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于芝
高职动漫教育课程结构研究
朱于芝
动画人才奇缺给教育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因此很多院校纷纷设立了动画专业,形成了动画教育“红红火火”的局面。动画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新专业,近几年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为我国动漫产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填补了巨大的市场缺口。但是,动画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无论是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定势。
(一)实践经验缺乏:大多数动漫企业都认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技能太弱,不能马上上岗,他们为了赶工期一般不会大量使用应届毕业生,以免影响他们的进度。
(二)合作、沟通能力差,团队意识不强。动漫行业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行业,项目是团队合作完成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成为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艺术素养不高:动漫是一种文化艺术,动漫产业需要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艺术素养不高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很大。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课程结构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培养目标应设置那些课程,如何设置这些课程,各个部分、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的相互结合如何达到整体优化的效应。
1、国内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
(1)楼层式结构
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或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四类,并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顺序安排的课程模式。
(2)平台式结构
按授课时间的先后顺序纵向排列的课程结构模式,称为平台式结构模式。平台式结构与楼层式结构在形式上有些相似,平台的覆盖面宽,而楼层的口径窄。
(3)模块式结构
在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各种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组合成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且以能力为主线构建成专业的课程体系,称为模块式结构模式。
2、目前动漫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随意性
各地各校在课程设置上随意性较大,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每年在换,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适应本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结构。动漫设计作为专业在高职院校设立可以说刚刚起步,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家对动画专业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将动画人才当作绘画人才来培养,有的高职院将其归为计算机专业进行培养。
(2)课程设置结构单一,科目的学时、顺序不尽合理
传统的课程教育结构、教育模式、教育定位模糊。动漫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不合理,造成课程设置与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产、学、研严重脱节,学、研、制、播完全分立,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抹杀了学生在创作上的个性,部分史论课程和心里类课程的短缺,造成学生在艺术设计观念上的薄弱,进而限制了学生对艺术思维的空间认识和发展创造的空间开拓。
(3)重理论轻技能,实践环节不充实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院校在实践课程方面还满足不了学生真正实习的目的,有些院校开设了实践环节课,但没有真正的实习基地。动画专业不做动画,漫画专业布画漫画。
1、准确定位,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广泛进行动漫企业市场调研,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同的课程,将教学与岗位紧密结合,体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培养。
2、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全力推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块化教学]。
(1)优化课程结构,强调综合能力培养
课程结构改革中要强调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强调加强职业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职业指导和个人发展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个人未来发展规划。
(2)通过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任务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制定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教学环境要模仿动漫企业的环境气氛,课程内容以学习情景为表现形式,设计出以动漫项目或任务的工作过程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方法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多元化融合。
3、坚持产学结合
构建以动漫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要有企业或行业参与,且以企业或行业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为主,进行课程开发。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结合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进行分析整合。职业院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密切合作,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与发展紧密结合,加强企业和社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模式,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做,而且做出的作业就是市场上的产品。专业设计课、毕业设计课结合社会任务,设计方案结合生产实践,以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打破必修课程单一式结构,增加选修课程的多样性,注重实践,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在接受比较全面、完整的艺术设计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各自喜好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可以跨专业界限学习。开设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就业面,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就业选择;开设综合性常识课程,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为适应学生的岗位再提高作铺垫;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教学内容。
朱于芝(1975—),女,学士,山东英才学院教师。
朱于芝 山东英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