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学校体育思想与体育教材的演进

2011-08-15 00:45:37殷俊
大家 2011年7期
关键词:大纲体力日本

殷俊

日本战后学校体育思想与体育教材的演进

殷俊

本文从体育教材演进的角度,通过调查,文献综述,归纳演绎推理等方法,分析战后日本的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律特点,为我们改善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日本学校体育教育 教材 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思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对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的认识,体现在围绕学校体育教学性质、方向、目标以及如何实施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认识上。”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深受时代变革的影响,也制约着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且引领指导着体育教学方法的变化。而作为学校体育思想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材和教学方法又是为实现学校体育思想服务的。体育教材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制约着体育教学的活动方式,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流密切,我国的近代教育和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晚于日本,中国早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直接受到了日本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的发展呈现出很大的不同。由于政治和历史问题的干扰,两国曾经中断了几十年的交流,直到70年代后期,日本学校体育思想又再度波及我国。如:健康教育论、体力论、快乐体育、生涯体育、方法论等。这些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了解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学校体育的经验教训和发展趋势,可对我们的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战后第一次课程改革(1946~1957)

日本战败后美国教育代表团访日,对日本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决定性作用。文部省设立学校体育研究委员会于1947年7月公布新体育教学大纲概要,清除了带有军事色彩的(队列、军体操、武道等)内容,并改“体炼”科为“体育”科,是从小学到大学各学校的必修课程。体育教材包括体操、游戏与运动、体育理论,还设有卫生项目。教育目的由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转为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

1949年将体育科改为保健体育科,重视健康教育,主张体育要通过运动和卫生的实践来谋求人的形成。教材分为体育运动和健康卫生两部分。教师有选用体育教材的权利,建议尽量选“中心教材”。

1953年第二次修订了大纲,针对过于灵活,对教师缺乏约束力的问题,在教材体系安排上提出把教学目标与教材分类一一对应起来的新设想。恢复柔道、剑道、格技等一些民族体育的内容,提出体育应从身体、精神、社会三方面考虑人的发展,着重民主态度的培养。教材为体育类:体育理论(成长发育与运动、运动学习方法、生活与体育)、运动内容(个人项目、集体项目、再造项目)。

二、战后第二次课程改革(1958~1977)

由于经验主义课程忽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使学生的学力水准下降,在西方各国提出“回归基础”的影响下,日本开始重视传统学科的教学,编制了“以学问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一)学科主义时期(1958~1967)

1958年日本政府一刀切地把增强体力、提高运动能力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并第三次修订大纲,以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作为分类的依据,注重各运动的技能构造,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学习,重视日常生活与体育活动的联系。教师要在学习指导要领统一指导下进行教学,教材也根据学习指导要领编写。方法采用系统学习方法。加强了体育教学的学科性、系统性和知识性。

(二)体力主义时期(1968~197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青少年的体格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体力下降,被认为是运动不足导致,而体力低下影响了运动技能的学习。东京奥运会后,1968年第四次修订大纲,把原来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方法的掌握,转变为体力和运动技能相结合。但是从提高运动能力转向了增强体力,大纲统得过死,学校缺少执行大纲的自主性,教师与学生则缺少选择教材的灵活性。体育教学缺乏娱乐性和文化性,成为机械的身体训练。

三、战后第三次课程改革(1978~今)

第三次课程改革是接受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并力图使教育课程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把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校的自主性,增加选择性,提高学生自我能力。

(一)终身体育与重视个性时期(1978~1988)

70年代后期,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学校体育从以身体健康为中心向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方向转换。第五次修订的大纲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快乐地进行体育运动和养成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习惯为目标。教材为体育类:体育理论、体操、个人运动、集体运动、日本武术、舞蹈。保健类:心身的机能、职业与健康、团体的健康等知识。改变了过去三类七项的教材体系,教材分为必修和指定选修2类,为适应学生个性和能力、提高教师教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选修比重,要求学生从指定选修教材中自主选择学习。由于过分强调体育的娱乐性,容易导致体育教学凭兴趣出发,影响学生体力的增强和能力的培养。

(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时期(1989~1998)

80年代后期,日本向国际化、信息化和老龄化社会发展,学校体育转向以运动文化继承论为中心。1989年第六次修订大纲,仍保留“以终身体育为基本指导思想及发展学生个性、扩大选修范围,要求各校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权”,中学主要采用自主选择制教学,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我教育能力,对“终身体育”提出了“自我运动的积极态度能力”,对“提高体力”提出了“自我身心锻炼”;对“理解安全健康”提出了“自主的健康生活和态度”,并提出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欲望、关心和态度,通过体育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判断和表现能力。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学习,把体育与道德培养、身心保健、防御暴力和应急处理等生活技能相联系。

(三)创新生命活力的培养时期(1998~今)

1998年第七次修订的大纲,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生命活力作为基本的目标,“创新生命活力”的理念包含了1978年提出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生存能力等多元化内容。

四、日本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特点和启示

二战后日本学校体育被动地向美国学习,首先是由战前的军国主义转向民族性格的培养,又由对民族性格的培养转向运动技能的学习,后又由单纯的学习运动技能向着以身体健康中心的方向转化,后来又向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方向转化,到现在转向对运动文化继承论的研究。为日本学校体育带来了新的飞跃,使日本的学校体育逐渐走在世界的前列。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无论它是属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范畴,都应有它自身本质的东西,而不应该随着政治经济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根本的变革。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健康水平,人际关系的交流和改善具有积极作用,这种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的体育观体现了运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体育运动具有多目标和多功能的特性,学校体育作为育人的一个方面应当把运动这种文化授予学生,追求运动文化教育。

[1]丁汉辉,张弛.论新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特征[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2]陈陨,顾正俊,陈定炫.战后日本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1999.

[3]段桂梅,刘定一.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近百年间中日学校体育发展的比较[J].体育学刊,1999.

(殷俊: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大纲体力日本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3:34
日本元旦是新年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探寻日本
中华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黄金时代》日本版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创业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02
中国超重儿童的体力活动干预研究——体力活动意向及身体自我满意度的影响
人类的收留
智慧与创想(2013年6期)2013-08-27 01:38:48
加油!
校园足球(2010年3期)2010-08-15 00:55:46
人民军队第一部政治工作大纲
军事历史(1992年3期)1992-01-18 05: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