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作品《海韵》的创作特色探析

2011-08-15 00:47:00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5期
关键词:海韵赵元任创作

李 强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合唱曲《海韵》是音乐家、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的合唱作品代表作,也是唯一一部大型合唱作品就是合唱曲《海韵》,该部作品诞生于1927年。合唱曲《海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西方专业声乐体裁形式创作的经典合唱作品,作品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和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生动地描绘了一位美丽而勇敢的女郎如何为了追求自由生活不顾一切地投入到了狂风巨浪的大海之中,最后被汹涌的海浪吞没的悲剧故事。合唱曲《海韵》的创作技法及表现的艺术思想都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合唱创作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对合唱曲《海韵》的创作特色进行分析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大师赵元任及其合唱作品《海韵》

音乐大师赵元任先生出生于1892年11月3日,出生地是天津,可以说是大师赵元任出身于书香世家的,赵元任的父曾经中过举人,对吹笛有着深厚的研究和艺术造诣。赵元任的母亲冯莱荪对诗词颇有研究,还非常善于表演昆曲。赵元任可以说自幼就能在家庭教育中接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另外,出生后,赵元任在1900年回到老家常州读书,接受了正规的民族文化学习教育,这样的学习经历对赵元任以后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当然他在音乐上也是很有天赋的,赵元任在南京上中学时就开始学钢琴,从1922年到1948年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及钢琴曲。合唱作品《海韵》就是由赵元任先生于1927年借用著名诗人徐志摩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第二集的同名长诗所创作的一部大型合唱作品,这部作品后来成为了我国合唱音乐文献中最为经典的合唱作品之一,合唱作品《海韵》由女高音领唱及四声部混声合唱来完成。合唱作品《海韵》这部叙事性的大型合唱曲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和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生动地描绘了一位美丽而勇敢的女郎如何为了追求自由生活不顾一切地投入到了狂风巨浪的大海之中,最后被汹涌的海浪吞没的悲剧故事。

二、合唱作品《海韵》的艺术特性解读

(一)合唱作品《海韵》塑造的音乐形象异常鲜明。合唱曲《海韵》在创作特色方面有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音乐形象,并且对这些音乐形象的刻画都是多层次性,非常成功的。具体来说,合唱曲《海韵》以独唱、合唱及钢琴伴奏等不同的层次来成功塑造和刻画了三个非常具有典型性格的音乐形象。比如在合唱曲《海韵》的前奏部分就是通过钢琴的左手八度震音及渐强等艺术处理来塑造音乐形象的,通过这些艺术处理形象地展现出了象征着旧的黑暗势力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形象。在合唱曲《海韵》中用抒情性的独唱主题表现“女郎”的形象,用宣叙性的合唱表现了诗翁的旁白。另外,合唱曲《海韵》还在不同段落代表了不同的形象,比如描写女郎的舞姿部分,塑造女郎在海浪中挣扎的形象部分及刻画了女郎死后的凄凉景象部分等等。

(二)合唱曲《海韵》的词曲结合也非常考究。合唱曲《海韵》的创作特色中还有另一特点,就是词曲的结合是非常讲究的,在这个方面创作之所以非常成功,也非常有特色同作曲者赵元任先生的学识和研究有着密切关系的。因为赵元任先生本人常年从事语言的研究,所以他在语言学这个方面造诣非常深。这一点在合唱曲《海韵》中就有着明显的体现。比如在合唱曲《海韵》中为了使听者能容易听懂曲目,也是为了能使演唱更加朗朗上口,赵元任先生就在徐志摩的原诗中做了几处非常有必要的词语改动。非常经典的改动之处有三个,一是赵元任把原诗中的第一段的“暮霭”改成了“暮色”,二是赵元任又把原诗中的第三段“急旋”改成了“旋转”,再就是赵元任又把原诗中的第四段中的 “在海沫里”改成了“在浪花的白沫里”,通过赵元任先生的这些细微的用词改动不但使得合唱曲《海韵》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诗意,而且又体现出了简单易懂的特点。另外,合唱曲《海韵》在曲调与汉字声调结合方面也非常出色,赵元任先生对此也非常有考究的,在合唱曲《海韵》中对“身影”一词的处理就是非常典型的。再就是合唱曲《海韵》为了表现前后乐段的音乐情绪变化,以便形成鲜明的对比,赵元任先生就采用了快速的宣叙调手法,从而可以使快速的一字配一音乐段也能清晰地听到歌词。

(三)合唱曲《海韵》的和声处理艺术也非常巧妙。合唱曲《海韵》中对和声成功处理也算是合唱曲《海韵》的创作艺术之一。合唱曲《海韵》基本都是以d小调为主调,这样的调性可以表现出非常灰暗的气氛,这也是该曲悲剧性基调的内在要求。但是合唱曲《海韵》为了能够塑造一个乐观、开朗及任性的女郎形象,赵元任在合唱曲《海韵》中又采用了对比性的F大调。当然,合唱曲《海韵》为了适应情节发展的需要,还在曲目创作中运用了非常多的其他调性。在合唱曲《海韵》中有“旋转着一个苗条的身影”这样的一句,这句几乎全是用的平行五度,这样的用法如果从西方古典和声的角度看是不合理的,但是这在中国的和声中却是非常有韵味的极好陪衬和装饰。这样的用法说明了在合唱曲《海韵》中对和声应用方面还是非常有讲究的,虽然说就连赵元任先生自己也不认为这样用法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这样的用法如果放到当时的年代来看还是非常有创新性的。

