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和盛宣怀与芦汉铁路

2011-08-15 00:45:37刘立强王亮停
大家 2011年8期
关键词:盛宣怀清廷张之洞

刘立强 王亮停

张之洞和盛宣怀与芦汉铁路

刘立强 王亮停

本文拟通过对张之洞和盛宣怀在倡修芦汉铁路问题上通力合作关系的研究,推进二人关系研究,更全面地了解我国早期铁路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其成败得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某些鉴戒。

张之洞 盛宣怀 关系 芦汉铁路

张之洞和盛宣怀是晚清洋务运动中的显赫人物,也是我国近代早期铁路工业的倡导者和实施者,芦汉等铁路是他们共同创业并取得成功的历史见证。二人关系研究是我国近代史研究中有待深入的领域。晚清铁路史已多有研究,但二人在倡修铁路问题上的恩怨关系却罕有论及。本文拟通过对二人在倡修芦汉铁路问题上合作关系的考察,推进二人关系研究,便于更全面地了解我国早期铁路工业的发展过程及其成败得失,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鉴戒。

在芦汉铁路的倡修上,张之洞要早于盛宣怀。虽然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薛福成、刘铭传和李鸿章先后提出过修建芦汉铁路的建议,但对芦汉铁路的作用和地位有深刻认识并探讨筹建方案的人是张之洞。1889年4月1日,他上奏清廷,提出了修建芦汉铁路的建议。为什么说芦汉铁路是中国“铁路之枢纽,干路之始基”呢?他从军事国防、经济效益和铁路建设自身与社会进步的角度作了阐释。这就是说芦汉的修建能使中国日渐“富国强兵”。这一颇有见地的建议得到清廷的重视,同年8月7日,清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同直隶总督李鸿章一起主持芦汉铁路的兴筑工作。张之洞指出修芦汉路应以“积款、采铁、炼铁、教工四事为先,而勘路开工次之”,又提出了“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开工宜迟,竣工宜速”的芦汉兴筑十六字方针。清廷采纳了张之洞的建议,下诏从1889年起每年拨银200万两用于修筑芦汉路,并令张之洞先办汉阳铁厂造轨储铁。但翌年清廷为抗衡沙俄,保卫东北,决定“移缓就急”,先修关东铁路,于是芦汉路被无限期搁置。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提出蠲除痼习,力行实政,铁路兴筑又提上了议事日程。1895年7月30日,张之洞以“铁路为今日要图,富强兼资,势不可缓”为由,请朝廷统筹全局,重新提出兴修芦汉路,获得批准。上谕令张之洞和王文韶主持芦汉铁路的修筑。很明显清廷不肯拿钱,也拿不出钱,而要华商分段修筑,但又要防止洋商入股。张之洞和王文韶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四个称集股千万两的华商并未集到资金,于是,依靠华商“分地承办”自然落了空。他们认为,“干路必不可缓,洋股必不可恃,华股必不能足”,这样,芦汉铁路势必要借洋债了。1896年春,盛宣怀到鄂与张之洞商谈铁厂商办兼及芦汉路时,他们即提出“官款难拨而注意商办,洋股不准而注意华商”。但又认为华商“见小欲速,势散力微”,无力投资兴办这样大的工程,于是他们把注意力都转移到了集华股借洋债上。

张之洞为什么要费尽心机地让盛宣怀督办芦汉铁路呢?第一,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时,和张之洞有“铁轨必归汉厂”的约定。而铁轨要归汉厂,最保险的措施莫过于让盛宣怀督办芦汉路。第二,张之洞对盛宣怀的才干和能力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他对盛宣怀的多次盛赞即说明了这一点。第三,盛宣怀接受张之洞督办汉阳铁厂的札委即算入了张之洞幕,成了张之洞的幕僚和帮手。这也标志着盛宣怀从李鸿章淮系集团进入了张之洞的势力圈中。第四,张之洞和盛宣怀兴办铁路的思想、观点和办法一致。盛宣怀顺利督办芦汉铁路是张之洞和盛宣怀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两人关系密切的标志。

