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 儿
北方纪行(三题)
慧 儿
“待月西厢下,迎风尘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一段《西厢记》让人们记下了黄河岸边的香艳之城永济,也让很多有情人向往着西轩,还有那座名寺普救寺。
七月七是中国的情人节,在花红绿影中,我走进了与诗与歌与曲与情相牵相随之地——山西永济,永济是元代王实甫笔下《西厢记》故事的发源地。永济古称蒲坂,传说为舜都,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南倚中条山,西临黄河与陕西省交界,这里的风景名胜有著名的五老峰、中华瑰宝唐开元大铁牛、中华第一禅林万固寺、杨贵妃故里等,是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区。
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西北十二公里的西厢村,始建于隋朝初年,在人们眼里,普救寺不单单只是一个求神拜佛的寺庙,还是一个感怀爱情、追忆“红娘传书”和“月下听琴”的地方。每年七月七花好月圆之时,人们纷纷相聚于此,栽下爱情树,挂上“连心锁”,都期盼自己甜美的爱情能够地久天长。
远眺普救寺,只见红墙匝绕,古塔高耸,绿树丛中殿宇隐现。走进寺中,映入眼帘的有山门、大钟楼、大雄宝殿、塔院回廊、梨花深院、西轩、拜月楼,当然最为遐想的是张生跳墙处了。耳畔的钟声响过,我脚踏回廊,曲折迂回之间却是“一见钟情”的诗情画意,巳逝千年的张生邂逅崔莺莺的场景仿佛在“月色溶溶夜,花萌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处低吟。回眸处,莺莺那顾盼留迹的泪眼似在解读:“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踱步梨花院落中,听导游讲述着那份凄美动听的西厢情事,我眼中飘过的是“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传说《西厢记》里的惊艳、闹斋、请宴、赖婚、拷红等场面皆发生在此处,西厢是崔莺莺的闺房,里面塑有张生与崔莺莺的蜡像,那张生手执纸扇,风流潇洒,仪表堂堂;莺莺手抚瑶琴若有所思,千娇百媚,楚楚动人。梨花院落的东厢南侧有一段墙,墙角下的翠竹丛中凸现一块石头,墙外便是一株杏树,导游讲这就是当年张生与莺莺相约、半夜跳墙幽会之处。剧中著名的拷红片段,讲述的就是这对情侣在此相会被崔夫人发觉后拷问红娘一事的来由。而今细细想来,那段历经相思之苦的爱恋,怎一个“情”字了得。
跟随人流,我信步来到普救寺西侧的莺莺塔,据说这塔原名叫舍利塔,只因西厢中一对主人公的故事发生在这座塔下,就被后人称之为莺莺塔了。莺莺塔塔形古朴,以其有奇特的回音现象而著称于世——人们在塔的四周随意以石相击,即可听到塔上传出“咯哇咯哇”的蛙鸣声,世人称为 “普救蟾声”。这一奇观吸引了众多的善男信女前来膜拜,游人也都赞叹称绝。
从塔的西侧绕至寺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亭桥相接、湖山相衔、飞檐翘首、别具匠心的古典小园林,可以想象,当初张生与莺莺一个潜身于曲栏边,一个背立在湖山下,含情叙说相思,缠绵的情景是何等的令人生羡。
夕阳之下,碧水拥莲,竹影迷离。伫立九曲桥畔,翘望拜月亭,我品味着西厢里那对痴情恋人的美好传说,焚香祈祷自己一生相守的愿望,憧憬人间真爱的甜美与温馨。
出差河南济源,去市内拜谒了济渎庙——古时皇上祭祀北海水神的地方。那里有保存完好的宋代雕花石勾栏,这令我眼前一亮。穿过新竹夹道的曲径,款步朱门,复道回廊,我来到了和石木结构的亭子连成一体的石勾栏前。亭子古朴典雅,卓然立于济水的源头。抬头观其造型,想从飞檐和石缝间嗅出一些历史的味道,前后左右把石勾栏看了个遍,摸着它的祥云雕花,仍能感觉到宋人的刀功锉艺和奇思妙想;拍拍石栏,才发现如此坚硬的石头也难敌岁月的风刀霜剑,它已被剥蚀成层次分明的片状了。
在济水源头凭栏,我的思绪也顺着济水流进了历史脉管。从古至今,济水流经的土地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也孕育了无数美女佳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临水凭栏,我想到最多的自然是女人,是被济水滋润着的美丽而鲜活的女子,她们是姝喜、妲己和褒姒。看沧海横流,都是霸王挥鞭,有谁真正关心过那些弱女子们在历史深处的叹息?不知她们是否也曾独自凭栏,把栏杆拍遍,发出过“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慨叹?因为美貌她们走进帝宫成为嫔妃,有机会走近掌控政治与国家命运的男人们,可她们也终因美丽而获罪,成了“红颜祸水”。
我有一本中国古代十大美女的旧挂历,第一个就是妲己。在她妖艳的画像下赫然印着:河南济源人。按照《封神榜》的说法,妲己是殷纣王时蓟州侯苏护之女,被纣王征召入宫为妃,其父送她进朝歌的途中她“被狐狸精附身”,成了“妖妇”。殷商距今已3000多年,这个传说经《封神榜》的大肆渲染,如今已是家喻户晓。《国语》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公元前1047年有苏部落叛乱,帝辛派大军讨伐,有苏部落酋长只好把女儿苏妲己献出来乞和,帝辛带着战利品妲己凯旋时已是60开外的老头了。纣王无道,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周武王趁机发动诸侯伐纣,商的军队阵前倒戈,武王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在一年后(公元前1046年)的2月27日自缢而死。
