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异文浅析三则

2011-08-15 00:43:40朱慧芳
群文天地 2011年20期
关键词:宋本石经异文

■张 佳 朱慧芳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高水平的文学作品,对其各版本异文的考释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深意。在此谨对其中几则异文进行考证,探求异文之间的联系,并判别正误,以求《左传》更接近其原貌。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的解释和扩充,并对当时的一些史事做了详细的描述,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数据,文字简洁生动,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而对《左传》异文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我们更精确地理解原文意旨有很大帮助,在此就对《左传》中几则异文进行简略的分析。

如同陆宗达、王宁先生所言,异文是“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中用字的差异,或原文与引文用字的差异。”这样的异文就包括同字异形和异词两种情况,文章中所分析的异文皆为后者,是对《左传》的各种版本进行比对后所发现的同一语段中所使用的不同的词语。

一、陪—倍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此句中“陪”字,《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着,以下简称《左传注》)、《春秋左传诂》(洪亮吉着,简称《左传诂》)、《春秋左传集解》(杜预着,简称《左传集解》)和《四部丛刊》本《春秋经传集解》(杜预着,简称丛刊本)皆为“陪”;而《十三经》全文标点本(简称标点本)与阮刻本《春秋左传正义》(简称阮刻本)作“倍”。

《左传注》作“陪”,并注:“阮刻本‘陪’作‘倍’,唐石经、金泽文库本、宋本俱作‘陪’。杜注:“‘陪’,益也,亦作‘倍’,校勘记引钱大昕云‘从阜为正’,今从之。”

阮元在《校勘记》中讲到:“石经、宋本、淳熙本、岳本、足利本‘倍’作‘陪’,宋本《释文》亦作‘陪’。案:钱大昕云:‘从阜为正。’”

《左传诂》作“陪”,并注:“诸刊本误‘倍’。今从石经、宋本改正。”

陪,薄回切,《玉篇·阜部》:“陪,加也。”《说文》:“陪,重土也。”即往土堆上加土。段注引《左传》曰:“分之土田陪敦。注曰:陪,增也。”而杜预注:“陪,益也。”可见,“陪”取增加、增益之义。“亡郑以陪邻”意为“消灭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

倍,薄亥切,《说文》:“倍,反也。”段注:“此倍之本义。又引伸之为加倍之倍,以反着覆也,覆之则有二面,故二之曰倍。”可见“倍”之本义为“背叛”,后来才引伸出“加倍”之义,又从“加倍”引伸为“增强”。如《墨子·节用上》:“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

究其源头,“陪”与“倍”是同源词,它们之间存在同源关系。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指出:“‘倍’有增加的意义,‘培’是在庄稼上加土,‘陪’是在土丘上加土。‘倍’‘培’‘陪’三字同源。”“陪”与“倍”同源义近,又字形相似,这些就是它们形成一对异文的主要原因。

从语义上来看,“倍”之“增加”义是引伸而产生的,它离“倍”的本义“背叛”相距较远,是比较边缘的一个义项;而“陪”之“增加”义就是很接近本义的一个中心义项,比较常用,所以应作“陪”,若作“倍”的话,释义就变得迂回曲折,不若用“陪”更加清晰直接。而《左传》的大多数版本也都采用“陪”字来表达“增加”之义,故钱大昕说“以阜为正”,意即采用使用率高的“陪”作为正确版本。

二、示—视

袒而示之背。《左传·定公五年》

此句中“示”字,标点本、《左传注》、《左传诂》和丛刊本皆为“示”;而《左传集解》和阮刻本作“视”。

《左传注》作“示”,并注:“‘示’,阮刻本作‘视’,校勘记且谓‘古皆作视’,但今仍从金泽文库本、宋本等作‘示’”。

阮元在《校勘记》中讲到:“宋本、岳本、纂图本、监本、毛本‘视’作‘示’,石经此处缺。案:‘示’古皆作‘视’”。

示,神至切,《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段注:“言天县象箸明以示人。”《广韵·至韵》:“示,垂示。”《玉篇·示部》:“示,示着,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可见“示”有“展示、让人看”之义。如李白的《赠范金乡二首》之一:“祗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