张之洞和盛宣怀为芦汉路的“权自我操”和“利不外溢”同国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首先,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掠夺路权行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并强索整个山东铁路的筑路权,由此引发了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而掠夺路权是其主要内容和措施之一。张之洞和盛宣怀深刻认识到当时的危险情形,因此,他们坚持粤汉路必须自办,并建议总署力予抵制。盛宣怀认为中国应设立商办中国铁路总公司,由总公司招商修筑中国所有铁路,以助国家抵制之力。张之洞同意此说,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对我国路权的掠夺。另一方面,为坚持“权自我操”,张之洞和盛宣怀坚持中国筑路可以借洋债,但决不能招洋股。张之洞赞同盛宣怀的观点,并向清廷陈明。在他们的坚持下,亟需修建的芦汉、粤汉和沪宁等干支路的兴筑都采取了招华股借洋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铁路主权的丧失。

在保卫芦汉路权的同时,二人也在积极解决芦汉路借款问题。各国资本巨头得知芦汉路借款兴办的消息,便勾结公使、领事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张之洞和盛宣怀也在审慎地选择借款对象。盛宣怀倾向于借美款,但在商谈中,美人以借款无所抵押为由,要求中国“务必与该美国公司签订筑造京汉铁路的合同”。盛宣怀在张之洞的支持下,断然拒绝了这种企图“全盘控制中国的发展”的狂妄要求。随后,盛宣怀又与英、法、德各洋行商谈,但因总署奏请先借洋款再发官本,以致各国借口无官款而提出苛刻的条件。盛宣怀倾向于英国中英公司,但张之洞已与比国领事法兰吉会见并议定了五个极为优惠的条件,认为比国“章程似较英美为妥,惟息尚多,然恳借甚切,当易就范。随后,盛宣怀与比国商谈,比要“五厘息,不扣,条款与英相仿,不提粤汉,似尚可行”,但“要国家作保”。盛认为“比股中恐附有法(股)”,也难保无流弊。最终由张之洞授意,盛宣怀与比利时签订了草约合同。

然而草约墨迹未干,比利时又借口中国新借国债利息高,提出加息、揽权要求,态度十分强硬。无奈,张之洞和盛宣怀“以关外路饵比人”,但“比畏俄,辽路不愿问”。二人又“以芦汉、粤汉均将用美款以慑之,几经磋磨,并允加息,始未悔议”。随后,中比正约画押,借款成立。然而比国屡次毁约,得寸进尺,不但要求加息、包揽粤汉路,而且又请法、俄两国扛帮,这使二人忍无可忍,决心与比利时废约。见中国真要废约,比国王忙电请李鸿章通融,又约法、俄公使向总署施压。1898年8月11日,由总署和张之洞授权,盛宣怀代表总公司将芦汉铁路比国续订合同画押,并获清廷批准。至此,中比芦汉借款问题得到解决。

随后,在张之洞和盛宣怀的共同努力下,挫败了袁世凯对芦汉路主办权的觊觎,使芦汉路于1905年底顺利建成通车,并于1908年从比利时手中赎回路权。

芦汉路的建成,盛宣怀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此张之洞向他祝贺:“芦汉铁路,乃吾兄一人之功” ,而盛宣怀也深知张之洞对他的荐引和保护之恩及“督率兴作”之功,谦逊地说:“芦汉幸不辱命,何敢居功,公且示让,矧在下走”,二人历尽艰辛完成此“他人不愿为,且不能为”之大业,本该额手称庆关系更加密切,但在粤汉路中美废约问题上中两人产生龃龉,又给二人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总之,张之洞和盛宣怀是中国铁路史上两位重要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芦汉铁路是他们精诚合作取得成功的历史见证。芦汉铁路的建成,贯通了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改变了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交通方式,大大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尽管两人铁路建设观点有同有异,关系时好时坏,实践中也有所失误,但在芦汉铁路的建设中二人总能精诚合作,始终把爱国和维护国家利权作为二人共同坚持的目标,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都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1]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M].中华书局,1963.

[3]盛宣怀.愚斋存稿[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刘立强:河北省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亮停:河北省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

责任编辑:朱海涛

猜你喜欢
盛宣怀清廷张之洞
张之洞的“三不争”
做人与处世(2022年4期)2022-05-26 04:43:14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在个人交谊与国家利益之间:井上馨与盛宣怀围绕汉冶萍问题交涉始末(1897—1915)
近代史学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37:18
走错了路,起步即是末路
廉政瞭望(2020年15期)2020-11-18 11:34:11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青年与社会(2019年5期)2019-04-01 09:17:46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资治文摘(2017年6期)2017-10-09 01:24:51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艺术品鉴(2017年11期)2017-04-23 05:17:14
张之洞和盛宣怀在粤汉铁路及铁路借款上的恩怨
张之洞被“教育”
“宣腿一双”
文史月刊(2008年11期)2008-11-26 1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