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宪伟 (唐山师范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巴托克是二十世纪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民族音乐学家。1881年出生于昔日匈牙利,六岁起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钢琴,18岁时巴托克进入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巴托克发现过去一直被误认作匈牙利民歌的许多曲调,实际上只是一些广泛流传又被李斯特和勃拉姆斯浪漫化了的曲调。于是,从1905年开始,他同柯达伊一起开始搜集民歌,他们收集的民歌总共有三万首以上。通过搜集、整理、研究这些民歌,后来,他找到了一条新的创作途径——不抛弃西欧的古典音乐创作体系,同时采用地道的匈牙利民间音乐,又运用二十世纪以来的各种现代作曲技法来创作自己的作品。这种创作风格使巴托克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独树一帜,他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巴托克的《献给孩子们》儿童钢琴曲集,是他用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东欧地区的民歌旋律作为主要素材所创作的风格统一的乐曲集。这部作品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民歌的研究成果。这部钢琴曲集共分为上下两卷,总共有八十五首钢琴小曲组成。其中第一卷四十二首,第二卷四十三首。他的这些乐曲的旋律全部采用他收集来的民歌旋律为素材进行改编。主要手法是将旋律基本保持不动,运用和声变奏的方法将歌曲变化重复若干遍。他不断地在这些作品中努力探求与这些民歌旋律相适应的新的和声语言。
在传统的大小调体系的功能和声中有自然大调与和声小调两种常用的的调式,在有些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作品中也有时会使用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在传统功能和声的序进中,属功能在所有的和弦中有着重要的确立调性的作用,它作为不稳定功能的代表,与稳定的主和弦共同确立调性。其中,属和弦中的导音本身对主音有着强烈的倾向性,上主音对主音也有着倾向性,属音对于主音也有一种和声的倾向。传统和声中的离调、转调与调式交替,通常总是通过临时的导音形成新的变化音而实现调性变化的。所以,可以看出来导音在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部《献给孩子们》曲集当中,旋律的素材来自民间歌曲。很多旋律中是由不包括六级与七级音构成的不完全的音阶,也有的旋律是采用的五声调式或者以五声调式为主的六声或七声调式。很多调式的音阶中不存在有导音,因此也就不依靠它来支持主音。
巴托克看到了这些旋律的调式音阶的特点,他并没有在这些民间歌曲构成的旋律上生搬硬套传统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他通过深入地挖掘这些民歌旋律自身所包括的和声内涵,大量地运用各种新颖的、现代化的和声手法,并使之与这些旋律取得很好的有别于传统的音响效果。在这部曲集的和声运用上,他不再使用传统大小调和声的功能和声的用法,努力探求一些与中古调式旋律、五声性旋律风格适应的,既要突出和声民族化又能体现二十世纪现代风格特点的和声效果。所以,从和声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献给孩子们》钢琴曲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在《献给孩子们》的和声运用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综合调式的使用,调式的综合性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不同类的调式在音乐作品横向上的综合运动,其中包括同音列调式综合与同主音调式综合两种方式。同音列调式的综合在这部作品中存在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旋律的进行中,得以强调不同的主音。第二种情况是将整个旋律用与之不同的调式来配置和声,形成纵向的调式综合。
巴托克在音乐创作中是这样运用这种调式综合的,他把民间的和传统结构的单一调式作综合性的扩展,使音乐在与传统相联系的基础上,即保持特定的民族风格,又使其与二十世纪高度发展的作曲技术相匹配。例如这部作品第21首的开始部分。其中前四小节旋律的构成采用的调式是在F宫五声调式,5-8小节的旋律音同前四小节一样,但他已经交替到了D羽五声调式上,与F宫属于同音列不同调式的交替与综合。同音列不同调式的综合,是民间音乐中固有的特点之一。这种调式的综合不会产生新的调式音,所以其调式的综合会显得十分自然,有时不易察觉。
再比如第29首的开始部分。其中前8小节是乐曲的引子部分,左右手八度重复一个引子音型,采用的是E羽五声调式。第9小节开始时乐曲的主题部分,旋律在左手的低音声部,高音谱表选用音型和声做伴奏衬托。左手的低音旋律的主题9-12小节采用的调式是G宫五声调式,13-16小节的旋律交替到了E羽五声调式上,与引子的调式一样。E羽调式与G宫属于同音列不同调式的交替与综合。
另外,这种调式的综合还可以体现在同主音调式的综合上。
例如第108首的开始部分。在这个例子当中,巴托克将#F与F两个音同时综合在了一起,并在音乐进行过程中形成了以这两个音为三音的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的综合,这其中D是两个和弦的根音,同时也是调式的主音。这样产生了同主音大小三和弦。(这个概念后面会介绍)在这里我们来看它们形成的调式是D大调与D小调的综合,即同主音调式综合。
另外这部作品的和声使用中还有同主音不同调式综合、重叠的情况。例如一首以C为主音的伊奥尼亚调式,综合上一个C爱奥尼亚调式的三级的小三度音,形成同主音大小三和弦。例如这部曲集的第二卷No.9“巡回”由于旋律中的IV级音有降e和还原e两种不同的形式,说明这是B伊奥利亚调式与B利底亚调式同主音不同调式的综合。又如这部曲集的第二卷No.24是D多利亚调式与D爱奥尼亚调式的综合。这种同主音不同调式的综合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变横向交替为纵向叠置,这时旋律本身的调形成一层和声系统,而同主音不同音列的另一个调形成另一层和声系统。这样同时出现着两个以上的主音,属于我们前面介绍的多调式的范畴。这些和声运用的方法在这部曲集当中都有运用。
从巴托克的音乐风格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他作品中出现的各种和声手法的形成于发展过程上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比较单纯的调式和声及调式交替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复杂的、个性化的调式变音阶段,第二阶段是第三阶段的形成与发展并逐步完善的阶段,它介乎于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之间。从这三个不同阶段我们可以寻找到巴托克在其个性化的和声的发展道路上所走过的历程。《献给孩子们》中的运用的调性及和声是他音乐发展道路中第一阶段的集中体现,也是这一阶段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高度纯熟的个性化风格形成时的一个萌芽状态。他的这种音乐风格使得他的这部作品有别于同时期的其它作曲家,形成了独特的巴托克式的音乐构思方法,也带给了以后的作曲家们以音乐思维、调性思维、和声思维上很多重要的启示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