好呈一种耐看的乳白色。即使在老家,要想喝上一碗纯正的豆粥已非易事。

原来,是将泡好的上等黄豆用石磨磨了,一勺一勺舀进稀白布里,白布的四角在木棒上吊着,下面放好了大缸或木盆,豆汁开始哗哗淌下来,之后便淅淅沥沥下落,反复两三遍,豆汁净了。这时,也可卖豆浆,如果以豆浆为基础,再加上小米粉熬了,就是我爱喝的粥。

在中国人的早点里,豆浆往往是主打品种,大江南北都有,可我说的“粥”,大约只是家乡才有。

现在吃米的多了,为了区别米粥,家乡人也叫那传统的粥为“豆粥”。有趣的是喝惯了米粥的南方人戏称这种“豆粥”为糨糊。看上去就是很像,这样的豆粥好似太稠,它的妙处也往往在此,喝着不黏,又香又滑,润而妥帖。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早晨家里就给我一毛钱,走到街口,要一碗粥,剩下的钱还能买两根油条。卖粥的盛好粥之后,很麻利地在上面撒上少许咸豆,也就是一二十粒,那时粥稠,咸豆就在上面,用“漂”来形容似乎不准确,就像半浮雕一样在碗里托着。

这时我会转着圈喝,等把上面的咸豆吃完了,还能让卖粥人再给我撒上点,我的这点小聪明人家当然也不点破,乐呵呵地又撒一回,有时还拉着长腔——来了,再撒点豆儿。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那场浩劫之后,我们都下放农村去了,等我又一次回去,家乡几乎是一片残垣断壁。

多少年之后,我终于又见到了家乡传统的豆粥,竟一下子喝了两碗。再后来,这粥越来越不济了,有人过于讲效益,不再像过去那样精心地过滤豆浆,只用豆粉加面粉烧开,稀汤寡水,哪里还叫粥,撒上咸豆就沉底了,等粥喝完了,满嘴豆子。

近来慢慢好了,讲传统,一个轮回又转过来了,家乡独有的豆粥依然飘香。傍晚,华灯初上,不少人吃一份水煎包,要一碗豆粥,还是上面撒了咸豆的,喝一口,不腻不黏,滑润润的,贴心的舒坦……

这就是——故乡!故土!老家的味道!

猜你喜欢
爱喝豆汁米粥
中年
豆汁儿
一碗米粥
豆汁 老北京的标志
秋天也爱喝豆浆
白米粥里的爱
豆汁儿
怕麻烦
聊聊豆汁
白米中悟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