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娟 (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厦门 361102)
中国画有别于其它绘画类型,主要由三个方面决定:第一、特有的媒介(笔、墨、纸、砚、绢、中国画颜料);第二、特有的表现形式语言(写意、工笔、水墨、设色等不同形式);第三、特有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而特有媒介是中国画的物质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媒介的独特性,就没有中国画艺术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画媒介的产生、发展及运用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中国画媒介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还有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双重关系[1]。
中国画媒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以文房四宝、画轴开篇的08北京奥运开幕式充分地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使得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国热”。中国画媒介已然不再是单纯的绘画工具,它已上升为一种符号,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
绘画媒介是与画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用油画颜料在宣纸上画是不可能画出中国画效果的,国画颜料在亚麻布上同样也画不出油画的效果来。中国画的表现力与中国画媒介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中国画独特的视觉语言正是基于中国画特有的媒介之上的。毛笔以其特有的“锥形”造型,配合墨在宣纸上能造成意想不到的水墨效果,而其种类与性能的不同,更是创造出丰富的视觉语言形象。硬毫因其笔性硬健,弹力强,蓄水少,画出的线条苍劲有力。树木的立干、出枝、勾叶、点叶以及山石的勾勒、皴擦都需靠硬毫来表现。软毫笔性软,蓄水性强,多用于渲染或表现水墨淋漓的效果。兼毫则间于硬毫与软毫之间。长锋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秃笔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趣。再来看看中国画颜料,中国画颜料与墨都有着亲水性的特质,特别是植物颜料,透明感强,在生宣上带有渗化效果。而在绢、熟纸、半生熟纸上的渗化效果不如在生纸上的变化丰富。海派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生纸,由于生纸的敏感性和偶然性,写意作品创作的不确定性,给了画家意外的收获,营造了特殊的画面效果。
中国画理论的形成与中国画媒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画理论伴随着中国画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应运而生,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自成体系,其中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毛笔的出现奠定了中国画以线为主的艺术形式,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气韵生动”阐明了用笔之道。而中国画颜料的丰富为“随类赋彩”的提出提供了可能。“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又需色中有墨,墨中有色”[2]“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的主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理念。石涛的:“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等理论,带有更多的道家哲学意味,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哲学方法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思想、形式和趣味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国画艺术,而它们之间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又形成了现在中国画艺术的总体特色。中国画曾经、现在仍然以一种不断臻于完善化的叙述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它承载着东方人对这一文化所具有的情结和理想[3]。
中国画媒介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产生,其发展及运用受当时的人文背景、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里我以中国画颜料的发展和使用来说明。中国画颜料的发展和使用是有时间性、阶段性的,而它的这个特性就是受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唐代以前对矿物颜料的运用较多,在青绿山水画中,青色和绿色都为矿物颜料。青绿山水在发展之初就选用了天然的青色、绿色作为主要用色,这主要受青铜器文化的影响。青铜,指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而得名。青铜器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已经被制造出来,之后中国经历了长达十六个世纪的青铜时代。而青绿山水中的主要用色——青色颜料的成分是盐基性碳酸铜,产于赤铜矿,绿色也产于铜矿中。因此就出现了青、绿色彩在山水画中运用较早的现象,这与中国在开采铜矿上的时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唐以后随着纺织业的发达,植物颜料逐渐用于绘画。当时,画家称矿物颜料为“重色”,为主色;称植物颜料为“草色”,为辅色[4]。最初仅使用单色的植物和矿物颜料,后来经过改进,创造出间色。如白粉合朱砂为肉色,花青合朱砂为紫色,槐花合石绿为嫩绿色。另外,至唐开始,国家的对外政策变得更加开放,外来颜料先后由西北和海上输入中国。马来西亚的藤黄,印度的天青等,使国画颜料丰富起来,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
至宋代开始,中国画坛涌现出一支独树一帜的画派——文人画,到元代文人画逐渐成为画坛的主流,并对后世中国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在色彩和水墨的运用上,文人画家重水墨轻色彩,主要因为这一阶层往往受过正统的教育,思想上受中国古典哲学影响,自视清高,鄙视明间画工及院体画家,认为水墨宜淡的“玄”(黑)色能表达宁静致远、平淡天真的文人审美情调,而将五颜六色排斥在“俗”与“工匠”之列[5]。这种思想使得颜料的使用在绘画中日趋减少,限制了中国画颜料的发展。
[1]熊长虹.中国画材料与艺术及文化的关系[J].艺海,2007(04)
[2]李洋.从画若布弈到构建意象色彩.水墨研究,2004(07)
[3]叶勇.中国画材料刍议.国画家, 2011(3)
[4]马燕峰.浅谈中国画颜料[J].才智,2011(20)
[5]崔之进.中国文人画色彩的特征[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