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倪瓒绘画中的思想内涵

2011-08-15 00:47王晓笛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倪瓒笔墨山水画

王晓笛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常州无锡人。原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幼霞生、荆蛮民等,因其性格怪异被人称为“倪迂”。出身于江南富豪,其父兄皆为地主兼商人。早年父亡后,其兄倪文光主持家道,倪瓒三十岁以前过着不问世事、专心读书作画的生活,后其兄去世后,继承家业,管理家财。因不善理家,挥金如土,最终散尽家财,开始以船为家,过起往来于五湖三泖之间、寄情于山水诗画的生活。空虚的生活使他的思想越发的空虚幻象,最终在艺术上形成了崇尚疏简空寂的山水笔法。由于他开创了前人所未达到的“抒写胸中逸气”的意境,重视主观情感的抒发,形成了“疏离”的山水画风格,被后世人奉为山水“逸格”之最。

元代是山水画风变革的重要时期,文人画家多革新古法、追求笔墨情韵、讲求以情构境,而倪瓒的绘画更是别具一格。他的山水虽造物于实景,却不单纯的描摹,而是在绘画中构建“逸气”,天真幽淡,萧散简远。这是一种既以自然山水作为基础,又突出画家心灵意境的创作手法,是文人画中的最高典范。

所谓“逸品”,是中国绘画的品评标准之一,而得逸名者,笔墨应简淡自然,气质应清高脱俗。倪瓒在自己的诗文中也提出了“逸气”及“逸笔”的思想观点。

关于倪瓒这种观点的阐释,涉及到三段文字:

《题画竹》:

“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

《答张藻仲书》:

“瓒比承命俾画陈子柽《剡源图》,敢不承命唯谨!自在城中,汩汩略无少清思,今日出城外闲静处,始得读剡源事迹,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趣,盖我则不能之。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意。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为方厓画山就题》:

“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为问方厓师,孰假孰为真?墨池挹涓滴,寓我无边春。”

综合三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倪瓒艺术中所提倡的“逸笔”其主旨是“写胸中之逸气”,这也是其艺术的基本内涵。倪瓒“写胸中之逸气”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精神上的“逸”

倪瓒在抛开一切家产,孤舟悠游于太湖之中,不问尘世,放空心灵,这种隐逸生活的状态是“逸”的精神表现。他把自己放逐于自然之间,融入于山水湖汀之中,脱离世俗,以表身心高洁。而倪瓒这种“逸”的表现,也是元代社会主观精神下的产物,由于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汉人受到歧视,在长期压抑的生活中,士人们开始归隐山林,使整个身心都融入其间,以求精神上的解脱。此外,“逸”是道家美学中“虚静”与“空灵”的体现。虚静和空灵是中国艺术上的一种审美境界,是利用虚白和空无而构造有无相生的灵动空间,因为虚白恰如虚空,看似空无一物,却充满灵气。倪瓒一生中最早信奉的宗教就是道家,道家对其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体现在其作品上,诸如《容膝斋图》《紫之山房图》《竹林亭子图》等,或是画中空亭不着一人,或是留白中景不着一物,这些都显现出倪瓒山水画中留白不着一物的做法,实则是借此表现空间的组织结构。因此在画作中,由极为简约的笔墨和大片留白来构图,所产生出的抽象空灵美,正是倪瓒艺术精神上“逸”的真实写照。

二、笔墨中的“逸”

笔墨是构成绘画作品的基础,笔墨形式是绘画作品艺术风格的表现,也是画家思想情感的传达。因此,画家本人可以大胆的加工或删减,创造出极具特色和个性的艺术形象。倪瓒在《答张仲藻书》中说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可见倪瓒的“逸气”表现在笔墨形式上就是“逸笔”,即“逸笔草草”和“不求形似”。

1.“逸笔草草”

所谓“逸笔草草”不单单指率直或率真,可分为两层涵义:一是“逸”,是指画面上具有的一种有意无意、若淡若疏的萧散闲逸的韵致,实际上就是文人雅意胸襟的自然流露。二为“草草”,就是画家用简练的几笔线条来刻画事物的生动形象。这两者在倪瓒的画作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在其《幽涧寒松图》中笔墨的简淡、意境萧疏荒寒表现的尤为突出,画中山石以干淡笔墨勾出轮廓;松树则以两笔勾勒,不皴不染,松针更是寥寥几笔。倪瓒的画作中,中景大片留白,这种“空”的表现,实际上是从“无”到“有”,由“实”到“虚”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笔墨的简洁和空疏产生出倪瓒画作中的“逸”,使得倪画表现出清淡萧疏、逸气高古的意境。

2.不求形似

倪瓒的绘画注重“逸笔草草”,忽略了对“形”的把握。当然他这里所说的“不似”,不是脱离真山真水的自然形象,而是表达他心中的山水之美。在《为方厓画山就题》中曾说道:“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倪瓒在早期绘画中还是十分重视“形似”的。但是这一时期虽然注重形似,却存在着两个缺点:一是似(缺乏情趣的形似);二是见什么画什么,缺乏剪裁(见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但后期画作中,倪瓒并没有抛弃“形似”,反而在继承北宋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文人画创作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深化,形成了对太湖沿岸景致的“表现性的写实”。也说明了,倪瓒的绘画不是舍弃形似,抛弃对自然中景物的再现,只追求主观情感的表达。他是把自然山水形态和写意精神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真正达到了“以形写神”“神形兼备”。

由此可见,倪瓒作画旨在借以笔墨草草、以不似而求似来表现其胸中逸气。这种“逸气”的形成既避免了宫廷画家的保守与刻板,又使得文人绘画变得高雅而深刻,并成为元代文人绘画中的典范。

倪瓒的山水画不仅是继承五代北宋的风格,在理解、吸收、消化他人长处的同时,自我创造,自我发挥,创造出独特的山水意境。倪画惜墨如金,却又注重用笔,几乎没有成片的墨,但内涵丰富,笔简意繁。他以天真幽深为趣,章法极简,多用枯笔干擦,于简中寓繁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中国山水画的新形式,而他独特的笔墨与构图使得其作呈现出清淡萧疏、逸气高古的超凡意境。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中评价其说:“迂翁画在胜国时可称逸品”“独云林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倪瓒的山水画中这种“逸”的境界与格调,是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个人学识修养相互联系的,其艺术的高度更是后人难以企及和效仿的。

[1]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2]第六十二集•倪瓒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3]岳.倪瓒作品编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华.元代画家史料•倪瓒[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卿.承传与演进——渐江与倪瓒山水画风比较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倪瓒笔墨山水画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图说书法(155)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笔墨名家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