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男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是近20年崛起的新一代明星建筑师,2004年,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普立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世界最高荣誉建筑奖项的女性。扎哈•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的大师”,代表着当今最前卫的设计思潮。她以“打破传统建筑空间”作为自己的信条,用独特设计理念和全新的视角切入建筑领域,给予建筑空间不同的解读方式,并彻底推翻了以往建筑已有的固定模式----静态建筑空间的组织方式。美国建筑资深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布尔称:“哈迪德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被随意捏成她想要的空间形状:界面凹凸,地板落差,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内外空间的组合形式的交错……”。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历了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处于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文化、技术手段以及交流媒介错综复杂,各种新的建筑思潮和流派涌跃而出。人们再也找不到一种压倒一切的专制风格,当代西方处于一种多元的复杂语境中。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理性主义等等多种流派并存,这些崭新的建筑流派和思潮各具特色,但他们之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对现代主义建筑观的质疑和批判。现代主义建筑所推崇的“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已不再成为主导地位,它被一种新的建筑理念即“功能追随形式”而改写,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哈迪德事务所的工作方法中可以了解到哈迪德对于建筑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即工作流程通常是:在分析了城市环境和基地的特征,明确了设计策略之后,事务所的设计师开始从哈迪德的构思草图中捕捉她所构思的建筑形象,并把它转化为三位的数字化模型,进一步推敲建筑造型;此后,利用计算机进行空间、结构、光线和细部等内容的反复推敲;然后,再加入功能;最后,再由计算机模型生成工程设计所需要的各种二维图纸,进入施工阶段。可见,哈迪德的对建筑设计规划不是先从平面布局或功能开始的,而是先考虑建筑的空间和形式构成,功能则是在造型生成之后考虑的。哈迪德的这种全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则是对现代主义建筑观中的“形式服从功能”的一种挑战。
(图1)
哈迪德的建筑理念中的“功能追随形式”并不是完全摒弃功能而不顾,而是在设计中对功能的要求较为宽松,建筑内部的布局很少受到功能的束缚,这样能够更好的达到所需要的建筑造型和空间的艺术效果。在满足建筑的环境、造型和空间的要求下,使用功能也基本满足其要求。德国魏尔市维特拉家具厂消防站的设计,是哈迪德第一个建成作品(图1)。消防站的功能要求包括停放5辆消防车的车库和为35名消防员服务的辅助用房,这些辅助用房包括餐厅、训练房、俱乐部兼会议室以及消防员的更衣室和卫生间。哈迪德将这些带有功能性质的房间分散在3个相互交叉与冲突的体块之内。弯曲又倾斜的墙面并未影响到它的功能使用,立面的开窗在满足造型的前提下也与功能紧密的结合----实墙内部是车库,狭缝般的小窗内部是卫生间、更衣室;而大面积的无框玻璃窗对应的则是训练室;楼梯的位置很巧妙的放置在交错的层与层之间并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图2)。由此可见,看似毫无空间秩序的建筑,其实也充分的考虑到了使用功能的要求,并且在建筑中形成多种潜在不可预见的联系。
(图2)
哈迪德设计生涯早期的建筑作品由于其强烈的动感、破碎的形式和构成主义的手法而被冠以“动态构成”的称号。在这些早期建筑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本身具有强烈动感的形式要素----三角形、长弧形和楔形等形状尖锐的板块。这些具有标签式的建筑形式语言的运用,离不开哈迪德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e,简称AA)中所受到的影响。在AA学习期间,哈迪德致力于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Suprematism)和塔特林、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Constructionism)在内的俄国先锋艺术的研究,并从中汲取灵感进行再创造。
