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燕
《机械制造技术与项目实训》教材改革探索
马晓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为社会培养既有专业技术知识,又能实际操作,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要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 教材建设 项目教学
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和保证。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重要结合点,因此,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技能,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还是沿用学科型的教育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等方面仍然受着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教材和课程特色不够突出,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结构及内容缺少弹性。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实践性环节(如实验、实习)只是作为验证理论的方法,而不是作为培养能力的手段。课程的内容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学时太多,实践环节不足,缺乏有机的结合,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并购之前存在的税务风险主要是对目标企业的选择,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目标企业和并购企业所使用的税率,关注目标企业或者并购企业的优惠政策在并购行为发生之后的变化,是否会提高企业的税负承受更多的税务风险。在并购之前,还应该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考察,假如目标企业的亏损真的已经没有办法弥补,那即使并购成本再低,最终也会造成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
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教学改革是关键。而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制造技术与项目实训》教材就是根据教育部全面快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并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及中级技术工人等级考核标准等编写的。是教育部推荐的机电技术应用和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规划教材之一。
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教材是以金属切削的基本理论,包括机械制造的工艺、机床、刀具和夹具等为知识点,分章节叙述。教材内容体现为理论知识偏多,偏深、偏难,教材结构安排呆板,不利于学生接受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因此,已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为了保证理论学习和各项专业技能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本书选定了三个教学模块,即机械制造基础知识、机械加工基本技能训练、机械加工综合训练。即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学习和训练中得到逐步的巩固和提高。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深基坑安全管理要点最有效的应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保证工程顺利施工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为后续的施工项目顺利进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所以在深基坑的安全管理上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8)五河尾闾区水系复杂,地势平坦,泥沙淤塞河道、水流不畅现象依然存在。除信江尾闾貊皮岭分洪道已实施,其他已纳入规划的尾闾河道和湖区洪道整治一直未进行更深的研究,五河尾闾疏浚工程也于2005年后停止实施。
第二教学模块是机械加工基本技能训练。包括:机械加工基础训练(机械加工安全操作规程及文明生产常识、机械加工常用工、量具的使用方法等)、车工基本技能训练(常用车床的操纵与维护、车刀的选择与使用、常用夹具及工件的装夹方法、车削基本操作技能等)、铣工基本技能训练(常用铣床的操纵与维护、铣刀的选择与使用、常用夹具及工件的装夹方法、铣削基本操作技能和万能分度头的使用方法等)。通过这一模块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应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从而为后面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及安全操作做好技术准备。
注:CIi为待测光谱在某个波长点i处与参考光谱比较得到的一致性指数;Asample,i为待测光谱在某波长点i处的吸光度;Areference,i为各参考光谱在某波长点i处的吸光度平均值;σreference,i为各参考光谱在某波长点i处的吸光度标准偏差。
针对以上问题,本教材在经过大量调研及吸收多方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编写内容、教材结构及编写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首先优化教材内容,突出“适用、够用”的原则,删除偏深、偏难的理论知识,内容组织力求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其次调整教材结构,使之贴近生产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和教材结构顺序,将机床、刀具、夹具、量具及工艺等相关知识融合在每个教学项目中。并注重在学习和训练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探索、思考、体验、实践等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即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教学项目中,将机械加工综合技能训练划分成四个单元:单元一是分析装配图训练,主要训练学生分析装配图的方法,弄清各个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及技术要求,从而为后面零件的工艺结构分析及零件的加工做准备;单元二车工综合技能训练和单元三铣工综合技能训练,分别进行车工零件和铣工零件的图纸分析、加工、检验及质量分析等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单元四装配技能训练,是根据装配图进行机械装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每个教学单元中都是通过各零件的加工任务来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每一项加工任务都是按着实际企业生产的加工流程进行。即:分析零件图及选择毛坯;编制加工工艺并选择机床和刀、夹、量具;选择切削用量;调整机床;安装夹具、工件及刀具;按工艺切削加工;工件的检验与质量分析;并附有本项任务的训练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对各项任务中相近的加工内容则采取只提出训练的要求,而对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进行的相关计算、工艺的编制、切削用量的选择以及机床的调整、工件及夹具的安装找正、刀具的装卸方式以及加工完成后对工件的质量分析等均留给学生自主完成,以便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且有利于学生探索、思考、体验、实践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知识;金属切削基础知识;机械装配工艺基础知识;机械加工安全操作规程及常用工、量具的使用方法;常用车、铣床的操作与维护技能;常用刀具、夹具及工件的装卸技能;车削和铣削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及铣床附件万能分度头的使用与调整技能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进行第三教学模块——机械加工的综合训练,本模块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其训练的方法是以制作数控铣床模型作为教学项目,通过对项目中各个零件的加工及装配过程,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并参照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及中级技术工人等级考核标准,且本着“适用、够用”的原则,确定本教材的内容如下:
其中,教学模块一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中主要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知识、金属切削基础知识和机械装配工艺基础知识等内容。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必备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后序的各项专业技能训练打下理论基础。
在学生掌握了以上基本知识和各项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为了使其理论和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本教材又设计了第二个综合训练项目——平口钳的制作,并且只提出了训练的内容及要求,而对具体的加工方法和过程则由学生自行确定,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
第一,采用项目教学法。书中各教学项目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互通性,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的结合。编写内容力求简洁、易懂,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
通过此次试验发现,对于松软泥砂地层,使用TK-NCC01型钻具极大地提高了岩心采取率,保证了岩心质量。基本满足现场对于岩心质量及采取率的要求,试验效果令人满意。
第二,以就业为导向的编写原则。编写内容符合企业岗位需求,本教材的机械加工的理论基础和技能训练科目,都紧密地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并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特色。
第三,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科学性。训练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训练中得到逐步地形成和强化,为学生在就业方面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1]程荣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1.11.
[2]杨利军.探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2.
(马晓燕: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