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岑岑 翟恒兴(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B09中文1班 浙江 舟山 316000)
中国的四大佛教圣地中,有一处是位于东海之上的,那就是南海观音居住的地方——普陀山。在佛教的传说中,有一座紫竹婆娑,烟雾缭绕的名山,舟山群岛观音文化生长于此,与整个舟山群岛的文学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舟山,观音信仰长盛不衰,至今百姓供奉最多的依旧是观世音菩萨,它以大慈大悲寻声救苦著称,与中华民族仁义存心的教化相结合,极易在人们的心中引起共鸣。观音菩萨的形象是多姿多彩的,在不同的发展的时期,随着种种民间传说的广泛流传,观音菩萨的形象也走进的文学艺术的殿堂,文学家将人们的观音信仰与不断变换的观音形象融合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舟山群岛作为以观音信仰而闻名的城市,它的文学发展,更与观音信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极大的发展了文学创作的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同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观世音是外来菩萨,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梵文称为(阿缚卢枳低湿伐逻),意译为观世音或光世音,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称观音。佛经说观音菩萨为广化众生可示现种种形象,有说33身的(《法华经•普门品》),有说32应化身的(《楞严经》)。由于观音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的德能,能救12种大难,所以自隋唐以来,观音信仰随佛教的兴盛在中国民间尤其在沿海民众之中深入人心,观音形象也逐步脱离外来印度传统伟丈夫模式而本土化,代之以中国化的慈祥女性形象,完成了由男性神向女性神的过渡。
观音的信仰,在普陀,不知已经传了多少辈,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中,在普陀民间对观音信仰已相沿成俗,其影响深入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随之而来,不同的的观音传说也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不要以为只有学识渊博的学者,才对观世音菩萨的传说有了解,相在普陀,恰恰相反,知道最多的,是那些老渔民、老妇人,他们有的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有的目不识丁,但是他们都信仰着南海观音,可以讲出一串串的观音故事来。
北宋年间,出现了关于观音在中国示现成道的民间故事。说是有位妙庄王,生了3个女儿,名妙因、妙缘、妙善。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大女、二女高高兴兴嫁出去了,就是三女儿妙善死也不肯出嫁,执意出家。庄王大怒,把妙善赶出王宫。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为香山仙长。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来作药引子。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牺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献出了自己的手眼,救了父亲的命。佛祖被其孝心感动,便赏她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使之成为千手千眼的观世音。1这是地方上最初的对于观音菩萨的信仰。隋唐时期,观音信仰在下层民众中迅速流传,尤其在沿海地区和海岛渔民中间,成为供奉的主要神祗。唐大中年间,已有中外僧侣到普陀山礼拜观音,后梁贞明二年,日僧慧锷企图把五台山的楠木观音圣像携带回国,船至普陀山洋面时,风浪大作,不能前行,只得把观音塑像置于普陀山方得安全回国,由此建立“不肯去观音院”。
关于观音的传说还有很多,像:赤脚观音、观音赚孔子、杨枝观音、观音借普陀、观音跳、观音泼水淹蓬莱、送子观音、观音收罗汉、观音收金刚观音巧造洛阳桥、观音弥陀争当家、观音与弥陀打赌、,等等。这些传说,都有着不同的版本,但无论故事的主线是怎么样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观音的慈悲之心,正义之心。代表这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希望的一种潜意识期待,在这些传说中,南海观的形象更加高大,又与人们更加亲近了。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多次写到舟山的普陀观音,在第十七回中写到:“须臾间,到了南海,停云观看,但见那:汪洋海远,水势连天。祥光笼宇宙,瑞气照山川。千层雪浪吼青霄,万迭烟波滔白昼……中间有千样奇花,百般瑞草。风摇宝树,日映金莲。观音殿瓦盖琉璃,潮音洞门铺玳瑁。绿杨影里语鹦哥,紫竹林中啼孔雀。罗纹石上,护法威严;玛瑙滩前,木叉雄壮。行者道:“因保唐僧,路逢一事,特见菩萨,烦为通报。”诸天遂来洞口报知。菩萨唤入,行者遵法而行,至宝莲台下拜了……菩萨道:“那怪物有许多神通,却也不亚于你。也罢,我看唐僧面上,和你去走一遭。”2这一段说的是,孙悟空去南海寻观音菩萨,向她要师傅的袈裟去的,从一开始对南海的环境描写,我们可以看待在作者的脑海里呈现的是是一幅人间仙境般的画面,显示了祥和的气氛,正是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的表现,之后通过观音菩萨与孙悟空的对话,我们看到了观音菩萨的个人形象魅力,与作者赋予她的救苦救难,解决困难,指点迷津的能力。作为读者的我们,通过作者的描写构建,对观音菩萨也是有了一个期待,观音的信仰,潜移默化的便存在了。