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几何化和抽象化:即在动态的、抽象的几何构图中,运用冲突、穿插、叠合与错位的手法,创造出对比强烈、充满动感、极不稳定的视觉形象与构图效果。从哈迪德的抽象绘画到建筑的形式与空间的构成中,这种穿插、叠合与错位的手法无处不在。维特拉消防站由一系列三角形、楔形的线性板片聚集、交叉和叠合而成(图2)。无框的大玻璃滑门穿插于车库的墙体,室内光线的设计使得这些形体彼此映照,空间互相渗透、穿插构成一个整体。作为墙体的板片之间既相互冲突又都向叠合的锐角顶点聚合、流动,使建筑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尤其入口处的雨棚更是整个形式构图的焦点,锐利的尖角像一把飞刀向天空斜向刺出。雨棚悬挑的距离长达12m,投射在墙面上的阴影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的变幻,与纤细、交错的钢管束柱和棱角分明尖锐的钢筋混凝土板片构成一幅动感强烈、视觉冲击力强烈的抽象画。
哈迪德把建筑看成是一个永远都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动态系统,而不是一种终结了的静态体系,强调的是其使用过程的动态性。传统建筑的功能组织,是按照不同的分区和部门将空间分划成静态的、封闭的以及确定的空间单元,其空间组织方式使各个空间单元彼此孤立、自我封闭,缺乏弹性的变化,这类空间被舒马赫称为“片断性空间”,这种单一的空间组织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生活的复杂需求。哈迪德摒弃了传统的建筑组织方式,用动态的组织形式来阐述她的设计语言。在维特拉消防站的设计中,哈迪德将消防站的功能、造型与动力学中的匀、变速运动相联系,用强烈的速度感把建筑外部形态的动态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各个板块之间的连接并不是传统的和谐一致、均衡稳定的静态关系,而是一种错动的、相互冲突的动态关系。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错形成的空间不再是孤立、自我封闭的状态,而是开放的、动感的和可变化的空间。消防站的墙面几乎没有一面是垂直的,甚至连支撑雨篷的柱子是由一组倾斜、纤细、相互交错的钢柱组成(图3)。倾斜的墙面与束管等构件连接一起,使建筑看起来处于一种偏移、错位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在视觉上消防站仿佛是高速运动中的体块暂时交汇而成的刹那景象,这些体块随时可能脱身而去,使消防站看起来动感十足。
(图3 一层平面 )
(图4)
哈迪德很多建成的建筑作品中用地条件都十分苛刻,但哈迪德善于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和重塑,并把它的劣势变为优势,使基地与建筑不仅很完美的结合并具有独特的个性。基地的重塑是哈迪德最常用的提升基地品质的设计手段。她致力于重新塑造和研究基地的特性,有利于使基地所特有的自然、社会和地理特色能更好地展现出来。而这种建筑基地的重塑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基地与建筑的公共化,即建筑基地与周边环境具有共性。从而使建筑基地能够融入周边的环境之中,但同时又具有本身独特的个性。哈迪德的每个设计都关注如何把基地和建筑与周边环境处理的更具有协调,她希望把基地和建筑变为一个混合各种活动的、开放的公共区域。哈迪德认为基地不是孤单的一个整体,它成为分担、融合了城市部分功能的综合体,基地的拓展离不开周边环境的紧密联,因此她尝试各种做法来实现建筑基地的公共化。
如维特拉消防站的设计初期(图4),通过对维特拉消防站周边已完全工业化的场地进行研究,用抽象的几何元素对维特拉消防的基地与建筑中运用,使其不被周围巨大的千篇一律的厂房淹没。这些元素构建成的整个基地,使这座建筑沿主要街道的一面既有特点又富有韵律。这条街道从家具博物馆一直延伸到工厂区的另一端,新建的消防站就坐落于此,主要街道被视作一条线性的景观带。因此,维特拉消防站是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就好像是附近的农场和葡萄园的线性图案的一个人工延伸。它成为这块景观区域的外边界,界定着空间,而非占领空间。通过将其拉伸成为一座狭长的沿街建筑达到了这个目的。它标识出了工厂区的边界,也对周边建筑起着屏障作用。当巨大的红色消防车穿越消防站行驶进入其他建筑领域时,使消防站中的元素融入到公共的元素中与周边的环境起到一个相互呼应的关系,从而使消防站与周边环境进行很好的协调统一。
[1]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3.
[2]刘松茯,李静微.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系列.扎哈•哈迪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3]唐大为.解读哈迪德[D].上海:同济大学,2005,6.
[4]Zaha Hadid1996-2001.El Croquis哈迪德专辑.
[5]霍海鹰,侯玮.漂浮建筑的设计者----解读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12.
[6][美]阿纳森.西方艺术史:绘画•建筑•艺术.邹德侬,巴竹师,刘梃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