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深化大学生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王晶晶
音乐教育在大学教育教学环节上显得不被重视,事实上,由于音乐领域涵盖的文化内涵和知识面十分宽泛,所以大学音乐教育的完善和深入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点明了为什么要深化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大学生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音乐教育;深化
大学生——作为即将跨越校园挺进社会的主体,他们正在经历着考学压力、生存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因此,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使他们更加协调的完成人生中最重要的这次跨越,学校及社会都做了很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
作为大学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毕竟这次转换会带给大学生的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环境。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这个年龄层无论从生理学的角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都基本进入了成熟期,同时经过了十几年的基础文化教育,也具备了较广泛的知识结构,能够达到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综上来看,大学生能更强的理解音乐作品,并通过音乐的魅力为自身的精神建设服务。以下具体到各个层面来分析:
与一般个体青年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未来。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包括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重、爱情和审美等等。
在西方,音乐的教育起步较早,他们认为音乐作为一种基础教育,目的就是为了通过音乐的美育力量使学生受到熏陶,获得高尚的情感。可见音乐的教育功能是被举世认可和重视的。
我们可以选用很多可以舒缓情绪的音乐作品来进行这方面的音乐教育,比如描写田园形象的外国音乐作品——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格调明朗欢乐作品——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中国作品中曲调典雅舒缓的筝曲《渔舟唱晚》、清新愉悦的广东音乐《雨打芭蕉》、心旷神怡的古琴曲《流水》等等。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辽阔田野、潺潺流水、怒放鲜花、幽静森林、清脆鸟鸣等等美好宁静的场景对疏导不良情绪十分有效。
大学生本应该有很丰富的业余生活,比如周末电影、舞会、学生剧社等团体活动,但由于开展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同时随着网络的社会深度迅速发展,上网几乎占据了学生的大多数时间,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带给老师和家长太多的困惑,而带给学生的却是挡不住的诱惑。有的甚至为网络一蹶不振。
音乐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填充剂,他作为一门大众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人人不可能都会绘画,但没有人不会唱歌、没有欣赏过音乐。因此,让音乐补充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而现实是大学公共教学课程的安排,音乐课的比例很少,对于音乐欣赏的课外活动也只有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欣赏到 (事实上,很多本专业的学院连这一点也做到)。我们需要一种既具有高雅艺术特征,又清晰可见、通俗易懂的作品,做到恰到好处的为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服务。
许多音乐电影的形式也十分适合大学生欣赏,比如《音乐之声》、《毕业生》、《歌舞青春》等。这些作品作为雅俗共赏的经典音乐具有高水准的艺术品位,对年轻的大学生来说会有有很强的吸引力。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尚不具备普及音乐欣赏的大环境。
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文化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外,需要完成的是个体角色的定位以及独立性的形成。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目前的状况与将来的角色协调起来。但由于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时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
音乐之所以有这么强的能力,和它的教育模式分不开的,比如音乐中的参与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群体的参与,如演奏、演唱、欣赏、表演等形式,通过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将学生敢于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
当今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却不多,这里指的文化修养是长期以来对广博的文学艺术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中提炼出的一种内涵和气质。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对整体提升个人形象气质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不仅可以充分的了解一段历史文化,还能通过音乐的旋律体味各种不同的情感,从而会有感而发的流露出很多意想不到的语言表达。
总之,音乐与社会、艺术和生活等各种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中多元化的内涵使他像哲人一样富有哲理,像诗人一样富有诗意,像艺术家一样富有感染力,像运动员一样富有活力,像科学家一样富有创造力。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中,更需要大学生有一种多视角的思维,而音乐中的文化能够激发他们的这种能力,这就是本文所提倡的要把大学的音乐教育进行深入化的原因。
[1]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
[2]吴文漪.音乐教学新视角.人民教育出版社
[3]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王晶晶(黄河科技大学音乐学院 河南 郑州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