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扶贫为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拓展新思路

2011-08-15 00:43王鹭海
群文天地 2011年4期
关键词:厦门市文化馆农村

■王鹭海

艺术扶贫为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拓展新思路

■王鹭海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一系列文化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惠及人民群众。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公共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城乡文化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失衡,作为改革开放前哨的厦门经济特区也不例外。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平衡发展,厦门市应省文化厅、省艺术馆的倡议,以“艺术扶贫”为抓手,为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拓展新思路,起到了先行先试的良好作用。

一、厦门市艺术扶贫实施基本情况

厦门市分为思明区、湖里区、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6个行政区,现有22个街道、14个镇,197个社区、254个村。总人口为249万人,其中暂住、乡村人口就分别达到95万人和46万人。自2005年省文化厅提出“艺术扶贫”的倡议以来,我市各级文化馆积极开展工作,被定为“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实施单位。市馆、各区馆均成立了以馆长为组长的艺术扶贫工作小组,把扶贫工作列入全年的工作计划,拟定了以扶持农村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为重点“艺术扶贫”的工作方案,共建立艺术扶贫基地29个(市馆6个、思明馆3个、湖里馆2个、海沧馆3个、集美馆3个、同安馆8个、翔安馆4个)。共举办培训班近200期,辅导人员5000多人,其中辅导的20多个项目在市级以上的比赛中获奖。2009年,厦门市文化馆、思明区文化馆被省文化厅评为“艺术扶贫工程先进单位”、叶美蓉老师等9人被评为福建省“艺术扶贫先进个人”。“福建艺术扶贫工程”荣获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艺术扶贫为探索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拓展了新思路。

二、实施艺术扶贫工程的主要思路与做法

1.健全制度,确保扶贫活动常态化

2005年,在省文化厅、省艺术馆开展艺术扶贫的倡议下,我市各文化馆领导高度重视,把它当作一项常规性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列入全年的工作计划,提出要在资金上做到无偿投入,在方式上侧重开发式扶贫,注重引导社会资源向贫困群体倾斜。各馆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实施制度,细化了每个部门的工作任务,确定了一批相对贫困的农村学校或农民工子女学校作为挂钩单位,确定了扶贫工作拓展深化的具体措施。并就进一步深化工作、拓展渠道、扩大成果进行多次讨论,树立文化下乡为乡下文化的观念,确定继续以扶持村镇、农村学校、农民工子女学校为重点的艺术扶贫工作方案,以农村小学、农村民间艺术团队扶持、进城务工人员为主要扶贫对象,根据农村不同区域、不同需求的特点,制定了严密的实施制度,把艺术扶贫作为各馆、各部门和个人年终考核的具体内容,为扶贫活动的展开与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2.抓住重点,推动农村娃学艺普及化

开展农村学校艺术扶贫、进行艺术启蒙教育,就是为农村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多的机会,营造艺术教育公平环境,也是提升农村艺术活力与整体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几年来,我市广泛开展农村学校的艺术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真情真爱,是做好艺术扶贫工作的关键。市文化馆派去翔安区新圩镇周边小学辅导的老师看到山里娃光着脚翻山越岭来参加培训,深深为他们对艺术的渴望与执着所感动。他们开办了音乐、舞蹈培训班,有30多名当地教师、100多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既传授音乐知识如声乐发声、指挥技巧等,又有舞蹈基础训练及舞蹈节目的编排。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也是文化馆老师主要辅导方法之一。经过下基层调研,了解到翔安新圩镇古宅小学有一位老师略懂笛子吹奏,安排音乐干部到学校培训,帮助组建学生竖笛表演队,为培养小演员,馆里拿出资金为表演队制作音乐、服装和道具,并为他们提供表演舞台。表演队小选手在全省第六届农运会、“9.8”国际投洽会、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首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多次上台亮相,受到了领导和观众的充分肯定。竖笛演奏《草蜢弄鸡公》获得福建省第十届音舞节作品银奖,并参加市政府举办的重要招待晚会、海峡两岸“春晚——欢喜大围炉”等文艺演出,群众和领导赞誉说:“真看不出他们是农村娃,像是一群从小受过艺术熏陶的城里孩子。”市文化馆还在钟宅民族小学,针对该校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的情况,开办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声乐、舞蹈培训课,创作排练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创作排练的民族舞蹈《背篓球》参加湖里区学校文艺汇演获一等奖,合唱节目《三月畲歌飞过岸》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节目录制。在集美区前场村小学,针对该村的特点进行艺术指导活动,培养了一批农民曲艺队后备人才,协助编排的作品在各项演出中受到好评。

