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贾宝玉的爱情与婚姻悲剧的意义

2011-08-15 00:47:00陈永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合川401520
大众文艺 2011年16期
关键词:宝黛贾宝玉黛玉

陈永红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合川 401520)

在明清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红楼梦》,鲁迅曾说:“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是说无才补天的一块顽石在人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族由盛转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演绎了一场“悲金悼玉”的故事,其悲剧意义值得深思。

一、对封建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反思

林黛玉,薛宝钗皆为封建社会和文化的牺牲品。

林黛玉是小说中宝黛爱情悲剧的女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叛逆者的形象。她生于“清贵之家”,母亲早丧,从小读书识字,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但作为女人,不能留在家中守祖业,被送到花柳繁华的荣国府,不久父亲去世,从此无家可归,于是长期寄居贾府,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由于家境的没落,加上封建社会严重的男女尊卑论,在龌龊,势力的贾府,她敏感地注视着周围,唯恐有人对她表示轻蔑,因为这样,她不愿同流合污,始终保持纯洁高贵的心,用“比刀子还尖”的话去刺伤周围的人,所以在众人的心里,黛玉“小心眼”,“苛刻”,只有宝玉才能理解她,懂她,成了她唯一的知己,她对宝玉的爱也成了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于是她追求爱情,和宝玉一起鄙视功名利禄,但黛玉由于没有了双亲,婚姻没有了依靠,并且这种自主的爱情与封建婚姻是水火不容的,因此,她更加焦心,更加多愁善感,思想也更加叛逆,这样的思想越深刻,黛玉也就离死亡越近!尽管她与宝玉一同抗争,但她的无助注定了她和宝玉的爱情是个悲剧。她也必然会成为封建制度和文化下的牺牲品。

宝钗是皇商家庭出生的贵族小姐,又是一个被封建思想浸透了灵魂的典型淑女,是封建礼教教化的典型代表,她的思想性格与宝黛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但自己信奉封建道德,而且还劝黛玉、湘云和宝玉不要背离封建道德。有一次,她和湘云谈论诗题时说:“究竟这是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织针线,是你我的本事……”她虽然对宝玉颇有好感,但对他的“痴”“狂”甚为不满,常常劝宝玉钻研八股文,将来“金殿对策”,一举成名,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伦理道德规范,加上她又有美丽的容貌,出众的才华和广博的学识,以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处事才能,赢得了贾府上下人的欢心,成了众人心中标准的“宝儿奶奶”,最后,她也如愿以偿,得以和宝玉完婚,以求实现她的人生梦想,但同时也丧失了珍贵的普通女性的纯真天性,也丧失了真正的爱情,宝玉最后出了家,她在美好的年华就开始守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封建荣名和地位孤独一生,成了封建社会的另一类牺牲品。

二、精神的觉醒

(一)对爱情与婚姻自由的大胆追求

宝、钗、黛出生在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封建社会。宝黛的爱情悲剧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反叛,贾宝玉不顾“父母之命”与黛玉相爱,追求自由的爱情,去践约“木石前盟”,几次摔玉,并大胆、勇敢地喊出:“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木石前盟”是自由的恋爱,“金玉良缘”是尘世和父母的安排,宝黛的爱,表现了宝玉对于美的追求。黛玉死后,宝玉“奉旨”完婚,但到底“意难平”,最后抛弃了宝钗,背叛了“金玉良缘”,酿成了另一个悲剧,表达了宝玉对世俗社会制度的反叛和对自由的追求。

(二)宝玉对仕途功名的厌恶和反叛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基于共同的思想追求——对功名的厌恶,对自由的追求。爱情的破灭也有这点原因。宝玉与宝钗的婚姻破灭也是因为他们彼此的追求格格不入,宝玉对功名的厌恶和黛玉的死最终导致了他彻底的背叛家庭,封建制度,展现了作者在精神追求上看到的一丝曙光。

在宝玉生活的那个时代,一个青年男子,特别是像贾府这样的贵族家庭的后代,通过科举考试,读书做官,挣得功名利禄,光宗耀祖,这在封建家长们眼里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许多人都在走的一条路,但宝玉恰恰对这些不感兴趣,也不愿走这条路。

在第三回宝黛初会后,有《西江月》二首这样描写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始草莽。潦倒不通事物,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是曹雪芹给贾宝玉画的像,看似嘲讽宝玉,实则赞扬他。在封建正统人的眼中,宝玉是一个禀性乖张,生性怪辟的人,是“似傻如狂”,是“无能”“不肖”等。他的许多言行与封建贵族家长们的希望和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对时文八股之类深恶痛绝,他说时文八股“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第七十三回)。而且把读书上进的人叫“禄蠹”,著名的《红楼梦》人物画家戴敦邦评价宝玉说:“他应当是水做的骨肉,童贞的身,没有丝毫旧官场男人的浊臭气”。但他并不是什么书都不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喜欢读“旁学杂收”之类与科举考试毫无关系的书,如《西厢记》等书,喜欢读诗词,这恰恰就与黛玉的秉性相合,得以滋生爱情,黛玉从不劝宝玉求取功名,这就违背封建家长们的意志,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宝钗虽然迎合了家长们的意志,却不合宝玉的心,最终,也只能以悲剧收场。

注释: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99.

[2] 张庆善,蔡义江,沈治钧,曹立波,孙玉明.《红楼梦中人》[M].中华书局,2008.9.

猜你喜欢
宝黛贾宝玉黛玉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读天下(2019年22期)2019-08-14 02:23:22
黛玉讲诗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46
《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28
黛玉为什么爱哭?
海峡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 02:56:40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3
从信息修辞学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4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尤三姐柳湘莲的关系在宝黛爱情中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