(四)合唱曲《海韵》突出了叙事性特点,艺术感染力大大超越了原诗。叙事性特征可以算是合唱曲《海韵》首要的特色,是这个作品的首要特征。合唱曲《海韵》就是以歌曲的方式叙述了一位年轻女性的情感故事,在叙述故事的时候赵元任先生采用的是类似西方声乐体裁当中的康塔塔形式,合唱曲《海韵》不但有宣叙性的部分,而且也有咏叹调性质的部分,然后又加入了前奏及间奏的渲染,这样就大大丰富了合唱曲《海韵》的表现手法,同时还有效地丰满了合唱曲《海韵》中的音乐形象。合唱曲《海韵》不但这种采用了这样的叙事性结构,同时还又运用了多种方法,其中的乐曲前奏及间奏都是起到对情景的描写及衬托作用的,另外在合唱曲《海韵》中无论是合唱还是独唱都是基本上做了角色的分配和情节的安排。合唱曲《海韵》的结构看起来似乎非常复杂,但是就是因为赵元任先生采用了突出叙事性创作技法,所以全曲从逻辑上还是不难掌握的。再就是合唱曲《海韵》除了注重写实之外,赵元任还进行了特殊的情节安排,对情感描绘进行了特殊艺术处理,从而使得合唱曲《海韵》在艺术感染力上大大超过了原诗。

(五)合唱曲《海韵》实现了音乐语言及艺术技法上的中西结合,取得了韵味十足的艺术效果。首先,我们知道赵元任先生是非常著名的语言学大师,他对世界多国语言都非常精通,还对国内中国多方言也非常了解。所以在赵元任先生的合唱作品创作中对语言同音乐的结合有着独到的见解及艺术敏感性。赵元任在合唱曲《海韵》的创作中时刻都体现出了他对歌词语言的重视,这是赵元任先生社深受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的原因,再有就是同赵元任曾经留学美国学习艺术的经历有密切的关联。因为在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对歌词的要求都十分的细致,各种曲调都要为了歌词语言服务。其次,赵元任创作的合唱曲《海韵》的语言就是经过精雕细刻的,是几乎无瑕疵可言的,取得了韵味十足的艺术效果。合唱曲《海韵》在调式调性的运用方面也是非常有胆略的,在旋律上用“中国派” 同西方调性实现了完美结合。合唱曲《海韵》是一部大型的合唱音乐作品,为了体现出音乐曲目的变化性,赵元任在音乐的表现力方面特别是调性方面做了很多的艺术处理,当然在曲调处理的时候必须要保持语言的民族性。最后就是合唱曲《海韵》中的独唱很有民族化韵味,但是曲目中的钢琴伴奏处理又非常具有西洋化韵味,里面还甚至采用了不和谐和弦及支声复调的技法,可谓是实现了中西音乐创作技法的完美融合,最终取得了韵味十足的艺术效果。

(六)合唱曲《海韵》在结构调式的运用方面独具匠心。合唱曲《海韵》的音乐结构非常合理,合唱曲《海韵》可以说是一首多段叠置的自由曲式结构的混声合唱作品典范之作。赵元任在合唱曲《海韵》的创作技法上很有技巧,那就是作品中的旋律、和声、织体、速度及力度等方面都都有非常恰当的变化发展,这对于丰富合唱曲《海韵》的曲式结构的艺术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合唱曲《海韵》的组成主要分五个部分,也就是分别有三段乐曲及对比乐段还有尾声等,赵元任在创作的时候大量使用了对比性创作手法,这样可以将作品的五个构成部分,还有三个特色鲜明的音乐主题实现有机融合,从而取得了音乐结构更加合理、更加严谨及更加有层次的艺术感。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陈艳梅,赵元任合唱曲《海韵》的音乐审美特点探微,艺术研究,2009年第3期.

[3]熊云,赵元任早期声乐作品钢琴伴奏评析---以《卖布谣》《上山》《海韵》为例,魅力中国,2010年29期.

[4]王玲.赵元任合唱作品《海韵》艺术特征探究.大舞台.2010年第3期.

[5]江志敏,合唱曲《海韵》赏析,音乐天地,2009年第7期.

[6]李琳,合唱作品《海韵》分析,黄河之声,2008年第15期.

[7]殷志华,析赵元任大型合唱曲《海韵》创作特点,黄河之声,2008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海韵赵元任创作
赵元任早期琴曲的“选(编、创)曲配伴奏”思维分析
乐府新声(2022年3期)2022-11-21 08:37:36
海韵茶语 味道岚山
金桥(2021年9期)2021-11-02 05:54:54
店员嘲笑赵元任
海韵
海韵迷情
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的多彩婚姻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26 00:54:38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海韵仙山
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2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