在《西游记》整部小说中,观音菩萨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不可缺少的一个人物形象,她以救苦救难,明辨是非,指引方向的形象出现,成为西游记中的一个亮点。
在我国诗歌发展的历程中,有关舟山观音信仰诗歌也是层出不穷的,唐代有大诗人王勃挥笔写下:“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伽山。自在观音于彼住。宝陀随意金鳌载。云现兜罗银世界。众玉装成七宝台真珠砌就千花盖。足下祥云五色捧。顶上飞仙歌万种。频伽孔雀尽来朝。诸海龙王齐献供。宝冠晃耀圆光列。璎珞遍身明皎洁。脸如水面瑞莲芳。眉似天边秋夜月。绣衣金缕披霞袂。缥缈素服偏袒臂。”3南海观音清修之地的圣地,无论是云雾飘渺还是五彩祥云,都是观音神圣的一种显示。后有明代吴承恩的“祥光霭霭凝金象,万道缤纷实可夸。普济世人垂悯恤,遍观法界现金莲。今来多为传经意,此去原无落点瑕。”一代小说家吴承恩,对于观音菩萨是神明化的,他为菩萨增添了现实的意义。晚清诗人祝德风也有:“分来活壤养禅伽,使得慈恩住洛迦。饭熟秝香清福享,莫教岁月听蹉跎。”
历代的文学创作,给观音菩萨冠上了救苦救难的头衔,使得观音菩萨的形象得到深化,百姓想起菩萨,就有一种希望与光明的感觉。在《西游记》第五十七回中:“大圣疼痛难忍,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好大圣,拨回筋斗,那消一个时辰,早至南洋大海,住下祥光,直至落伽山上,撞入紫竹林中,忽见木叉行者迎面作礼道:‘大圣何往?’行者道:‘要见菩萨。’木叉即引行者至潮音洞口,又见善财童子作礼道:‘大圣何来?’行者道:‘有事要告菩萨。’”4在《西游记》中,我们看到了铁面无私的观音菩萨,也看到了如慈母般和蔼可亲的观音菩萨,也有因为孙悟而哭笑不得的观音菩萨,每次她的出场,都会有莲花,佛光,和那亲柔却包含威严的声音。《西游记》作为经典的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上至牙牙学语的婴孩,夏至垂暮的老人,无一是对它陌生的,而它除了成功的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之外,有关南海观音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在很多人的心中,菩萨已经成为希望大代名词,在舟山的很多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观音像被供奉着,善男信女们虔诚的信奉着观音菩萨,他们希望菩萨可以保佑他们平安幸福。通过小说成功的塑造了观音大士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形象,通过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舟山群岛的观音信仰不断发展,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所接受。
周志卷二《灵异》篇载有这样的一则故事:“初宋倭奴入贡船泊补陀洋,见观音灵异,欲载之国,临行,风浪大作,满洋开铁莲花,船不能行,倭惧而退之,故名莲花洋。”5在战争中,观音显灵,是敌人惧怕不敢侵犯,这是百姓一种美好愿望的展示,有了这样的故事,在战争四起的年代,出生入死的战士有了精神上的寄托,他们有着观音的信仰,相信观音菩萨不会抛弃他们,相信有了菩萨的保佑,一定会战无不胜。
据《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访观自在菩萨章》说:鞞瑟胝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6这段话讲的是参访观音菩萨的事情,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观音菩萨被四海之内的人们所知道,所信奉,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踏上了寻访观音的路途,他们怀着观音信仰,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认识、了解观音菩萨,希望自己能够亲眼见到那救苦救难的南海观音,能到有机会聆听她的教诲,为人生、未来指明方向。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舟山观音信仰的传播与发展。
舟山群岛的观音信仰,在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学创作的形象是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观音菩萨的形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在众多的文学创作中,观音菩萨都多次出现。“云罗绶带真珠缀。红纤十指凝酥腻。青莲两目秋波细。咽颈如同玉碾成。罗纹黛染青山翠。朱唇艳莹齿排珂。瑞坐昂昂劫几何。化生百亿度众生。发愿河沙救鼻阿。我惭我愧无由到。遥望观音悲赞歌。大圣大慈垂愍念。愿舒金手顶中摩。观音满愿真言曰。唵阿噜力伽娑婆诃。”7这是诗人王勃对于观音菩萨形象的描述,通过诗人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九天玄女般的,闪耀着金光,但全身又散发着圣洁气息的菩萨,观音菩萨的形象在我们的心里瞬间升华。