集美区文化馆先后在侨英中心小学、内林中心小学、厦门集美第二小学三所小学免费开设音乐、舞蹈、美术课程,由专业干部每周定期义务对该校的贫困学童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受到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

海沧区文化馆先后在东孚中心小学、锦里小学、育才小学开办了舞蹈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现代舞蹈小组合等训练课程,帮助学校组建了一支强劲的舞蹈队伍,填补了这些学校的舞蹈训练和队伍建设的空白,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认可和赞扬。

翔安区文体事业中心以马巷中心小学、新店中心小学为基地,开设舞蹈、小主持人、古筝、电子琴、小歌手、合唱、鼓艺表演等艺术特色班,满足农村孩子对艺术的渴求,更进一步推动小学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和特色学校的创建。

3.盘活资源,促进艺术扶贫阵地化

市各级文化馆组织利用丰富的资源,面向农村学校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展公益性艺术培训。市文化馆美术部门挂钩海沧区霞阳小学,协助他们制作《美术报》少儿美术作品专版等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作品曾获省少儿美术、摄影、手工制作金奖,入围全国群星奖,5件作品在美术报刊登,15件作品在美术杂志举办的“新苗杯”上展览,他们还协助学校建立了校园艺术长廊,引起周边外资工厂的关注,吸收了许多资金投入。开展组织农村学校孩子进城参观 “时代·乡土·农民”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第三届厦门农民系列文化活动书画展等高品位高质量的美术展览,为培育了农民画“小画家”提供良好的艺术土壤;多年来,市文化馆馆办少儿艺术团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前埔小学和偏远的古宅小学学生结对子,开展交流学习活动,每年在“六一”期间开展了互赠礼物和“童心同乐”文艺联欢活动;馆办青年民族乐团常年开展“民乐进校园”活动,下到翔安、海沧等基层农村社区学校,为学生们演奏民族音乐。演员们为学生们介绍了笛子、古筝、二胡、扬琴等民族乐器的由来、历史渊源及发展情况,用音乐互动交流的方式传播、推广、普及民族音乐,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加深了对传统艺术的了解,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同安区文化馆在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车鼓弄、宋江阵、莲花褒歌等优秀传统项目的同时,特别在农村学校设立了多个民俗基地,如华兴学校厦金宋江阵、舞龙演示基地,东山中学闽南语合唱演示基地,洪塘中学、柑岭中学民间绘画进课堂示范点,西柯丙洲、新民凤岗南音培训基地,以及澳溪中学、东山中学和第二外国语学校拍胸舞表演队等,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地领略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和美的熏陶。此外,还利用同安灯谜活动活跃的特点,坚持送谜进校园,在许多学校建立校园谜会,成为多所学校的特色文化教育,吸引培养了广大学生学习灯谜艺术,相辅相成促进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

翔安区文体事务中心开拓思维,不断扩大扶持的范围和对象,以蔡厝小学和舫阳小学为基地,长期聘请农民画传承人在学校开设农民画培训班,传授民间绘画技艺,推动特色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

4.拓宽渠道,引领艺术扶贫生态化

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城乡差别明显的缩小,我们认为要把握艺术贫困工作核心,体现艺术扶贫的核心价值就必须从扶贫对象的主体——“人”入手。因此,我们侧重对贫困农村业余文艺团体进行扶持以及对文艺骨干的培养,激发农民群众的艺术天赋和潜力,提高他们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市文化馆先后设立同安区云埔村民俗表演基地、小坪村褒歌演唱基地、翔安区金柄村民俗表演基地、下许村民俗表演基地等基层艺术活动辅导、扶贫点10多个。2008年,馆筹集资金约20多万元为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和扶贫点配置服装、音响等演出设备。常年为农民业余演出队伍进行辅导,如帮助新圩镇组建“新圩女合唱团”和金炳村拍胸舞表演队,所辅导的项目已经在精神文明奖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他们多次参与当地重大文化活动,弘扬时代主旋律,参加各种艺术比赛,展示世代农民风采。“新圩女合唱团”自己编创的节目参加2010年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荣获民谣组银奖。

