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体系

2011-08-15 00:43刘红
群文天地 2011年8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纲领民族主义

■刘红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驱,是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最杰出代表。他博古通今,兼采中西,创立了以进化论为基调,以民主思想为核心的三民主义学说。“三民主义”思想体系是孙中山针对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三大任务提出来的革命纲领,它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思想概括了孙中山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武器和行动纲领,它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一、民族主义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反映了当时中国内外民族矛盾纵横交错的复杂状况,是革命派为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平等独立,国家富强的革命理论,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民族主义的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实现民族革命。

“反满”,力求推翻满清腐朽政权,是孙中山辛亥以前倡导的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然而孙中山的“反满”主张不是反对所有满族人,不是种族复仇。他解释说:“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①如果认为“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②他认为满人并不都是反对革命的,汉族也并不都是拥护革命的。这表明孙中山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带有“复仇主义”色彩、具有“种族主义”性质的倾向,而显示出近代的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所内涵的民主主义精神。

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另一基本内容。孙中山处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他在有关民族主义的论述中,多次阐发了要改变备受欺凌的民族处境的观点。他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方案。他把民族危机的形成归结为中国社会制度的朽败和清政府的无能,清政府不仅对内奉行民族压迫政策,而且对外卖国求荣。他还指出,清政府充当了列强的鹰犬,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予取予携之变”。因此,要挽救民族危亡,避免被列强瓜分,就必须推翻清政府。这样,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把反对国内民族压迫同反对卖国政府与挽救民族危机结合起来。

以“五族共和”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准则,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又一方面。孙中山认为反满不是为了兴汉,而是为了“五族共和”。孙中山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基本精神是:反对一个民族“宰制于之”,实现各民族平等,任何民族不得享有特权,也同样不应受到排斥。辛亥革命后他提出了建立“五族共和”的民主国家的主张,提出了汉、满、蒙、回、藏“五族一家,立于平等地位”,中华民国的人民一律平等,没有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等。这些民族政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内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希望摆脱满清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强烈愿望以及反帝求解放的要求,促进了民族觉醒。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即:它没有提出明确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帝纲领,忽视了中国革命的两个敌人,一是封建主义,二是真正的民族敌人——帝国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民族主义首先应该反对帝国主义。但由于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孙中山未能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和纲领,他的民族主义让反满掩盖了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把反帝任务消融进了“反满”斗争中,认为只要推翻清政府,建立西方式民主政体,帝国主义就会平等对待中国。孙中山甚至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列强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援助,因此凡是涉及反帝问题,往往采取回避态度。这种反帝的不彻底性,不仅冲淡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革命色彩,而且对革命进程和结局造成致命影响,这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主义纲领,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实行民主革命,改革政治制度的理论依据,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比较完整和正规的新阶段。

民权主义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民权主义的中心目标是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孙中山以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博爱为武器,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造成了中国的积贫积弱,侵犯了国民的平等自由权利,因此只有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人民才有民主和自由。孙中山认识到,单纯地民族革命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进行政治革命,把推翻清王朝,消除民族压迫,铲除君主专制和建立民主共和紧密地结合起来。孙中山还十分重视将争取民权和武装斗争联系在一起,主张用“国民革命”的暴力手段武装夺取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他充分肯定了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的必要性,认为这是中国人民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解放的唯一正确方法。始终坚持武装斗争,是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显著特点和优良传统。

第二,规划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设计建国步骤,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孙中山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西方议会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规定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政体是资产阶级议会制。民权主义的目的是建立民主政治,实现主权在民。为此,孙中山提出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循序以进的建国步骤,这便于革命派在民主革命的不同阶段掌握不同的主要任务,对于建立和逐步完善资产阶级的民主与法制是十分必要的,但遗憾的是“训政”的理论基础是英雄史观,它压抑了广大群众争取民主的积极性,后来也成为蒋介石无限期延长“训政时期”,实行独裁统治的借口。

第三,孙中山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是实现“五权宪法”。“五权宪法”是民权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孙中山民主共和思想的独特创建和新的探索。所谓五权,就是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外,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认为考试权和监察权可以有效合理地保证官吏的使用、弹劾与罢免,确保国民的权益,避免三权分立的弊病。根据“五权分立”原则,孙中山主张设立相对应的五院,即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它们彼此独立并相互制约,成为国家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五权宪法”是孙中山试图超越“三权分立”宪法的政体方案的尝试,凝聚着孙中山的民主精神,有利于破除封建专制主义暴虐统治。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他长期探索救国真理的光辉结晶。它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对传播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推进革命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武装斗争的道路。当然,民权主义也有局限性:它缺乏彻底的反封建内容,它的矛头所向主要是封建帝制,但它未能同时铲除封建帝制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反而对汉族地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给汉族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因此,它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这又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政纲中的社会革命纲领。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是三民主义体系中鲜明显示其所属阶级特性和所处时代特点的部分,是近代中国先进思想家提出的经济纲领中的一个最重要最先进的方案。

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用“平均地权”的办法发展资本主义,又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不均与对立,从而达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孙中山非常重视土地国有问题,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平均地权”。基本方法是:核定天下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为国民所共有,以此来避免贫富分化,实现“理想的社会革命”。孙中山把平均地权视为民生主义的核心和建成“社会的国家”的关键所在,认为“平均地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步方法,若能实行,那么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以“平均地权”为核心的民生主义,实际上是涂上小资产阶级空想主义色彩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土地国有政策,把革命后增加的土地价值收归国有,即把土地所有权和地租转交国家,这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孙中山主观的认为他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事实上它是带有土地国有的“社会主义”标志的资本主义纲领,它的推行只是限制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不会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它实质上是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资产阶级经济纲领。

总的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不敢发动广大贫苦农民通过斗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这些都决定民主革命不可能完成使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尽管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但它的本质是进步的、革命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战斗旗帜,是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这些矛盾,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利益和经济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它包括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三大内容。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最高成就,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

注释:

①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②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纲领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说①
20世纪90 年代以来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述评
抗战时期何干之对三民主义的研究
“民族主义”的老问题与新困惑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
处理同事关系的九条“纲领”
浅析民国初期的工业政策施政纲领及实践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被疑与政府演双簧
“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