纣王老年纵情酒色是事实,但说他“听信妇言”对妲己言听计从,这并不切合历史事实。因为商代人很迷信,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决定吉凶,这在甲骨文中已有确切记载。妲己影响政治的能力微乎其微,她只不过是帝辛晚年的宠妃,说妲己是亡国祸水是高看她了,更何况妲己被迫入宫时还只是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孩,其生理、心理都还没有发育成熟,而且家园刚刚惨遭掳掠,说不定她还没从丧亲的悲痛中走出来呢,把险恶心机与政治阴谋强加在一个才十三四岁的女孩身上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千古蒙冤的皇宫嫔妃里,妲己并不是第一个,在她之前还有夏桀的妃子姝喜,后人把夏朝亡国归咎于她。夏、商和西周的灭亡,分别由三个女人姝喜、妲己和褒姒当了替罪羊。当我们拨开战乱、纷争与血腥,才看清了她们原本那么美丽和无辜,名垂青史也好,遗臭万年也罢,她们都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是非功过只好任由后人评说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朝代的兴亡更替是经济实力和人心向背的较量,和执政者身边女人的关系并不大。欧阳修有诗云:“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是的,对国事压根儿就懒得过问的锦衣玉食的高级官僚,又怎会与红颜们一起搞什么策划呢?想到这里心生快意,假如有酒,我愿与醉翁欧阳修先生同饮,一醉方休!
呵呵,历史的烟云早已远去。抬望眼,阳光正好,景区内笑逐颜开的红男绿女,又有几人会像我这般凭栏呢!
深秋时节,我来到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东北22公里的河边村,携着习习凉风走进了阎锡山故居。
跨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阎锡山故居”五个金黄耀眼的大字。放眼望去,这是一座民国初期的仿古建筑,宏伟壮观,雕梁画栋,高墙护卫,地道互通,酷似森严的封建城堡,给人一种肃穆之感。
我在导游的引领下缓缓参观故居,据说故居从始建到建成长达14年,耗资140万两白银。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现存的还有18座院落575间房屋,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这样一座规模宏大、耗资巨大的建筑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只有富商高官才有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
参观阎锡山有关陈列室,端详那一件件陈列物品,聆听导游的娓娓介绍后,我对阎锡山其人才有了更为细致的了解。
阎锡山是一个深不可测、颇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他一生历经了清王朝末年、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统治、民族抗日战争、国共决战、残留台湾几个时期。他的思想、政见、做法可谓独具一格,在各个时期中具有许多军政者所不具有的特色。在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他变得圆滑世故,不仅政治上看风使舵,虚与委蛇,处世上也奉行不偏不过的思维定式。他深谙权术,朝秦暮楚,28岁就当上了山西都督,开始了对山西长达38年的绝对统治,有“土皇帝”之称。对内,他提出了“保境安民”的口号,努力发展种植、水利和工业,他还在经济极为窘迫的情况下修了一条让世人贻笑至今的同蒲铁路。对外,他长期奉行左右逢源的政策,为的是确保自己在山西的利益。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故伎重演,一方面积极准备抗日,组织了“牺牲救国同盟会”,建立了“抗日决死纵队”,可另一方面他又秘密勾结侵华日军谋求一己私利。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这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哪个鸡蛋也不能踩破”。抗战胜利后,他积极参加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战,在山西大肆推行以清洗共产党为目的的“三自传训”……由此可见,阎锡山这位民国的山西王,的确是个极为复杂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的言行和功过是非,极具复杂性、多面性。
沉思之中,我们走进了东花园。这里的建筑全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飞檐走兽,雕梁画栋,气派非凡,十分讲究。东花园里盆栽的杜鹃、铁树,正在秋风中摇曳生姿,给这座高大宏伟的故居平添了几许生动。恍惚中,我仿佛看见一身戎装、斜挎军刀的“山西王”阎锡山的模糊背影……
吴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