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华
深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
张爱华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当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研究尙显不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共性和个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带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科学的概括,一方面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它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种理论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贯穿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它的创新性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上。如:(1)从党的思想路线或根本的思想方法来看,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贯主张,它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到邓小平理论那里,虽然其基本精神没有改变,但在强调实事求是时,前面加上了“解放思想”。在当时,“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邓小平理论把解放思想提到“思想路线”高度,并将其置于“首先”的地位,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观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此前,人们习惯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模式,而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模式,从而高度推崇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模式。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1997年,他又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他更加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明确肯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创新。(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改革的理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无法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列宁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也相对有限,还来不及对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进行认真的反思,所以,在他们的理论和思想中尚难以明确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向、措施和方法。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这一伟大觉醒,给中国带来30年的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正是在这种理论创新中,逐步展开自己的历史画卷。
目前,我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我们只是在结构上认识到它是三个具体理论形态的统一;我们可能对构成这一体系的现有三个具体理论形态分别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这又不能代替对该体系的整体认识,要真正达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非要对它的特有逻辑结构有所认识不可,但是这样的逻辑结构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建构的。
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体系的建构,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的意义上,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观的认识高度,说明确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的根本意义。
2、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型的社会形态,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机体,具有一切新事物具有的辩证否定实现自身发展的性质和能力。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使然。而说明社会主义改革性质和能力的最好事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起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性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构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果,思想解放是使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获得成功的前提。
4、贯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自己的概念、范畴和原理。另一方面,这个体系反映了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基本过程、基本经验和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作者:张爱华(1968——)冀中职业学院 副教授 法学硕士
冀中职业学院 张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