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美学精神

2011-08-15 00:47:00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22期
关键词:教化论语儒家

王 琳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孔子(公元前551年一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成就不仅表现在他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的理论与实践的贡献,同时也表现在他对艺术独特的见解,构成了他关于艺术的本质、功能和审美标准等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数代美学家的价值取向、审美标准和美学追求,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美学观念。他从“仁”的角度去分析批判有关审美和艺术教育的问题,系统地总结了春秋以前的美学理念和艺术教育实践,创立了以“中和之美” 为精髓的儒家美学体系,具有为政治统治的目的以及为伦理道德观念服务的鲜明的实践性。

孔子所倡导的美,简言之就是“中和之美”,这与他 “中庸之道”的思想是同出一辙的,是“中庸之道”在艺术鉴赏中的表现。“中和”并不是简单的两种理念的折中,而是儒家所坚持的一切事物美的巅峰。儒家倡导所有一切的艺术要达到“仁”的境界,“仁”即“爱人”。孔子的“仁学” 思想强调了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人要相互关爱、互相扶持,反对人脱离群体和社会,反对冷漠的人性。 在艺术中“仁”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孔子的美学就是他的“仁学” 思想的延伸。孔子从“仁学” 的角度去观察和解决审美和艺术的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所以, “中和之美”和“仁”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善良的人性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孔子的艺术精神是与其对人的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了解孔子的艺术精神,必须先了解孔子所倡导的“德治”与“礼治”。“德治”即是对人的道德教化,通过这种教化使统治者和民众达到一种和谐相处的境界,而非一种绝对的对立关系。所谓“礼治”,就是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贵贱、上下、尊卑、亲疏都有严格的区别,个人忠于自身的位置,并安于本分。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是“德治”和“礼治”在艺术领域的延伸,他主张艺术要为“德治”、“礼治”服务,他所有关于美的论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人。

孔子的美学思想在儒家经典名著《论语》中可见一斑。

一、《论语•秦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礼、乐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可以简化为道德与艺术的关系,从教育的角度上说,就是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孔子要求先读诗经,因为诗经易懂,再而学礼,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乐中最终完善自己的人格。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朱熹在《论语集注》里有详细的解释。“兴于诗,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立于礼。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成于乐。”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查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

这首先讲明了一个递进的关系,因为诗经是从感性上学了,礼从规范准则中学到了,最后要通过乐的陶冶融入到人的内心,至此才算完成立人的过程。诗礼乐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三者从本质上看都是一种审美活动,其本质都是艺术的,从道德的感受升华到艺术的感受,或者可以反过来说是从艺术的感受升华到道德的感受,即,三者是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他的一致主要表现在根本宗旨上,都是为了提高人性素质,发展社会文明,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美育主要培养人的个性,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德育主要培养人的社会性,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规范等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然而,无论美育还是德育,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教化人、感化人,使人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程度,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孔子提倡不能将审美停留在感性直观的阶段上,不能一味的迁就感情宣泄的方面,还要有理性的制约,感性与理性的融会结合,人表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意识和行为,那么美育和德育的目的就算达到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描述了这一升华过程。既通过感性,又超越感性,才能完善人格的修养。

二、《论语•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简言之就是正确适度的行为方式,是说快乐和悲伤都要有节制,不要走向极端。“乐”不要乐极生悲,也不要乐不思蜀;“哀”不要悲伤过度,更不要害到身骨。反映到艺术上就是主张诗歌、音乐等要具有中和之美,也比喻处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这也就回归到儒家思想中的经典“中庸之道”。

孔子主张艺术要抒发感情,只有能抒发感情的艺术才具有感染人、教化人的能力,不苍白,有说服力。他并不否定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但是主张表现情感、进行审美娱乐要有一定的尺度,即要把握度的原则,不能过分。感情的宣泄过于放肆而不加约束,作为艺术本身会失去美感,对于社会和个体也都有害。孔子高扬艺术的理性精神,以中和为尺度,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在美学领域中的运用,要求艺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针对当时的艺术享乐主义而发的,很有现实意义,也奠定了中国艺术批评传统的思想基础,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亦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感情不加以控制,堕入粗野的情欲发泄或狂热的情绪冲动中,这种艺术是病态的,不仅得不到艺术上的共鸣,反而使人厌倦和反感。孔子透过物质层面看到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既看到了艺术的积极作用,又看到了艺术的消极方面。在孔子看来中和之美就是美感形式与善的内容的有机统一,艺术作品形式上的美与内容上的善,二者的和谐统一共同成就了好的艺术。孔子把中庸的哲学观点运用到艺术批评,要求艺术和美应把各种对立的因素和谐有机的统一起来,不要强调某一方而否定另外一方。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既相互为存在前提又互相制约,其发展运动在量上、在地位上都必须适度,避免“过”与“不及”,这样,事物才能和谐存在。孔子的艺术标准是中和之美,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和而不同”,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尊卑贵贱安分守己、亲和有序,这些都是他“中庸”思想的表现。

