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相君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
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宝库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中国民族器乐中的瑰宝。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在古筝演奏的技法方面,山东筝派与河南筝派的不同点最突出之处是大指、中指及左手的技法。
山东筝,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击筑、弹筝”,所以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筝。传统的山东派古筝主要流传在鲁西南的荷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荷泽地区的郓城、鄄城一带,尤为兴盛。
山东筝曲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着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大板编组而成。由于筝是琴书伴奏乐器之一,琴书音乐的曲牌、唱腔自然可以在筝上演奏,有些在筝上演奏的琴书音乐经过了久远的年代与长期的传承,逐渐被筝器乐化了,变成了筝独奏当中的精致小品,例如,高自成先生的《凤阳歌》等。
1.花指:是指大指连托几根弦的技法,又被称为“花奏”。这是山东筝曲中使用极其频繁的技法之一。它在乐曲中既出现在不占时值的装饰音中,也出现在乐曲的弱拍、强拍中,与旋律紧密相合。花指又分为:“空板花”“实板花”“花指”“滚板花”等。“花指”作为装饰音出现,弹奏时只是快速地带过,不占乐曲的时值。“花指”在强拍出现,演奏时要使其成为旋律组成部分。“花指”出现在弱拍上,演奏时要轻柔,为中指的旋律来做衬托。给人以晚风轻吹,銮铃相击的意境。在乐曲的演奏中,花指的演奏不仅要根据曲谱的标记来演奏,更应该联系到曲子的整体情感处理、曲子所表现的意图等各个方面来演奏。
2.摇指:摇指是由大指快速“托”“劈”的弹奏构成的,音响的立体感很强。。特殊技法与特殊节奏性的结合,就形成了具有特点的山东古筝小摇指。山东筝摇指时一般都是先“劈”后“托”,这是为了使摇指中第一个音的音质干净而形成的。“劈”由大指向内,即用指甲背面向高音方向触发弦音。这样的演奏手法,比“托”时略发毛躁的音色纯净。
3.中指:中指常常与大指配合,形成“大撮”或者“大勾托”,但不独立演奏旋律。山东筝曲中的旋律多为中指先“勾”,大指再“托”,中指力度也略重于大指。这种用法在其他的筝派中并没有见过。
4.食指:食指的指法有“抹”和“挑”两种,山东筝曲中食指用得相对较少,一般用来协助大指弹奏。《书韵》是山东筝曲中唯一以大指和食指配合演奏主旋律的例子。
5.揉弦:“吟”“揉”等技法都属于“揉弦”。主要根据乐曲的情绪来处理揉颤幅度的大小和频率的快慢。
6.滑奏:“上滑音”“下滑音”“按音”等都属于“滑奏”类。山东筝曲的滑音多是上滑音,而且速度、长短和力度上都多变。
河南筝曲的渊源主要依托于“河南曲子”。据记载,在明朝,一种当地的民间说唱音乐被称为“河南曲子”。到了清朝中叶以后,这种说唱形式仅在南阳地区十分兴旺,所以又称之为“南阳鼓子曲”或“大调曲子”。“大调曲子”由带有唱词的“牌子曲”和纯器乐的“板头曲”组成。筝是其中重要的伴奏乐器之一,同时,也脱离说唱而独立演奏。在现存河南筝派的代表性曲目中,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头曲”与“牌子曲”。“板头曲”是用乐器演奏的乐曲。早期的“板头曲”旋律简单,一般都依附于说唱,并在开唱之前演奏。它既有前奏曲或开场曲的含义,同时又有活动手指、调整琴弦的功用。“板头曲”在演奏形式上很灵活,多数的曲子既能合奏,又能独奏。合奏时所用的乐器有三弦、筝、琵琶、扬琴、二胡、洞箫、板、八角鼓等,其中三弦、筝、琵琶是最主要的。“板头曲”的曲式结构十分严谨、工整。大多数乐曲的乐段及乐句划分得很清楚,而且很讲究对称性与规则性。同我国许多传统的民间器乐曲一样,“板头曲”也采用六十八板。全部乐曲在速度上分慢、中、快三类。慢板和中板,每一小节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眼”。快板则每拍为一“板”,因使用2/4拍记谱,故只有三十四小节。