晚清诗人沈国柱写下:“吾家海外有宗支,亲听磐陀说法时。我亦洛伽来问法,一门都仗佛扶持。”8的诗句,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希望聆听观音菩萨的教诲,能够与佛门结缘的美好愿望。这里,观音菩萨的形象又有了一些转变,像一位看懂众生的老者一样,给还在尘世中迷茫挣扎的人们,提供方向的指引,告诉他们如何辨是非,使他们不会在世俗中迷失自己的本心。这样一位有着先知色彩的观音形象极大的丰富了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舟山群岛,这样一个特殊的群岛城市,观音信仰在民间得到普遍流传,于是,各种以观音为内容的文学样式也兴起或得到发展。 舟山群岛特定的海洋文化,是的它的诗歌较为发达,其中歌颂观音的也是层出不穷的。《昌国典咏卷四》莲花洋9:“火种金莲海铁莲,须知非佛亦非仙。此心不作风波窟,安稳乘槎到日边。”对莲花洋的历史记述,是南海观音的莲座,看到它,往来的船只便可安心在海面上往来,因为莲座在此,观音菩萨必定也是在这里的,不会有大风大浪,因为有菩萨的保佑。这样的观音信仰,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记录下来,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
郁达夫有:“山谷幽深杖策寻,归来日色已西沉。雪涛怒击玲珑石,洗尽人间丝竹音。”诗歌也是有关观音信仰的另一种文学形式,诗歌以其短小精悍,讲究炼字,郁达夫的这首诗是在普陀山所做,一个“洗”字,表现了观音菩萨的佛音的空灵与圣洁,把人间所有的管弦丝竹之音都比了下去,也写出了,观音菩萨不染尘埃,远离俗世;更深层次的看,表现了观音信仰可以起到净化人的心灵,慰藉人心的作用。
除了常见的一些文学形式,经文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与观音信仰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十一面神咒心经》说:佛在室罗伐竹林道场,观自在菩萨与无量俱那庾多百千持咒神仙前后围绕。《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说:佛在毗舍离,庵罗树园,大林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萨二万人俱。《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授记经》说: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大势至与眷属,如力士屈伸臂顷,至此世界。以大神通力,令此世界,地平如水、与八十亿菩萨前后围绕。以大功德,庄严成就,端严殊特,无可为喻,光明遍照娑婆世界。”10上述各经都表明了观世音菩萨,常随释迦牟尼佛说法度生,由此而产生了许多经文,它们是观音菩萨在随佛祖在说佛法时的一些记载。整理之后,供世人背诵,表明对观音菩萨的敬爱,与虔诚。发展到现在,观音信仰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有关观音的各种经文,凡是有观音信仰的人,都会在礼佛的时候默默的念诵经文,以安静自己的心,更好的与内心交流。通过不断的诵读经文,人们希望从中得到观音菩萨的指引。这种指引的力量是否真的存在,还是只是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理暗示,我们无从知晓,只是观音信仰的确促进了经文的发展。
观音在人们的心中,是慈悲的化身,从人们常说的,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观音大师,慈悲为怀,或是观音手中装着泪滴般的羊脂玉净瓶,无意不显示出,观音的爱民慈悲之心。后人,对于观音大师,也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赞歌。文学创作不再是文人的专权,目不识丁的人,心中怀着对观音菩萨的敬爱,也会吟诵出最美的赞歌。文学创作的主体在不断扩大,有渔民,有诗人,有百姓,有信徒,他们都因为或多或少的有着观音信仰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创作出文学作品。灵隐住山沙门竺昙送僧礼补陀:“补陀大士镇南海。弘慈广度娑婆界。三十二相应群机。眼听耳观常自在。蔼若春行陆。皎如月印空。一念超去来。触境皆圆通。东吴沙门乘愿起。笔锋倒蘸九河水。”豫章沙门蒲庵为升天衢赞普门品观音:“一毫端现菩萨身。大悲光相离诸尘。无量句中无量义炽然常说。”11这些,都是人们对观音发自内心的歌颂与赞美,其中包含的深深地敬意与浓浓的感激之情,体现出观音大士对人们影响之深,对整个文化的影响之广。
通过对各种不同的文献典籍中有关观音信仰与相关文学创作的整理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舟山的观音信仰与文学创作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文学创作从舟山的观音信仰中吸收了很多优异的文学素材,丰富了自身,而且由于信仰的普遍新及无门槛性使得文学创作的主体也变得更为广阔,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也都有了更大的天空。同时,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舟山的观音信仰的到了很好的发展,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接受,扩大了其影响力。观音信仰作为佛教的其中一支,是重要的宗教信仰,展望未来,在世界局势发生巨变,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整体变迁的背景下,宗教信仰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众多的努力下,我国宗教信仰将以新的发展、新的姿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祖国美好明天作出新的贡献。
1.《嵊泗县非无知文化遗产大观》.
2.《西游记》吴承恩.
3.《补陀洛迦山传》观音大士赞第六.
4.《西游记》吴承恩.
5.周志卷二《灵异》.
6.《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访观自在菩萨章》.
7.《补陀洛迦山传》观音大士赞第六.
8.《明清诗人咏普陀》.
9.《昌国典咏卷四》莲花洋.
10.《普陀山小志》.
11. 《普陀山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