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苓
高校留级生群体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
姜苓
本文描述了高校留级生群体的总体特征,并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阐述了留级生群体在管理上的难点,最后建议从加强学校的外部管理与激发主观能动性双方面入手开展对留级生群体的转化工作。
留级生群体 原因 转化对策
近十年来,随着全国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而扩招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却日益严峻。问题之一就是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学生素质却明显下降,直接导致各高校留级生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近两年,留级生比例达到近5%,个别工科院校的比例甚至达到惊人的8%。事实表明,留级生人数的增加给学校的学风建设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大压力。所以,尽快寻找出切实可行的针对留级生群体的管理方法迫在眉睫。
第一,总体说来,留级生群体对学习态度消极、目标不明确,平时迟到、旷课的现象及其普遍,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排斥心理。
第二,留级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思想空虚。由于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他们自身很难融入新的班级,自卑心较强,会逐渐形成一个孤立的“边缘群体”与整个班级的距离越来越远。
曾经,他们也是天之骄子,可为什么现如今他们却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的“坏孩子”呢?造成他们留级的最直接原因是成绩不理想,可是深入地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留级生群体形成的原因还是相当复杂的,主要分为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第一,大学阶段对学习和生活上的要求是与高中阶段截然不同的,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因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惨遭淘汰。具体表现为:
状况一:理想与现实反差过大。当许多学生迈进大学校园的瞬间就发现现实的大学与理想中的殿堂存在诸多不同:校园环境不够优雅;学习设施不够齐全;教师水平一般;管理粗枝大叶;同学之间缺乏温暖;辅导员态度冷漠等。姑且不论事实是否如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这样的落差使得部分学生产生悲观情绪,抵触大学生活,又无力改变现状,最终削弱了自己的学习动力。
状况二:对大学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对于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大学校园强调的自主式学习方法令他们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那些已经习惯了高度约束与监管的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方向与动力。
第二,由于可以随意支配时间、金钱,又没有家长、老师的监管和控制,许多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忘了学习任务,最终导致成绩下降。
第一,高校扩招的十年以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各高校录取分数线的逐渐降低直接导致了学生素质的下降,高低分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些原本没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受水平、能力的限制无法正常完成学业,留级现象逐渐严重。
第二,针对学生素质下降的现实状况,各高校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管理方法。辅导员人数有限,一个人无法切实地管理几百人的生活与学习;个别教师责任心较差,上完课就走人,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对于学校的留级制度不甚了解,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三,由于地区条件、家庭条件和自身能力的不同,来自于不同背景的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压力: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自惭形秽;相貌一般的学生在交友方面会产生自卑心;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会心理不平衡。另外,受整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入党、评优、求职等问题并不尽如人意,这就给部分学生造成压力与烦恼,直接影响他们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对于留级生群体的特殊性,尽管学校与老师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但在学校的管理方面,依旧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体系。具体表现为:学校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统一,造成教学、管理各自为政;班导师和辅导员精力有限;缺乏合理、有针对性的考核机制。
尽管留级生群体的存在给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一定要坚信,他们的本质是好的,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只要引导得当、管理正确,他们完全可以重新树立信心,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由于绝大多数留级生都存在厌学逃学现象,所以对他们的管理必须严格,并形成系统的、有效的制度。一是要严:二是要有很强的操作性;三是要准确,不能留有漏洞。
第一,由于留级生群体免修很多课程,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所以学校可以安排固定的教室并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严格考勤。另外,学校后勤部门要与行政部门加强沟通,把他们从原班级的寝室剥离出来,安排专门的寝室以便于检查与监督。
第二,对于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他们再一次选择专业方向的机会,使他们重新树立人生目标。
第三,留级生群体的自卑心理一直是他们积极转化的重大障碍,需要辅导员、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首先,辅导员应该具有专业素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对留级生给予更多的关怀、理解和鼓励,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和指责。其次,任课教师要用发展辨证的观点来看待留级学生,不歧视他们,给他们以恰当的肯定和期望。最后,纠正新班级的同学对留级生存在的偏见,使他们快速地融入班集体,增强对新集体的归属感。对青少年晚期学生进行的研究表明, 对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显著预测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心理适应性(包括自我价值、问题行为等)。
第四,由于缺乏及时的沟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所以,辅导员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告知家长学生的表现与成绩;而家长要摆正心态,切实抓好假期孩子的学习工作。
绝大多数留级生并不是因为智力的原因而被淘汰的,而是他们学习动力不足、方法不当或是自卑心在作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本着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主动地帮助留级生找回自信,激发学习动力。
第一,从整体上来讲,留级生群体的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才能与特长,所以要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开发加以利用,从而使留级生照亮自己的阴暗面,增强自信。
第二,造成留级生群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人生目标,所以要帮助他们明确大学学习与生活的目标,重新找回努力的方向。具体操作时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并分别设定实现目标的准确时间,及时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解与评估,对于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予以肯定与鼓励,树立典型,最大程度地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
[1]李浩.高校留级生的现状、留级原因及管理措施[J].金卡工程,2009.10.
[2]任成金,,潘娜娜.高校留级生群体教育管理新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魏伟.对大学生留级、退学现象增多的思考和对策[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2002.4.
(姜苓:辽宁科技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