河南筝派的演奏方法相比起山东筝派来说:
1.多地运用花指:在河南筝派中,“花奏”称为“拂”。在乐曲中,花奏一般不占时值,只做装饰效果。河南筝曲中的花指出现在弱拍,音符比较密集,色彩比较厚重,在旋律中起连接乐句的作用。
2.指的连续运用:河南筝曲的在演奏时,连续运用大指的情况很多,力度也比较大,因此弹奏出来的乐曲也铿锵有力。这是河南筝派不同于其他筝派的运指规则。这一技法要求演奏者的拇指必须灵活,并且要在演奏过程中力度与手指的放松相结合,触弦干净利落,声音具有饱满性。
3.摇:游摇是河南筝曲中的特色技巧,是曹东扶先生专为演奏哀伤的旋律创造的。在演奏时,右手大指以大关节为活动部位,弹奏时和山东筝派不同的是先“托”后“劈”,连续快速的托劈,从筝码的较近处由弱到强地向岳山移动,音色由朦胧逐渐变的明亮。左手按弦时,边滑边颤。如此,形成了河南筝派在摇指的音头上有较强劲的倾向性。这种技巧在演奏节奏缓慢,带有哀伤情绪的筝曲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悲剧效果。以音色、力度和左手颤音幅度的变化,来表现音乐的复杂内涵、游摇技巧,以及粗狂奔放的地方性色彩。
4.剔:中指向外弹弦叫做“剔”,其常常与大指“托”连用。被叫做“倒剔正打”,是河南筝派中一种具有特色的特有指法,它比“勾”更为强劲。
5.弹间奏:这充分利用了古筝琴弦余音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凄楚委婉的效果。其技法是右手大指弹奏后,左手按弦一次,紧接着中指勾弦后,左手利用右手大指弹弦的余音再揉弦一次。
左手的颤音打造出夸张的吟弦,充分突出了雁群的悲号。用力度的弱、强对比来表现出伤雁痛苦的微弱呻吟和雁群的悲号,突出了悲剧色彩。
6.揉音:在河南筝的揉音中,左手连续滑按两次。多用于表现激烈的情感。
除上之外,在河南筝派中,颤音和速滑音也是极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比如说颤音,又分为大颤音和小颤音。大颤音就是在演奏时,颤音的幅度一般比普通颤音要大,通常表现为超出一个小二度。大颤音在表现激烈,情绪起伏大的情感时常常用到。还有小颤音,小颤音是在表现极为悲伤的情绪时使用的。它的特点细密如雨,幅度较小,是通过左臂肌肉暂时的紧张形成的抖动而产生的。在弹奏后,左臂应该立刻恢复放松的状态。如《苏武思乡》,乐曲表现的是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坚贞不屈,忠汉不移的动人故事。乐曲开始时采用了深沉、抑郁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然后配以左手的小颤、大颤等技法,让我们仿佛看到在冰天雪地的北国之地,风烛残年的苏武步履艰难地放牧在北海边,洋溢着苏武远离中原,独在他乡的苦闷心情。
山东筝派和河南筝派是“北派”乃至中国古筝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和河南两地相邻,两省文化交流甚为频繁,两个筝派在很多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异彩纷呈。山东筝派与河南筝派的风格体现在其音乐的演奏都吸取并继承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及地方性色彩,而风格的不同则体现在曲式结构和节奏上;技法上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其单音技巧、和音技巧等方面,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大指、中指及左手的技法。通过两个筝派的艺术风格和演奏技法的对比研究,使我掌握了两者的风格内涵与演奏技巧,将两种筝派特色融会贯通,更好地运用到今后的演奏实践中,提高演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