三、《论语•八侑》“绘事后素”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问孔子,这三句话到底说些什么,子夏并非不懂其中的含义,而是觉得这三句话形容得过分了,所以问孔子应该如何理解。孔子告诉他“绘事后素”,即,先有白底然后画画,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好比在一副绘画中要懂得留白,要懂得平淡,若是整个画面被绚丽的色彩填的满满的,多半没什么艺术性,没有什么审美价值,“绘事后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绘事后素”,也是指一个人不要迷于绚烂,不要过分追逐名利荣华,要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孔子以此来比喻“礼后”,他认为仁是礼节仪式的思想内容,礼节仪式是仁的外在表现,首先要注重仁德。诸如此类的叙述在《论语•阳货》中还有“恶紫之夺朱也”、《论语•乡党》中的“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等,都强烈的表现了孔子美学理念中的的政治教化功能,即“礼治”。

四、《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就是要有远大而合理的志向。“至于道”是为人的首要条件,这是教我们立志,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孔子所言的“至于道”实际上是要求我们以“道”为志向,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此基础上树立一个长远目标,并为之奋斗。

“据于德”,是从道德的方面来说,我们做事情要以道德为准绳为依据,不可超出道德的规范,“据于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及自然关系所必不可少的。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

“依于仁”,“仁”是由孔子提出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互相扶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作为一个整体的道德范畴,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 “仁”是儒家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在的则是爱人爱物。做任何事情都要依照“仁”的标准,待人接物要怀有仁爱之心。

“游于艺”,“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御、书、数、射等六艺。孔子以此六艺授徒,但教学内容又不仅仅如此。他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视、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是指军事、武功方面;“御”,驾车; “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在艺术的欣赏与创作中保持一种“游”的心态,“游”的本质是自由,也就是在艺术中陶冶情操,让艺术的心灵和思想保持在一种自由的状态当中。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至于道继而据于德,据于德方可依于仁,依于仁则可游于艺。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要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孔子全部的原则。没有高远志向的人生太过平庸;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便失去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心中无仁爱思想社会就未免太冷漠,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之处;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变得枯燥,生活便失去了颜色。所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点是一个层层递进又缺一不可的整体,四者要均衡发展。

孔子积极提倡并终生坚持礼乐教化,礼乐教化即是用教育规范约束人的的行为,人的一切人性、品质都是通过文化培养而来的,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只作为其中的一种普遍而易为人接受的形式。孔子把诗、乐、舞等艺术融合在教育中,把美育融合在德育之中,从而把艺术作为感染人、教化人、治国安邦的一种手段。围绕礼和乐的各自性能、特点及其关系等一系列等基本问题,发挥了他的艺术见解和美育观点,而这些基本问题的提出和思想观点的建树都具有原创性,并贯穿于先秦儒家艺术思想当中。孔子是艺术上的功利主义者,对比艺术本身,也许他更看重的是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意义。孔子所谈到的艺术往往是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出发的,从社会政治、道德的需要来要求艺术,很少从艺术的本体出发论述艺术的本质和自身规律。由于都是从政治教化、道德培养的角度看待艺术、要求艺术,因此儒家的艺术思想比较紧密联系艺术的社会实践而比较少的关注艺术本身的形式、内涵等。儒家把理性与感性、道德与欲望、理智与情感很好的统一起来,不走极端而走中庸之道。可以追求艺术,但不可以过度的追求,不可以违反道德,即,不可以违礼。而且这种艺术必定是高尚的,是超越了世俗的精神之美,是君子的艺术,在孔子看来,美是包括道德的内容的。孔子的这种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美学观,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观,使诸如享乐主义、纵欲主义这种艺术和思想成为了众矢之的。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尚中庸之道,用中和之法,不走极端,不固步自封,显示出一种开放的胸襟与融汇百川的气度。中国古代艺术、现代艺术不断的从世界各种文化中吸取营养,补充,发展自己,融合出新。儒家对中华民族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1]《论语》,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第一版.

[2]朱熹:《论语集注》,齐鲁书社出版社,1992.第一版.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第一版.

猜你喜欢
教化论语儒家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如何读懂《论语》?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论语·为政第二》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古代文明(2013年2期)2013-10-21 23: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