视,承矢切,《说文》:“视,瞻也。从见示声。”段注:“目部曰:瞻,临视也。视不必皆临,则瞻与视小别矣。浑言不别也。”“视”与“瞻”之义皆为“看”。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鸟以数十目视人,人以二目视鸟。”

“示”与“视”之间有通假关系,“‘视’,上古属禅钮脂部;‘示’,上古属船钮脂部。此二字为迭韵通假。”如《庄子·列御寇》:“今使民离实学伪,非所以视民也,为后世虑,不若休之。”这里的“视”通“示”,意为“以事或物示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视,假借为示。《汉书》多以视为示,古通用字。”

同时,这两个字又存在同源关系。《同源字典》:“‘视’是看,‘示’是使看,二字同源。”《诗·小雅·鹿鸣》:“视民不恌。”疏:“古之字,以目视物,以物示人,同作‘视’字。后世而作字异,目视物作示傍见,示人物作单示字,由是经传之中,‘视’与‘示’字多杂乱。”正是由于“示”与“视”的迭韵通假以及同源关系,造成了《左传》中各版本使用的差异。

文中此句是讲述楚国大夫由于对于子西责难的响应,子西指责由于“城不知高厚小大,何知?”由于对曰:“‘固辞不能,子使余也。人各有能有不能,王遇盗于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示之背,曰:‘此余所能也。’”可见“示之背”是把有伤痕的背展示给子西看,以表示这是自己所能达到的能力范围。因此取“示”之“示人物”之义更加直接明确。

三、宦—官

鑢金初宦于子期氏,实与随人要言。《左传·定公四年》

此句中“宦”,《左传注》、《左传诂》、《左传集解》皆为“宦”;而标点本、阮刻本和丛刊本皆作“官”。

《左传注》作“宦”,并注“:‘宦’原作‘官’,今从阮元校勘记订正。”

《左传诂》作“宦”,并注“:‘鑢’字‘、宦’字并从石经即释文改。

阮元《校勘记》“:宋本、岳本、足利本‘官’作‘宦’淳熙本作‘’,石经初刻同,后改‘宦’,是也。”

宦,胡惯切,《说文》“:宦,仕也。从宀,从臣。”仕,《说文》:“仕者,学也。”段注引熊氏云“:宦谓学官事,学谓习六艺。二者俱是事师。”可见“宦”的本义是学习官吏的事务。如《左传﹒宣公二年》“: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杜预注“:宦,学也。”孔颖达疏:“二者俱是学也,但宦者学仕宦,学者寻经艺,以此为异耳。”后引伸出“做官”义,如《世说新语》“:年二十八始宦。”

由此可见,“宦”与“官”的义项中都有“做官”这一义项,同时这两字的字形又有相似之处,由此导致了这对异文的产生。

文中“宦于子期氏”意为作子期氏的家臣,结合文意,取用动词性强的词更为合适,“宦”是一个动词,其“做官”之义是它的基本义,比较常用,动词性较强;而“官”的本义是“馆舍”,由名词性义项经过多重引伸才产生了“做官”义,其与“官”的中心义相距较远,是比较边缘,不太常用的义项,动词性不强。因此,文中此处采用“宦”字更为直接贴切。

异文是考察、训释经典字词音义的重要材料。以上对《左传》中各版本异文个例的浅略分析和考释,旨在通过对个版本异词的比对和考证,使《左传》更接近著书者编写的原貌,同时也使读者可以更准确的理解《左传》的原文原意。

[1]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2]贾延柱.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宋本石经异文
石经
宝藏(2022年2期)2022-07-30 07:41:02
清代重刊宋本《陶渊明集》黄国瑾批语钩沉
名作欣赏(2022年3期)2022-03-11 17:00:27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12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韩国古代石刻文字考释问题及华严石经文字的复原
Isolation and callus formation of Gracilariopsis bailiniae(Gracilariales, Rhodophyta) protoplasts*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
西南学林(2012年1期)2012-11-12 12:57:52
《泰山石经》文字结体特点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