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峰 (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 辽宁沈阳 110000)
北方地区文庙保护与修缮研究
——以辽宁兴城文庙为例
马雪峰 (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 辽宁沈阳 110000)
兴城文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580年的历史。本文从兴城文庙的历史沿革出发,通过实地考察,分析文庙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对文庙的保护与修缮做以初步探讨,试图为北方地区的文庙修缮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文庙;保护;修缮;兴城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孔子成为顶礼膜拜的偶像。文庙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78年,是用以祭祀孔子的礼制建筑。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文庙作为祭孔载体不断发展壮大,到清末时全国己有文庙1560余座,并成为我国最有传统特色和文物价值的礼制建筑。文庙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和发扬儒家思想的纽带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一些文庙保护、利用的先行者们已经通过挖掘文庙的旅游价值和文化内涵发展特色旅游和传统教育活动,文庙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也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兴城文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580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丰厚的历史人文内涵,成为一个集纪念、游览、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单位。庄严肃穆的建筑意境和幽静古雅的空间环境,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人。因此,本文从兴城文庙的历史沿革出发,通过实地考察,分析文庙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对文庙的保护与修缮做以初步探讨,试图为北方地区的文庙修缮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兴城文庙位于兴城古城的东南隅,始建于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距东城墙70米,距南城墙108米,西北侧为居民居住区。1988年12月,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城文庙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由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东西宽43米;南北长175米,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文庙建筑群呈中轴对称形式,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棂星门、泮水桥、戟门殿、大成殿、崇圣祠,两侧建有碑亭、更衣亭、祭皿库、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等,形成两两对称的格局。
第一进院以戟门殿为主,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施正脊、垂脊、吻兽。梁架结构形式为五檩抬梁式,南面三间辟门,六抹隔扇,北面为通透结构。
戟门殿左侧有名宦祠,右侧建有乡贤祠,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建筑。梁架形式为五架梁,前座一架梁,带出前廊。
戟门殿南有半圆形泮水桥一座,东西径长13米,南北径长8.2米,全部为花岗岩石质雕刻而成。桥东建有更衣亭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桥西建有祭皿库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均为单檐硬山顶,施正脊,无垂兽。为小式大木结构,梁架形式为五架梁。明间劈门,西侧为窗。泮水桥南有牌楼式棂星门一座,为文庙正入口;两侧有卷棚式碑亭,建筑形式为四檩抬梁式。
棂星门外有青砖砌成的硬山式照壁一座。院墙南端两侧各建垂花门一座,供平时进出使用。
第二进院以大成殿为主,是文庙内的主要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式,施正脊,垂脊,吻兽。大式大木结构,梁架形式为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前后各加一步架,出前廊。南面三间全部劈门,六抹隔扇。殿前建有东西配殿,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式,大式大木结构。梁架形式为七檩抬梁式,出前廊,明间辟门,五抹隔扇门,其余为窗,三抹隔扇窗。
第三进院,为崇圣祠,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式。施正脊、垂兽、吻兽,大式大木结构,梁架结构形式为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前后各加一步架,出前廊。南面三间全部辟门,为六抹隔扇。
兴城文庙是辽宁省现存比较完整的唯一一座文庙,距今五百巴十余年,因此存在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兴城文庙始建于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历代都曾增建、修缮,尤其是划归文物部门管理后,市文物部门投入了部分财力,进行了日常保养与维修,虽经历了500余年的风雨洗礼后,大部分建筑的结构基本完好,没有出现歪闪、空鼓等结构问题,但由于地仗油饰部分因年久均已老化、脱落,造成外檐木质纤维裸露。构件局部开裂,局部朽损,室内建筑构件脱落、褪色,极不美观,如戟门。各木构件地仗油饰表面裂缝严重,博风板油饰起皮脱落,表面空鼓开裂。
文庙建筑群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地仗油饰缺少日常保养,年久失修应是其破损的主要原因。
解放前,长期的无人管理,解放后一直挪作他用,再加上风雪冻融,冬夏温差的变化(冬季最低气温-25℃,夏季最高气温38℃),使表面的地仗油饰受到了很大破坏。历年既久,使地仗油饰的完好率不足40%,尽管后来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1984年,辽宁省政府拨款2万元维修。1986年,兴城市县政府拨款6万元恢复大成殿内部。1987年,辽宁省政府拨款13万元修缮文庙,使之基本恢复了原貌。2001年,兴城市政府对文庙油饰进行维修等。但由于工艺、材料的不完善,以及修缮投入的有限,所以效果不尽人意。
1.遵循原真性原则。兴城文庙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中应该遵循“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原则[1],包括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的原真性,还其历史本来面貌,哪怕是一块砖,一片瓦都不可忽视,以确保古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须严格依据文献档案资料,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改变。尊重历史,尊重科学,这是对古建筑的最好保护。
2.严把工程质量关。经过逐级审批后复建的工程,必须保证施工质量,严禁偷工减料。技术上的严谨与科学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
3.对文庙建筑群和周边环境整体修复。文庙的修缮必须体现自身格局的完整性,同时由于周边民房众多,且有些破旧不堪,严重破坏了文庙景观。所以在对文庙修复的同时,对周边环境的改造也应同步进行。
4.加强对文庙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在文庙保护和利用过程中,要全面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特别是对文庙内的碑记、石刻、匾额、楹联,以及文庙所藏铜器、杂器、乐器上的铭文等,都应该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方面的研究。
文庙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敬仰。文庙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也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因此,在长期的保护与修缮中,要秉持原真性、整体性等原则,做好文庙的修保工作,让这份历史瑰宝能够永久传承。
[1]阮仪三.护城纪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
[2]李芸.试论德阳文庙的开放与保护利用[J].四川文物,2002:1
[3]杨倩.徐州文庙整体复原初探[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
[4]田淑华,邱珊珊.热河文庙与避暑山庄——兼谈文庙的保护与利用[J].文物春秋,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