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翻译策略的变迁和发展

2011-08-15 00:45:37石蕊
大家 2011年7期
关键词:外来词异化汉语

石蕊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翻译策略的变迁和发展

石蕊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英语外来词被引进,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文化。本文探讨英语外来词翻译策略的变迁及全球化时代下异化策略的发展趋势。

外来词 文化翻译 翻译策略 异化

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促进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或多种语言的彼此渗透。正如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言:“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就可能把有关的词也借过来”。中国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文化交流空前壮观的时代,中外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地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条件。

一、外来词的文化内涵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一种交际过程。语言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而是通过翻译传达文化;文化反之通过翻译活动有机地渗入到语言的各个层次。关于文化、语言、翻译的关系,巴斯纳特有过形象的比喻:“文化好比肌体,语言是心脏,译者便是外科医生。给心脏动手术必须考虑肌体的具体情况,同理,语言与文化无法分离,译者在进行出发语与译入语的转换时也必须考虑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翻译既是不同民族的语言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的转换”。

(二)外来词定义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种语言的词汇被另一种语言借用的情况,即外来词。外来词,亦叫借词(loan word 或borrowed word),是指“直接从外语引进的词,或是通过翻译一个概念或模仿一个概念,取自另一种语言的词”。

对外来词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的外来词只是指语音上借用的词汇,而不包括语义上借用语音上不借用的词汇。例如“摩托车”是外来词,而“火车”就不是。广义上的外来词既包括语音上借用也包括语义上借用产生的外来词,那么“摩托车”和“火车”都是外来词。可见广义的理解不必考虑语音上是否相同或相似,有利于研究语言与文化更广泛的关系。

(三)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引入及发展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涉及食品、娱乐、体育、生活品、专业科技等诸多领域,既说明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特殊地位,也反映了汉语对英语外来词的开放趋势。如例如:沟通人际交往的“伊妹儿”(E-mail)、IP电话(Internet protocol phone);表现新潮生活理念的丁克家庭(dink family)等。

blog (博客):意为网络日志,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写blog的人也称博客,在博客主页上发表观点、表达情感、展现个性。现代表一种人们表达欲、表现欲,敞开心扉的生活方式。

Bohemian:Bohemia 是捷克西部与德国接壤的一个地名。时至今日,它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时尚风格的代名词。今天人们所谓的“波西米亚风格”,是保留着某种游牧民族特色的服装风格,弥漫着女性的狂野与浪漫。波希米亚式的生活方式,即一种反传统、无拘无束、有流浪性与浪漫色彩的生活方式。

LO-HAS:全称“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意为“乐活”,即健康可持续的生活。

二、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翻译策略的变迁和发展

(一)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翻译策略的变迁

负载文化气息的外来词在被引进的过程中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中国历史上三次外来词引进高潮为例。

第一,当时的英语外来词不多见。多义波斯语和梵文为主。由于汉民族文化中没有现成的对应物,这一时期外来词的翻译多以音译为主,意译并举,有时加上排斥异己观念的前缀词以体现汉民族强势文化的优越心态和霸权话语对语言的操纵。

第二,英语外来词的引入在近代是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科技进步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体制方面的外来词随之涌入。在翻译策略上倾向于依据引入的外来语的拼音语言,于是造成汉语中大量的人们看不懂的音译词,如:意德沃罗基(ideology,意识形态)、生的门脱儿(sentimental,伤感情调)、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灵感)、democracy (德谟克拉西,民主)、science (赛因斯,科学)、massage (马杀鸡,按摩)、penicillin (盘尼西林,青霉素)、telephone (德律风,电话)、violin (梵婀玲,小提琴)、但是,这些硬译、死译的外来词决非可以传播文化的异化策略,只是体现了当时文化上的屈从主义,因此被更有效、更准确、更简洁的归化策略取代。

第三,最近一次英语外来词引入高潮是由20世纪后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促发的。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了开放。汉民族对外来文化、外来语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经济文化交流出现多元态势影响着人们吸收外来语时民族文化心态的调整,也使得“洋面孔”词语的频繁引进和使用,例如:soft land (软着陆);trade war (贸易战);black humor (黑色幽默);language database (语料库);brain washing (洗脑);multimedia (多媒体);clone (克隆)等。

上述诸例说明此时期的外来词多采用异化策略 (直译/音译),反映出人们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有着强烈的求新求异心理,对英语外来词的翻译也采取多元互补的方法,以异化策略突显优势和趋势,这种变化表现在用词上便是趋新、求雅、尚异。例如:“酷”(cool)代替了“很棒”,“克隆”(clone)代替了“无性繁殖”,“伊妹儿”(E-mail)取代了“电子邮件”;校园里经常可以听到青年人用“摆pose”来形容别人“故意扮酷”;Windows、CEO、WTO等词更是在全国各大媒体上随处可见。

(二)外来词异化的优势和趋势

全球时代下,异化所具有的优势逐渐被翻译界所认同。在文化翻译中,外来词翻译的存异求同可以达到互相交流,互相理解的目的。

全球时代下,外来词的异化策略把一种文化特有的东西翻译介绍给另一种文化,为另一种文化所认识接受,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方便,顺应了文化融合的时代潮流。

读者的审美观念决定异化的必然选择。“译语文化对译者及其译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定时代所流行的审美观念、欣赏习惯和表达方式对译者的译风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思想文化的互相渗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发生深层变化。

三、结论

文化的开放性和渗透力决定了异化如同一股潮流不可阻挡,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发展就必须有引进。汉民族需要靠异化翻译途径获得诸如WTO、FBI、IBM等表达方式;西方民族同样需要异化翻译获得Kongfu、Qigong、Taijiquan、Chow mein、Wok、Sampan等。在全球化时代下以异化策略为主,则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翻译势必会朝着越来越异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总的趋势,尽管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异化的译法能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为后者带来全新的成分”。

[1]陈彩珍.浅析中文中的英语借词现象[]英语教学,2005.32.

[2]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外国语,1999 .1.

[3]谭惠娟.从文化的差异与渗透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中国翻译,1999 .1.

(石蕊: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商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外来词异化汉语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外语学刊(2021年1期)2021-11-04 08:08:24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追剧宅女教汉语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