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蒋兆和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特点

2011-08-15 00:47孟庆涛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徐悲鸿物象人物画

孟庆涛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徐悲鸿蒋蒋兆和都出生于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二十世纪初,苦难的社会现实使他们不满足于在传统的笔墨形式中寻求精神上的陶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都选择了“为人生而艺术”的道路,将目光投向社会现实,在作品中寄托对基层民众的深深同情。徐悲鸿坚信“艺术是与生活的表现有关联的,研究艺术不能离开生活不管”。蒋兆和在1941年也宣称:“惟我之所以崇信者为天地之中心,万物之生灵,浩然之气,自然之理,光明之真,仁人之爱,热烈之情。”

一、 强调真、善、美三者合一

徐悲鸿、蒋兆和倡导真、善、美三者合一的艺术观,以真实、淳朴、富有美感的作品达到“穷造物之情”“探人生究竟”。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价值观,是徐悲鸿写实主义思想的根本动因。他反复强调:“艺术有三大原则,即真善美是也。”并且认为“真者精诚之至也,此不必多提。现所欲言者,则艺术两大原则,惟‘美’与‘善’,此二者有包含‘造物’与‘人生’。造物与大自然之间,则‘美’也。体会人生则‘善’也。中国艺术偏重于‘美’,而少于‘善’。”徐悲鸿认为“当然艺术最重要的原质是美,可是不能单独讲求美而忽略了真和善。”晚年的蒋兆和,更是反复谈论真、善、美,他认为真即是感人的“真实”,善即“促进人类进步”的思想境界,美即艺术美的“规律”,三者缺一不可。

元代由于文人思想的兴起,能寄托文人雅逸超脱情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得以发展,人物画逐渐远离社会,渐趋衰落,以致近代画家“皆忽略人物活动而只注意山水因此发生艺术与生活脱节现象”。徐悲鸿认为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人物画是最能满足社会需要和最易于被大众欣赏接受的,因为人大到英雄豪杰,小至普通民众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和读者是没有距离感的。徐悲鸿说:“吾人努力之目的第一以人为主体”,“要以人的活动为艺术中心”。蒋兆和认为自己的创作“无超人逸兴之思想,无幽闲风雅之情趣”而专注于描写“人之不幸者灾黎遍野,亡命流离,老弱无依,贫病交集,嗽嗽待哺的大众”。

二、 坚持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造型美学观

“惟妙惟肖”是徐悲鸿写实主义造型美学观的基本点。他说“妙属于美,肖属于艺。故作物必须凭写实,乃能惟肖。待心手相应之时,或无须凭写实,而笔下未尝违背真实现象,易以浑和生动逸雅之神致,而构成造化,偶然一现之新景象,乃至惟肖……”这里涉及到“美”与“艺“两个概念,按徐悲鸿《美与艺》一文中的解释,“艺”是指技艺技巧,是描绘物象的客观直接手段,“美”是艺术家通过作品最后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所谓“妙”与“肖”的关系,实际上类似于古人所论“神似”与“形似”的关系,有形似而无神似者,有形神皆备者,也有不似而似者,徐悲鸿所主张的是形神皆备,也即“妙之肖”,它必须以“肖似”也即形似为基础。“惟肖”是对客观物象的真实反映而不是照相式的拷贝,“惟妙”则是高品位的艺术表现,即“生动逸雅之神致”。这与传统画论中所说的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蒋兆和在《徐悲鸿彩墨画.序》中说:“悲鸿先生提倡作画必须写实,画人尤当做到‘惟妙惟肖’。所谓‘惟妙惟肖’,就是‘形神兼备’的意思。作画达到形肖较易,求肖而又能妙实难……正是自古以来的中国画家所追求的艺术真实,绝非自然物象的表面摹写。”

三、发展基础课教学体系和写实水墨人物画体系

提及“融西入中”,人们都会想到与近代自然科学成果有关的光影、解剖、比例、透视等西方写实造型观念。中国画的“融西入中”其实就是将素描的造型形式融入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形成“包含着素描因素的笔墨”。它从本质上来讲是笔墨形式而不是素描形式,因为它依然包含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造型观念,依然使用中国画工具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引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包括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在徐悲鸿所倡导下,通过蒋兆和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写实水墨人物画体系。加上来自延安的革命写实传统,三者合一使写实水墨人物画成为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人物画的主流。

徐悲鸿提出了革新中国画的方针:“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提倡融合中西、大胆革新中国画的做法。具体到人物画,强调融入素描造型功力,在他看来,要打破中国传统的守旧之风,需要的是西方的科学、写实的造型观,主张以实实在在的形象来反映现实,贴近大众。遗憾的是,建国以后徐悲鸿还没来得及对人物画笔墨与素描的问题作深入地研究,便于1953年9月病逝。

蒋兆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一领域继续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创立的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教学思路是:强调从物象本身的结构出发,运用线的变化去表现物象本身的精神特征。“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是中国画的造型原则,白描是“骨法用笔”的表现形式;以中国画造型法则为主,不全部搬用西洋素描,主要吸收其分析对象的科学知识,舍弃其光色体面的详尽描写,形成以白描为骨干、皴擦表现体面转折,求得整体统一的中国画素描教学体系。

在创立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基础上,蒋兆和又进一步探索完善的水墨人物画写生教学体系。蒋兆和认为:中国画的“骨法用笔”即造型法则,具体表现为白描手法,白描也是水墨人物画的造型基础,水墨人物首先用线去勾勒具体物象的结构,然后再以笔墨的轻重曲直、浓淡虚实以体现物象的质感和量感。他抓住“以形写神”这一根本精神,认为笔墨的变化以造型为依据,笔墨的浓淡虚实在于表现形象的凹凸,线条不足于表现时,运用皴擦以突出体积的主要部分,笔尚不足以完整统一表现形体,则施以浓淡墨色渲染。他又研究了中国古代画论的笔墨观,将笔墨的关系进一步概括为“以墨随笔,以笔取形,两者互相发挥”的关系,将笔墨的功能概括为“以笔为主见其骨,以墨为辅显其肉”。

两个体系的建立完成,我们可以看出:徐悲鸿、蒋兆和所倡导的中国人物画的“融西入中”其实就是在追求笔墨价值的前提下,将写实的形式融入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注重个性形象的具体性。他们强调素描造型基础功力,追求写实,这对改变宋元以来人物画“千人一面”的人物形象问题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猜你喜欢
徐悲鸿物象人物画
“大奇至美
——徐悲鸿经典作品展”
意象与形象、物象、意境
——“意象”阐释的几组重要范畴的语义辨析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