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闽南文化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扬光大

2011-08-15 00:47张肖红惠安县螺城镇人民政府福建惠安县362100
大众文艺 2011年14期
关键词:闽南泉州精神

张肖红 (惠安县螺城镇人民政府 福建惠安县 362100)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民看待事物的态度、处理事情的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物质精神结果。闽南文化是由中原文化、本土文化和海洋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碰撞、交汇、融洽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有多元文化内容的文化。它既有本土文化的特色,也有中原文化的基因和海洋文化的性格。它对本地区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文明的推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开展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是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闽南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心理状态、方言、民俗、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都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文化特色。泉州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地带,是闽南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因此,弘扬闽南文化大有可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把自己的身份定位在“历史文化”上,并不会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相悖。泉州应该有这样的度量,也应该有这样的胆量。曾几何时,闽南文化与海派文化、京派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客家文化、闽北文化等一起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闽南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就泉州而言,既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有很多全国少见的国家级历史文物。闽南的民风古朴,南音更是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于是,在古老而又神奇的泉州大地上,海丝文化、服饰文化、古遗址文化、建筑文化、雕刻文化、石文化、墓葬文化、美食文化、方言文化等等都是构成闽南文化的重要品牌,同时也是打造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砝码。

泉州独特的闽南文化,千百年来,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上支持着泉州。但是,我们绝不能忘却上世纪那个荒唐年代对闽南文化(其他文化也一样)的摧残,闪烁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光芒的宝物被斥为“封资修”,失去了有效的保护,有的甚至遭受灭顶之灾。现在,当我们在废墟上重塑昔日的经典,到处呼吁抢救的时候,我们才幡然醒悟到,闽南文化之根植在我们的心中真的是很深的。那种种文明成果,的确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缘。在大力推进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丢掉闽南文化这一张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

我们知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是需要传承和发展的,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以及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都必须建立在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之上。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闽南文化形成久远,积淀沉厚,内涵丰富,弘扬闽南文化,对推进泉州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精神文明,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泉州地区也不例外。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村、文明窗口、文明社区等活动如浪涌至,激活着七百万泉州人的心。本土上沉积多年的茶文化、瓷文化,石文化、渔文化、服饰文化等如岩浆一样喷薄而出,构成了一条条民俗风景线,有力地推动着本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惠安县崇武镇就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双丰收的典型之一。在创建文明城镇的整个过程中,崇武是一个特别的小镇,建城六百多年来,她的历史、自然、人文都闪烁着别样的光华,中原文化的注入、海洋文化的移植,使崇武本土的闽越文化因为多元而丰富和生动起来。到过崇武的人都会惊讶,一个只有七万人口的小镇,除了创造七十亿年产值,而且还拥有一支由6名省级作协会员、14名市级作协会员领衔的文学创作队伍,连同摄影、美术、书法、音乐、民间文学等门类,这支文艺队伍更是庞大,而且还有国家级会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崇武先后办了《崇武文学》和《海韵》二份纯文学刊物,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所以,谢冕教授说:“在海滨的风沙和贫瘠之中,如同这里花一样开放的女性那样,这里开着文学艺术的花朵。一切也如同这里的环境和氛围,如同这里的自然和人,崇武的精神之花同样是:愈是艰难,便愈是美艳。”

崇武的精神之花之所以能如此美艳,就是得益于对闽南文化这一宝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崇武作为闽南人类学研究基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倍受关注,近二十年来,人类学专家已有《崇武研究》、《崇武大乍村研究》等十多本专著问世。本地人类学研究工作者也编写出《崇武石文化》、《天风海涛话崇武》等书,多层面地展示了崇武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为全面协调推进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崇武同时也是我省镇级较早参与三套民间文学集成编纂的地方,《崇武镇民间故事集成》(附有谚语、歌谣)也成了专家研究崇武的宝贵资料。长久以来,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学使崇武人认识自己的办量、权利和精神财富,激励着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造福人生、造福后代而坚韧奋斗的意志。

崇武镇就是依靠对闽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走在泉州乡镇的前列。泉州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崇武镇召开,这就是一个明证。勿庸置疑,闽南文化是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

我们要大力推进泉州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教兴市,坚持先进文化,坚持弘扬主旋律,进而提高全民素质,提供智力支持,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营造加快发展的精神动力。闽南文化恰恰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中可以起到正催化剂的作用。

在农村(包括社区)中,优秀的闽南文化可以沟通阶层关系,透明邻里感情,化解社会矛盾。夜幕里,休闲地,三五成群,或弄管,或拨弦,一曲南音,其乐融融。像这样的场景,在泉州地面上是随处可见的。惠安县独辟蹊径,自1990年起,每年农历七月都举办“芳草之夏”戏剧调演活动,时历一个月,用闽南人喜闻乐见的梨园、高甲、木偶等剧种来吸引观众,大大地压住了 “普渡”之风。连续举办十九届的“芳草之夏”,给农村(包括社区)带来的是先进的地域文化和雄浑的精神动力。人们追求和享受的是积极向上的文化食品,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也日渐见少,“三德”教育,有的放矢。

在学校里,先进的地域文化也愈来愈得到青少年的青睐,地方历史、自然、人文知识也堂而皇之地走入课堂,已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经过多方努力,作为中华文化“活化石”的南音也成为一些学校学生的必修课,泉州师院还设立南音本科专业,这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是大有益处的再者,先进的闽南文化也在校园里得到弘扬,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占领了重要的位置,青少年的心灵自然日见纯洁,文明程度也日见提高。

在企业里,浸透闽南文化的企业文化更是得到企业主的重视。一句“爱拼才会赢”所凸现的闽南人的海洋性格更为彰显。过去的晋江、石狮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往往被人戏谑为“文化的沙漠”,可现在,“沙漠”不见了,随之而业的是“文化的绿洲”。企业主为了打响企业的品牌,无不吮吸闽南文化的精华,道德观念和人文意识成为企业打造品牌的两大主要元素。几年来,文化精品屡见不鲜,营造出闽南地区特有的“绿洲效应”。以“祖国万岁,惠泉长流”支撑自己精神世界的惠泉人,近年也在其北厂打出“生态旅游工业园区”的新招,充分利用当地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催化作用,融文化于企业,让人在品赏闽南文化的同时也品赏到富有文化特质的啤酒,同样,人们在物质享受中又多了精神享受。

除了上述之外,泉州地区的很多社会层面也在建设精神文明的进程中重视闽南文化的催化作业,这里就不再赘语。

闽南文化的特质和作用已在泉州地区引起高度的重视,随着《中华闽南文化》网站的开通,随着中国文化周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文化节赴阿拉伯国家展览……随着第五届泉州旅游节的成功举办,随着“泉州十八景”走上邮票,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泉州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中,闽南文化的影响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我们期待着,闽南文化在泉州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闽南泉州精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闽南渔村妈祖巡香蟳埔女盛装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