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菊芬
高校政治课教师教学素质提升问题思考
刘菊芬
高校政治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怎样才能使政治课“教”与“学”走出尴尬的境地?我的体会是: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自身形象是搞好政治课教学的前提条件; 不断充实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搞好政治课教学的基础 ;把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总方针的精神落实到“三结合”上来;授课教法灵活,感召力、吸引力强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注重真情实感的投资,倾听学生内心独白,对症下药是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高校政治课 教师教学素质 提升
高校政治课开设现状不容乐观, 多数学生不欢迎,多数老师没兴趣。怎样才能使政治课“教”与“学”走出如此尴尬的境地?我的体会是:高校政治课教师教学素质必须提升!刻不容缓。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社会大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尤其是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政治课教员,是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明确培养“四有”新人的教学目的,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完善自身形象,提升人格魅力。 厚德载物,以德执教,为人师表,对事业忠诚,对学生负责,这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风范,是讲育人、敬业、奉献内容产生影响力、感召力、教学共鸣的前提。
教育者素质的高低, 决定着受教育者素质的高低。教师的理论知识底蕴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以才执教,以才治学,是讲课艺术升华的基础。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此,我的做法:一是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传媒获取最新信息; 二是博览群书,做读书笔记;三是利用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向专家们虚心求教,他们深邃的思想、前瞻的观点使自己受益匪浅开阔了眼界。四是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政治课讲授时刻与“当前形势”紧密结合,反映当前热点、揭示矛盾焦点,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高校政治课改革后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多,授课时间短,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理清思路写出高质量教案,制出高水平课件。 否则无法顺利组织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三结合”:
结合教材,因材施教,可谓备教材。教师必须对使用的教材融会贯通,对教材的结构体系,章节布局,重点难点等做到胸有成竹。
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可谓备学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地域文化,生活背景,风俗习惯、个性特点等差异很大。同时,班级学制亦不同 。所以,必须摸透学生实际,求同存异,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结合历史与现实,灵活施教,可谓备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占有丰富的资料是备好课、讲好课的基本功。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再加工是个艰苦的劳动过程,要坚持不懈。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师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要求体现出鲜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是充当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传声筒,而是 两种对话互动过程:一是学生与课程、教材的对话过程,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且后一种对话更为重要,它需要教师在对教材弄懂吃透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在自学中的反馈意见进行备课。
您认真倾听过大学生们的内心独白吗?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特殊群体,处在人生转轨的关键时期,其面临的困惑也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 。我通过多年跟踪调查,当前大学生在交往中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观念、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自闭、猜疑、嫉妒、自卑、紧张、恐惧。
从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看:大学生处在人生社会化转轨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的导航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2008年初,本人针对在校大学生,就与家长沟通的主要方式、与家长沟通的主要内容、对自己所受家庭教育的评价认识三个问题在河南城建学院开展调查。
结果显示:在600百多名学生中,96%的人与家长沟通的主要方式是电话。写信的人不到5%。与家长面谈的人数、次数更少。在回答与家长沟通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时,90%以上回答主要谈生活、汇报学习概况,而谈思想、谈未来很少。无话不谈的占不到10%。有的同学明确表示,自己的一些情感问题不想与家长多说。这说明,因各种原因亲子之间存在代沟;针对自己所受家庭教育的评价认识这个问题,有95%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还有3%左右不满意。
总的看,当代大学生是知道感恩的一代,这为他们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好多同学说,“家长的良好教育使不完善的我逐渐完善。”“非常感激父母对自己辛苦教诲”。“家长的教育使我终身受益”。与家长有严重冲突的个案例举:
其一,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造成学生心理障碍。这位学生可怜离异后独居又没有工作的妈妈,痛恨狠心的爸爸,敌视继母。通过心理疏导,使这位学生认识到,父母从内心深处还是疼爱自己的。爸妈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感谢他们的生育之恩。爸爸虽有缺点,但能供自己读书。继母虽不是生身母亲,但还给自己做饭吃。母亲常看望自己,带给自己足够的母爱温情。自己并不是最不幸的孩子。再说,父辈之间的感情纷争,小辈们不宜再添乱子。自己安心学习,锻炼能力,以后尽自己之力孝敬他们,问心无愧。
其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引起亲子之间矛盾隔阂。有个学生说, 自己的爸爸崇尚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不讲道理,动不动就挨他的拳头,小小的我,是个大受气包,现在我已长大成人,当意见不一时,爸爸不得不坐下来和我谈判!
从当前大学生心理现状看:去年秋,我就“当代大学生面临的 心理困惑”进行面谈或书面调查,其困惑归类排序如下:第一,就业形势严峻、人生目标迷茫。多数大学生的内心自白是:人际关系,金钱维系,小小的我,无依无靠,难!难!难!对将来能否有立足之地有一种恐惧心理。“就业压力大、社会风气不好、看不到光明的前景、无所适从。”第二,怎样度过四年大学生活 ?不少同学认为,“从高中到大学经历了激动、高兴、迷茫、无助、麻木、懒散、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心理路程、混日子吧。”“大学并非我想象的那么美好!”“在大学两三年感觉沮丧、颓废!我这个观点代表普通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 有的同学经过思考说:“高兴、迷茫、无助、懒散、冷静思考、振作、开始自我规划”(好现象!)。
对上述调查结果,我采取了对话式、问答式、专题辅导等教学方法收到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走进大学生的心田,倾听大学生的内心独白,结合实际,就会形成具有针对性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高教出版,2000.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李济英著.世界教育发展趋势[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刘菊芬:河南城建学院法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