活动形式多样化也是艺术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2008年举办“厦门市农民文化艺术节”,共举办展览、比赛和展示活动21场,评出奖项414个,观众人数达10万人,丰富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举办了“厦门市群众文化辅导员”、“厦门市文艺创作”、“农村文化协管员”等培训班,以培养贫困群体的文艺骨干和群众文化干部为主,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进城务工人员是厦门一个特殊群体,是厦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支重要力量。为丰富进城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一个展示自身艺术才华的平台,我市组织和辅导进城务工人员艺术团队,举办厦门市“进城务工青年艺术周”、“进城务工青年才艺大赛”等活动,举办“厦门市打工节”。进城务工子女艺术教育,是新的时期我们应十分关注的问题。思明区文化馆充分调动馆内业务干部的积极性,发挥业务职能,在民教办的推荐下确定了东浦中学、新时代小学、莲岳小学三所民营小学为艺术扶持学校,先后在新时代小学、莲岳小学开展了音乐课,在东埔学校举办了书法培训班、中学生“三棋”兴趣培训班并在暑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不仅提升了民营学校的艺术水平,也大大丰富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弟的课余文化生活,先后有近千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从我们的“艺术扶贫”工作中受益。湖里区文化馆深入厦门市世纪小学、厦门市丽伟小学等民办学校,举办了“合唱、绘画、舞蹈、笛子、英语”等科目的培训班,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三、对艺术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将艺术扶贫时间延续。艺术扶贫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坚持不懈地开展,不能当作一种“作秀”。应把艺术扶贫当作文化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自觉的行动,把艺术扶贫工作常规化、制度化。省文化厅提出在“不搞陪同、不准吃请、不拿报酬”的“三不”之外,还规定了第四个“不”——不搞新闻宣传,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要“5年、10年、20年地坚持做下去”。

2.将艺术扶贫对象延伸。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城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举措。让人人都享有文化权利,让人人都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精神之所在。我们应不仅要关注农村,关注农村学校,也要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关注农村成年人,使更多人有机会走进艺术课堂,享受艺术所带来的乐趣和心灵的启迪,激发起自己的艺术兴趣和潜能。在多年的艺术扶贫实践中,我们了解并体会到许多农民及其他们的子弟,由于生活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等原因,他们从未离开家乡。然而,艺术扶贫不仅给他们带来的生活乐趣和心灵的启迪,也让他们走出家乡,走出本土,领略外界的“精彩”,展现自身风采,也许,由于艺术扶贫工程的实施而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3.将艺术扶贫范围拓展。当前,艺术扶贫面还不广,应广泛发动文艺界人士和其他各界人士加入到艺术扶贫队伍中来,引导社会的支持和援助,使艺术扶贫工作得到升华。文化部门应联合当地文联、高校等部门的艺术专家,共同策划开展这项工作,使艺术扶贫切切实实成为当地文化工作的一大亮点,成为惠及所有弱势群体的伟大工程。正如福建省艺术馆吴志跃馆长说的:“一方面,艺术扶贫下乡使专业人员的艺术特长得到有用武之地,全省各地文化馆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另一方面,贫困山区学校的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彩和富有生气,从精神文化的层面缩小了城乡差距。”

艺术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惠及广大偏远农村人员,也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新的活力,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拓展了新的工作领域。面对农村孩子一双双渴求艺术的眼睛,进一步拓展艺术扶贫的新途径,带动更多社会团体、个人加入扶贫行列,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扶贫工程,让农村孩子有更多艺术教育的机会,这是新时期的文化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和应尽的责任。

(作者单位:厦门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厦门市文化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千年的回眸
厦门市妇联打造“爱在厦门”交友联谊互动平台
出神入“画”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2)
“Double-subjects” at PWP Stages in English Class at Junior Stage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