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倩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漳州 363105)
人类聚居地必然要经历从部落到村落,乡镇,城市的演变,而城市是人类聚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所能达到的最高级形态。当然,城市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时刻刻在进行着新陈代谢,物质、人口的快速流动,因此各种事件与思想在进行着激烈的碰撞从而产生了一个城市的故事、记忆与历史。城市公共艺术的目的就是让城市快速发展状态中留下一些城市的记忆,最终为创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环境而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城市记忆的载体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年北京的紫禁城,琉璃厂和八大胡同里所发生的故事至今令人思忆,一砖一瓦都传承着这个古老城市的记忆;如今的报刊杂志、新闻媒体正在以一种更写实,具体,生动的方式时刻传播着城市的一举一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通过这些信息承载着一个城市记忆,但这些信息中所包含的造假、炒作、隐瞒却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对城市记忆的认同和归属。
在这样一个年代,作为城市记忆传承方式之一的城市公共艺术,又该如何面对和定位自己呢?
城市公共艺术的变革包含三个内容:城市公共艺术的空间性变革、城市公共艺术的时间性变革、城市公共艺术的传递性。
新时代,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得到极大满足,而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人们的审美精神也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了更多的要求。城市中的住宅小区,商业写字楼,花园广场,道路交通都有了统一的规划,配搭的色调和交叉的使用功能,而这些都赋予了城市公共艺术更广泛的内涵,极大地扩开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到一楼一街,一区一地无不涵盖于城市公共艺术。故而城市公共艺术正在经历一场空间性与时间性上的变革。
城市公共艺术的空间性变革在于城市公共艺术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局部的设计,比如不能单纯的往市中心广场摆设一名家雕塑就称之为艺术;同理有时一块青铜铁块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反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必然在外观与实用上与周围的环境配套,在外观上为整片色彩点缀,在构架与实用性上与环境互补。因次城市公共艺术应该从大局着眼,小局着手。美国首都华盛顿市每年吸引几百万游客来朝,漫步于华盛顿街区可以感受到美国所引以为傲的自由与民主。她是由法国工程师皮埃尔•夏尔•朗方主持总体规划和设计,完全以政治中心为目的来设计,楼宇街道间都充分实现了其行政职能;同时拥有厚重的历史意义,街头拐角的纪念馆和博物馆都在诉说美国的过往。因此随着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范畴的扩展,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要求更高的立体感和和谐度。
城市公共艺术的时间性变革在于城市公共艺术必须具有长久的适用性。城市快速的发展致使城市格式被拆建得七零八落,道路一再的拓宽,楼拆了再拆,公共广场用地一再的缩减。从历史角度来看,城市就像一面被一次次打碎的镜子,满地的玻璃碎片,我们能偶尔从某个碎片中看到某个年代的缩影。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这是城市公共艺术所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在漫漫时光之河中保持自己的完整性。以中国上海为例,上海曾经是吴越文化的中心地区,但在近代历内,殖民文化的入侵,文革的毁灭,和改革开放的过度建设,如今的上海虽然是国际公认的大都市,但也失去了其文化底蕴。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缺少了民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故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其必然要经得起时光考验。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是伊拉克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于世的阿拉伯语《一千零一夜》的起源地。近几十年来,随着萨达姆的独裁统治,经历了两次伊拉克战争,巴格达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消失殆尽,除了广场上偶尔可见的讲述一千零一夜故事的雕像外,随处可见倒下的一座座萨达姆雕像被人肆无忌惮的嘲笑着。因此城市公共艺术面临着更大的历史挑战,如何让一项设计长久保存下来,成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师的巨大挑战。
除了空间性与时间性的范畴外,城市公共艺术的独特还在于它的传递性,也就是它的受众群体。城市公共艺术的受众绝大部分是不具有高艺术欣赏水平的普通人,在他们眼中毕加索的油画,梵高的向日葵并不会比街边的模特广告漂亮多少;甚至于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停下脚步去认真欣赏身旁的艺术作品,他们习惯了低头赶路,不断地与一件件艺术品擦身而过。而当他们心血来潮,想品位一番高雅时,他们更多的会选择到博物馆里,花上一段时间,细细凝视某副名家名作并加上点似是而非的点评。故而面对这样一种受众群体,城市公共艺术必然需要一种简单却直指人心的设计。这种设计能简单到让观者第一眼就明白它所要传达的精神。而同时,所表达的精神必然是积极向上的,比如像亲情、爱情、梦想、希望、勤奋等能让人感动的,并感觉到生活的美好的。
城市公共艺术是要求艺术家,群众和城市管理者三方面的配合,以一种朴素、简单、直观的方式来传达某种精神。
由城市公共艺术的三大变革:空间性,时间性和传递性,可知城市公共艺术的唯一性和排他性。这既是指城市公共艺术必然建立在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上,以空间适配性,时间传承性和传递简单性为栋梁,从而建造出属于这个城市的独特艺术气息。如果生硬的照搬其他城市的设计方案,就如把立交桥搬到威尼斯,反而会破坏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如上文所说,一个丢失历史,缺失文化的城市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就像一层美丽的糖纸,一捅就破。可悲的是如今的许多新兴城市正在经历这种文化缺失,遍地开花的工程建筑正在逐步的破坏城市所传承下来的历史,而用毫无特色的高速立交桥,地下铁路系统,城市中央广场来代替,从何导致了城市间的雷同性。因此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城市记忆的载体,应该忠实地记录下城市悠久历史里的民俗风情,名人名事,如演绎着的一场场戏剧般,让城市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并让芸芸众生知其何所往也知何其所来。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不只是摆设几样艺术品,而是把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发挥至极致,故而达到一种城市记忆的传承目的,使得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这种艺术的气息,从而让民众了解这个城市的故事并引以为豪,而一旦居民接受了这种熏陶,他们必然会做出相应的行动来促进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从而达到城市公共艺术的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1] 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7 .
[2] 安秀.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美)杜安伊(Duany.A.),(美)北伊贝克(Zyberk,E.P.),(美)阿尔米尼亚纳(Alminana,R.)编著,隋荷,孙志刚译.新城市艺术与城市规划元素[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